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明日黃花俄羅斯——莫斯科是如何將其國力和影響力揮霍殆盡

作者:

原文: The Russia That Might Have Been——How Moscow Squandered Its Power and Influence

作者:亞歷山大•加布耶夫 Alexander Gabuev

譯者:白丁

圖1,2019年6月,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莫斯科的一塊屏幕上

自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決定入侵烏克蘭以來的12個月裡,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來說已經變成了一場加速的災難。儘管烏克蘭人是克里姆林宮無端侵略的主要受害者,但這場戰爭已經造成數十萬俄羅斯士兵傷亡。西方前所未有的制裁擠壓了俄羅斯經濟,莫斯科對公民社會的大規模動員和戰時鎮壓導致該國數十萬高技能人工逃往國外。然而,這場戰爭給俄羅斯帶來的最大的長期代價,可能是俄羅斯永久地失去了在21世紀世界秩序中占有和平與繁榮席位的可能。

俄羅斯外交政策目前的軌跡並非命中注定,克里姆林宮有很多機會採取不同的做法。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甚至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非法吞併之後——俄羅斯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可以在國際體系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形象。當普京於2000年5月宣誓就任總統時,俄羅斯正進入一個比其歷史上任何其他時期都更有可能的時期——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在內部,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和動盪的1990年代倖存下來,從一個帝國發展成為一個正在形成的有影響力的國家。儘管車臣發生了可怕的戰爭,但到世紀之交,俄羅斯基本上是和平穩定的。它的計劃經濟已經讓位於適應性強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個不完美但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

隨後,大約在2003年,俄羅斯走運了。美國入侵伊拉克加上中國驚人的經濟繁榮導致全球商品價格急劇上漲。克里姆林宮的金庫突然儲滿了著在全球市場上銷售石油、天然氣、金屬、化肥和其他產品的收入。這筆意外之財讓俄羅斯在普京的前兩任總統任期內迅速償還了外債,並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近一倍。儘管腐敗日益嚴重,但大多數普通俄羅斯人發現他們的收入在增加。與他們曾陷入困境的沙俄帝國和蘇聯相比,俄羅斯人從未像21世紀頭十年那樣繁榮,同時又如此自由。憑藉這些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基礎,俄羅斯完全有能力成為東西方之間的全球大國——受益於其與歐洲和亞洲的聯繫,並專注於內部發展。

現在,普京已經揮霍掉了這一切。在他對權力日益增長的貪慾的驅使下,俄羅斯在過去十年裡已經轉變為一個專制政權,俄羅斯社會和該國的精英基本上無法也不願意阻礙這一進程。這種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莫斯科未能抓住這些機會並重新定義俄羅斯的世界地位。相反,普京權力的穩步積累導致原本植根於公正分析和機構間審議的強大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轉變成為日益個人化的決策過程。結果,普京和他的核心圈子沉溺於對來自西方的軍事威脅的日益偏執,他們的決定也沒有經過他們需要的知識和制度審查。最終,它將國家推向烏克蘭戰爭的戰略和道德災難。

光明、自信的黎明

普京1999年上台時,外部地緣政治環境比現代幾乎任何時候都對俄羅斯有利。沒有任何鄰國或大國對俄羅斯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蘇聯解體並沒有在俄羅斯與其鄰國之間產生那種會導致不可避免的衝突的領土爭端。在2014年非法吞併克里米亞的決定之前,莫斯科似乎對其邊界非常滿意,包括與烏克蘭的邊界。冷戰結束,美國將俄羅斯視為一個衰落的大國,不再對其及其盟國構成威脅。相反,華盛頓尋求支持俄羅斯向民主和市場經濟過渡。外國投資和技術幫助俄羅斯經濟實現現代化,並開始治癒該國在1990年代採用新經濟模式所造成的創傷。許多歐洲國家熱情地購買了俄羅斯出口的商品。

莫斯科與德國以及與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等其他歐洲主要國家的關係處於歷史高峰。在東歐,莫斯科與波蘭和捷克共和國等國家以及新獨立的波羅的海國家之間存在著蘇聯的經濟聯繫和個人聯繫。北約和歐盟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連續擴張浪潮使俄羅斯西部的鄰國更加繁榮和安全,因此遠不擔心俄羅斯可能會報復,並為務實和互利的接觸開闢了道路,這種接觸持續了200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這些年來,俄羅斯和歐盟討論了加強貿易以及經濟和能源關係的問題。儘管歐盟沒有邀請俄羅斯加入聯盟,但它確實提出協調貿易法規並消除限制莫斯科和布魯塞爾之間關係的許多障礙。

至於與東方的關係,俄羅斯在2005年設法解決了與中國長達數十年的領土爭端,最終把與這個新超級大國的關係置於可預測和富有成效的基礎上。那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氫能源進口國,為俄羅斯提供了一個新的、巨大的、仍在擴大的市場。與此同時,日本和韓國著眼於自身的能源安全,也有興趣幫助俄羅斯將西伯利亞豐富的碳氫資源推向市場。反過來,通過與這兩個技術先進的亞洲民主國家以及中國建立聯繫,俄羅斯有機會挖掘亞太地區快速現代化的潛力。莫斯科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將其商品同時出售給歐洲和亞洲,在從西方和東方獲得資金和技術的同時實現貿易關係的多元化並培育新市場。

最後,俄羅斯在多元化南半球與許多開發中國家保持著蘇聯時代的聯繫。通過將與印度和越南等國家的合同轉化為支持國內製造業的收入來源,這些聯繫使俄羅斯得以維持其蘇聯時代的工業,尤其是國防部門和民用核能。

黑暗和不必要的轉折

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有利背景下,俄羅斯原本有機會奉行與它最終採取的政策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莫斯科有史以來第一次不需要花費大量寶貴資源來抵禦外部威脅或爭奪全球霸權。隨著冷戰的結束,俄羅斯似乎一勞永逸地退出了尋求全球主導地位的遊戲。它本可以將其外交政策集中在一個目標上:通過經濟增長最大限度地促進俄羅斯人民的繁榮,同時以相對較低的成本保障他們的安全。鑑於其有利的經濟和安全紐帶,俄羅斯本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經濟與加拿大相似、擁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地緣政治中立的國家。簡而言之,俄羅斯擁有成為一個繁榮、自信、安全和值得信賴的21世紀大國所需的基礎——一個可以幫助解決世界上一些緊迫問題的國家。

這種以中立為基礎的仁慈的地緣政治考量下的利己主義比其他選項更加務實和現實。畢竟,一些俄羅斯改革者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所抱有的將俄羅斯融入歐盟和北約等歐洲和跨大西洋聯盟的夢想是徒勞的。俄羅斯太大了,不容易融入歐盟:它會破壞歐盟不穩定的內部政治平衡。俄羅斯更不可能成為北約的候選者,北約是一個由華盛頓主導並服從美國外交政策議程的軍事聯盟——即使在那時也不一定與莫斯科的外交政策議程一致。無論如何,與大多數歐洲國家不同,俄羅斯不需要美國的保證來感到安全。然而出於同樣的原因,鑑於莫斯科擁有龐大的核武庫和龐大的常規力量,該聯盟向俄羅斯家門口的擴張並未對俄羅斯的安全構成實質與令人信服的威脅。留在歐盟和北約之外並不妨礙建立市場經濟、實現經濟繁榮和建立保護人權的政治制度——前提是如果俄羅斯的精英和民眾想要這樣一個制度的話。在本世紀初,俄羅斯領導層掌握了走向成功的所有要素。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外交事務》 Foreign Affairs/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3/188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