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各位家長,請儘早帶孩子見這4種世面!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帶孩子出門遊玩、旅行的經歷。

喊上三兩好友,認認真真地做功課,規划行程,拖著一群孩子出門,吵吵鬧鬧,狀況不停,一趟下來精疲力盡。

帶孩子出門旅行屬實是一件麻煩事。

但為什麼很多父母樂此不疲地去做這件事呢?

對很多家長朋友的回答是——見世面,讓孩子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後都會成為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說的就是人要主動增長見識,豐富內心。

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看上去更有底氣、更加自信。

世面,用百科的解釋來說,是人世間形形色色的情況,也就是世界的方方面面。

帶孩子見世面,不僅是只有旅行,還有下面這些方面。

01 第一種世面,是讀萬卷書

02 第二種世面,是「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的意思就是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儘可能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沉迷電子產品里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非常少。避免此類現象發生的方法之一,是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儘可能多帶他出去走走、看看。

你可以帶孩子參觀各種各樣的博物館,讓孩子感受歷史的厚重,藝術的精妙;

你可以帶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鳥禽獸、山川河流都是最天然的「教材」;

你可以帶孩子去旅行,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欣賞當地的建築風格,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

有條件的家庭,帶孩子旅行,見識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

如果沒有條件,街頭巷尾、家附近的小公園、郊外的一座山,一條河,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體驗。

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好的壞的,都是一種見識。

認識一位家長,老師布置了一篇名為「山」的主題作文,他趁著周末讓女兒帶上作業本,開車去郊外深山裡,去登山、觀察山……

他說:「讓孩子自己在山裡行走一天,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不一定多去幾個地方旅行才叫見世面,對孩子來說,與父母一起,去認識和探索世界,都是增加閱歷的機會。

地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收穫了什麼。

03 第三種世面,是看生活百態

知乎上有人提問:「見過世面究竟有多重要?」

其中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他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注重讓孩子享受最好的,卻忽略了讓孩子去看到真實的生活。

前幾天無意中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高中生,一身名牌,衣服手機用的都是最貴的牌子。想要什麼買東西,各種方式要求父母,最後總是能得逞。生日那天,請同學吃飯,一千多的帳單隨手就付。

而他的爸爸媽媽,平時一份炒飯都捨不得點,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花一些冤枉錢做什麼!」

在這個家庭里,孩子過的生活是一種「虛假的生活」,父母給了孩子生活優越且受之無愧的錯覺。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成年人不該向孩子抱怨生活的不易,但是生活真實面貌卻應該讓孩子看到。

有位朋友喜歡帶孩子去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菜市場,他覺得這裡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麼叫「生活」,孩子在這裡明白了媽媽做的每一道食物,既要花錢買材料,還要耗時做,這就是生活。

有一天,在攤販林立的菜市場,一位80歲的老人家在門口擺攤賣青菜,孩子看到了,主動拉著他去老奶奶的攤位。那一刻,他很欣慰,因為孩子已經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善良。

了解好的生活是什麼樣,看到負重前行的人是怎麼生活,目睹這些人生百態的孩子,才會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

04 第四種世面,是見人心

見世面也包括見人心。

家長們向來都是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但是我們卻很少教孩子如何客觀地去認識一個人。

孩子從生下來那一刻起,註定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人心繁雜,僅僅靠保護是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的。

我們必須承認,身邊的人,不是每一個都值得我們與之交往。父母教育責任之一,是教會孩子多元化地看待每一個人。

多帶著孩子參加校內外的各種親子活動,也可以帶著他去大人的飯局,讓他學習如果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等到見的人多了,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就慢慢形成完善的人生價值觀,能分善惡,也能充滿包容地去看待他人,充分包容和接納他人的不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說:

「平時只要有演出,我都會儘量帶上女兒,雖然她年紀小,但多看看社會上一些亂七八糟的人總是好的。

一般女孩都是因為無知才上當的,讓我女兒先接觸這些東西,以後她長大了就不會被這些東西騙了。」

打造這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需要家長要會「聊天」,多用啟發性對話引導孩子思考,鼓勵孩子開動腦筋。

我身邊有朋友喜歡跟孩子聊生活,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小到社會百態,大到國際局勢,只要孩子感興趣,父母就願意講,在這種思想的碰撞中,讓孩子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人和事。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說:「對話是練習和觀察批判性思維結果的最佳機制。」

能讀書、會思考,孩子未來在談吐中就會增加一份從容和篤定。

這份包容,終將變成見識與涵養。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05/188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