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北京長峰醫院火災事故背後

2023年4月18日接近傍晚時刻,在急診工作的王芳一行行錄入病例:「年齡:70歲;性別:女;住址:不詳;初步診斷:呼吸、心跳停止」,姓名一欄,則寫著「長峰無名氏」。

這是北京長峰醫院火災事故中的遇難者之一。數小時後,家屬才會正式收到她的死亡通知。火災發生在當天中午12時57分,約半小時後,13時33分許,明火即被撲滅,現場救援工作於15時30分結束,71名傷員被轉運至附近醫院。4月18日晚21時許,《北京日報》發布消息稱,火情造成21人死亡。4月19日中午,官方通報顯示,截至4月19日6時,經轉院救治無效,共有29人不幸死亡。

遇難者中,26人為長峰醫院住院患者,1人為患者家屬,另有護士、看護各一人。遇難住院患者平均年齡為71.2歲,80歲以上有5人,最大年齡88歲。截至4月21日14時,在院治療傷病員39人。其中,危重4人、重症17人。

4月19日晚,國家衛健委發布消息稱,成立由重症、呼吸、燒傷、心內等專業組成的國家級專家組,立即進駐傷員收治醫院。4月21日,據應急管理部消息,國務院安委會決定,對該起重大事故查處實行掛牌督辦。

據一位接近長峰醫院的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長峰醫院疫情後虧損嚴重,近幾年開始持續收治無法自理的失能老人,周邊部分小區很多失能老人都被送到這裡,這些老人行動不便,加劇了火災逃生難度。

長峰醫院火災事件,揭開了民營醫院違規收治失能老人的冰山一角,也反映出中國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困境。

4月19日,北京豐臺區長峰醫院火災後現場。圖/視覺中國

「沒地方去的失能老人」

火是從長峰醫院住院部東樓五層的一個房間內先燒起來的。

北京長峰醫院位於北京市豐臺區靛廠路291號,是一所主打血管瘤、脈管畸形治療的民營二級綜合醫院。發生火災的東樓是醫院住院部,共八層(未設置四層,實為七層),基本格局由酒店改造而成。現場照片顯示,五層燒毀得最為嚴重,走廊幾乎全部被燻黑,吊頂、鋼筋和電線裸露在外,部分樓層外牆也被燒毀,有的房門已經燒沒,房間內的床和織物大半被燒毀。此外,六七八層也有部分煙燻痕跡。

有長峰醫院內部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事發時,起火的房間正在進行ICU(重症加護病房)改造。

4月19日中午召開的長峰醫院火災事故通報會上,北京市消防總隊副總隊長趙洋稱,經初步調查,事故系醫院住院部內部改造施工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火花引燃現場可燃塗料的揮發物所致。一名消防救援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這種可燃塗料非常危險,一點就著,一旦發生明火後很難控制,「就和汽油一樣」,火情蔓延的速度要快於普通火災,如果整個樓層再有大量棉織品等可燃物,火勢蔓延的速度會非常快。

4月18日當天下午流出的目擊者視頻顯示,火災發生後,有人從窗戶跳樓逃生,有人站在空調外掛機上等待救援,五層以上不停冒出濃重的黑煙,濃煙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一位三級醫院負責收治患者的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4月18日下午急診收到患者後,當場就有幾人去世。她在治療時看到,受傷者主要是氣道燒傷,吸入了過多的毒氣。

另一家醫院工作人員也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4月18日,急診科收治了一名火災中受傷的70多歲女性患者,後轉至院內ICU救治,診斷為「化學性肺損傷一氧化碳中毒」,肺內有炎症和水腫。「我們給她上了呼吸機,她一直意識不清,直到20日早晨才部分恢復意識,但情緒很激動,只能給她打鎮靜劑。」

記者了解到,該患者原本在長峰醫院陪護住院的丈夫,其丈夫已在火災中去世。該患者稱其丈夫住在東樓八層,因糖尿病足而住院,火災發生時已是第二次入院。她注意到,整個八層住的基本都是高齡老人,以糖尿病足患者居多,普遍缺乏自主行動能力,逃生不便。

本次事故中死亡遇難的26名住院患者,年齡在70~79歲的患者最多,共有13人,80歲以上為5人,60~69歲為3人。記者了解到,他們大部分是癌症晚期或長期癱瘓在床上的失能老人,發生火災時無法及時逃生。另據界面新聞報導,豐臺區民政局老齡科一位工作人員證實,遇難者有部分是轄區內的失能老人。

截至4月21日14時,火災事故中在院治療的39人中,4名危重傷病員平均年齡為82.3歲,多患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死、室壁瘤等基礎性疾病;17名重症傷病員平均年齡74.5歲。

作為一家以血管瘤治療為特色的民營二級醫院,這些患者本不該是長峰醫院的主要收治對象。但前述長峰醫院內部人士說,近年來,血管瘤患者越來越少,長峰醫院逐漸開始接收「沒地方去的失能老人」。對純粹需要康養的老人,醫院也能收,「因為康養也是需要治療的,可以打點滴、消炎」。

根據官方通報,長峰醫院現有床位150張,火災發生時住院病人132人。住院部五層是外科病區,再往上,六層是血管瘤病區、七層是腫瘤科病區。記者了解到,六七層也住著一些行動不便的失能或臨終關懷老人,有些老人甚至已經在醫院住了一兩年。八層為綜合病區,但另一位長峰醫院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綜合病區也能收「那些來養著的」失能老人。

一位患者家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在4月初諮詢時,北京長峰醫院就說,她的失能母親可以住進八層的綜合病區,「那時候,女病房還稍微緊張一些,但男病房有比較多的空餘床位。」

目前,長峰醫院已經停診,恢復營業時間未定。4月19日、20日連續兩天,記者撥打了長峰醫院微信公眾號的諮詢電話,詢問何時醫院能繼續收治失能老人,客服說:「我們也在等通知。」根據官方通報,北京長峰醫院院長王某玲、副院長汪某、施工公司負責人王某峰等12人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已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

民營醫院的「養老生意經」

就在火災發生的當周,張暉原計劃送長期坐輪椅的70歲母親住進北京長峰醫院,但因事延遲辦理入院。

家住醫院附近的張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選擇長峰是無奈之舉。她在家附近諮詢了一圈,大部分醫院都不收母親這種腿部不良的半失能老人,「就在距離長峰不遠處還有一家醫院也收失能老人,但有一定門檻,只收癌症晚期病人」。

長峰的「優勢」不止於此。張暉說,按她母親的情況,需要單獨聘請看護。依據長峰醫院的報價,一對一看護費用是200元/天,一個月是6000元,一對二看護是120元/天,每月3600元,由家屬直接和醫院推薦的看護服務公司簽約。此外,每個月需要支付的基本醫療費用約為2萬元左右,但這些「住院費」可以通過醫保報銷,再加上不到1000元的餐費,這樣算下來,家裡每個月只需要負擔6000多元,就可以讓半失能母親住在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的「養老院」里,而且這裡離家不足1公里,方便探視。

李秀麗是豐臺區一家以收治失能老人為主的養老機構院長,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對比養老機構價格,長峰醫院每月6000多元的收費水平「非常有吸引力」。她介紹,北京市區內,月均收費在8000~10000元的養老院屬中檔,15000~20000元/月的機構也有很多,四環以內「六七千元的養老院幾乎很難找到」,更何況失能老人的收費標準較普通老人更高。

但是,「壓過」專業養老機構的長峰醫院真的具有養老資質嗎?

據民政部《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所有合法的養老機構都要在民政系統備案,但在民政部下屬的「全國養老機構信息系統」中,長峰醫院並不在列。另外,作為長峰醫院的營運方,北京長峰醫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報中稱,長峰醫院的主營業務是「為患有各類血管瘤或脈管畸形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並提供腫瘤、常見病、多發病、康復醫學等醫療以及網際網路在線診療服務」,沒有提到專門針對失能老人的養老服務。

如果在網上搜索長峰醫院的地址「豐臺區靛廠路291號」,可以發現「北京福康壽失能老人護理中心-岳各莊分院」的相關介紹。公開資料顯示,該中心岳各莊分院與長峰醫院在同一地址,有床位150張,主要收治長期臥床、需要長期照護的病人,收費在4800~9500元/月,有專業看護24小時照護。介紹還特意強調,該養老機構屬於現代化二級綜合醫院,為北京市醫保定點單位,支持公費醫療報銷,有多種大型先進的診療設備,給老人提供醫養結合的條件,特別對於「腦血管疾病後遺症、胃管尿管患者、氣管切患者、植物人、晚期腫瘤患者」這類存在一定醫療依賴的患者,由於「受三級醫院床位周轉率影響,無法長期入住,而養老院也很難照顧他們」,因此入住長峰「醫療與護理相結合的病房」成為一種最適合的選擇。

推廣介紹中,長峰醫院一躍成了專業「養老機構」。記者在申養網等多個養老機構搜索平台中,都查詢到了長峰醫院的存在,撥打福康壽中心官網電話後,客戶也表示存在岳各莊分院,並稱將有分院工作人員稍後主動與記者聯繫。中心官網上還顯示,福康壽成立於2017年3月,共下設七家分院,除長峰醫院所在的岳各莊分院外,其他分院都設在民營醫院內,如西紅門分院設在北京同安骨科醫院康復科,西三旗分院設在北京龍城醫院。

前述長峰醫院內部人士介紹,福康壽並非養老機構,實則為一家與長峰醫院合作的看護公司,專門為醫院內的失能老人提供看護。北京市一家普惠性養老院院長張帥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福康壽本質就是「看護公司加了一層養老的皮」,一方面提供看護,另一方面也擁有自己的銷售團隊,會為醫院導流老人。

多位養老行業人士指出,近年來,民營醫院私下將住院床位「出租」為養老床位的現象比較普遍,尤其在二級及以下醫院。

在距離長峰醫院五公里內,記者調研了兩家一級民營醫院,發現其運作模式與長峰醫院相似,都可以接受失能老人長期「住院」。醫療住院費可由北京市醫保報銷,由醫院推薦合作的公司提供看護,如果按一對二看護,一位失能老人的月均收費在七八千左右。

按北京市醫保規定,每90天為一個結算周期,超過90天視為第二次住院。記者了解到,雖然醫保部門並未限制參保患者的住院天數,但出於申報費用的便利,針對需要長住的失能老人,一些民營醫院會通過「操作」讓老人在三個月時結算一次,但「人不用動」。另一種常見「套路」是在三個月後,讓老人轉至醫聯體內合作的上級醫院或簽約的養老院,待滿半個月後再轉回來。

張帥分析,民營醫院這樣做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想盡辦法吃醫保」,其盈利模式也十分清晰,就是「醫保費用+看護提成」。對失能老人家庭而言,可以使用醫保報銷大部分住院費也能極大緩解支付壓力,同時,花很少的錢還能享受到普通養老機構沒有的專業醫療服務。這也是長峰醫院為何這麼吸引失能老人家庭的主要原因。

民營醫院「養老生意經」背後,是中國醫療體系內部多年來的冷暖不均,一方面是公立與非公立醫院之間對比強烈。據國家衛健委數據,2021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2.7億,占全國醫院總診療人次的84.2%,而民營醫院僅占15.8%。新冠疫情後,民營醫院的生存形勢更加嚴峻,《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21》顯示,2020年,全國2.35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總計虧損1300億元,平均每家虧損高達553萬元。長峰醫院在2020年、2021年的公司歸母淨虧損分別為3729.34萬元、2888.68萬元,2022年僅上半年淨虧損就達到了3264.38萬元。

另一方面,三級醫院和二級以下醫院的差距也在不斷拉開。一位公立三甲醫院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三級醫院根本不缺病人,床位很緊張,其盈利主要靠快速的床位周轉。尤其在一些知名三甲醫院,「手術後住院一周都算很長的了」,一般中等手術三天不到就要求患者出院,這對需長期康復治療的老年病患和其家屬來說,自然「很折騰」。

相比三級醫院的「飽滿」,長期研究醫養結合問題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二級及以下醫院有大量空置床位,由於在常規診療上無法競爭過三級醫院,收治更多失能老人則是另一種出路,所以越來越多長峰這類醫院開始「打擦邊球」,轉型發展。

事實上,國家近年來一直在政策層面推動二級醫院的轉型。2022年7月18日,國家衛健委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二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轉型,開展康復、護理以及醫養結合服務,也就是「醫辦養」,但現實中,這些醫院並不願意在明面上轉型。

馮文猛解釋,轉型為正規醫養結合機構後,在提供對失能老人的照護等養老性質的服務時,收費就無法由醫保報銷,醫院的利益受損。

前述兩家一級醫院的工作人員對記者坦承,醫院並沒有「拿養老證」的動力,也暫時不想升為二級醫院,因為一級醫院報銷比例更高。按北京市醫保規定,對退休城鎮職工,單次住院費在1300~30000元區間內,一級醫院報銷額度為97%,二級為96.1%,三級為95.5%。

於是,這類收治失能老人的醫院長期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張帥認為,如果長峰醫院是正規的醫養結合試點機構,其雙重身份就會讓它遵循養老機構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規範,「如果真的如此,不可能在發生火災後死亡這麼多人」。

他介紹,近年來,養老機構的消防安全要求一直在提升,每周都有民政部門指定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消防檢查,包括常閉式防火門是否緊閉,煙霧報警、噴淋和排煙系統是否正常運轉,老人房間內是否使用打火機這類明火,房間內是否配有防火濾煙面罩等,「即使有濃煙,老人戴上後也能極大降低死亡風險」。另外,養老機構的日常消防演練中,還會預排好火災發生後的一系列處置方案,「比如看護應該先去哪個房間,哪些老人需要最先救出來,怎麼救,怎麼匍匐著走」。

但在長峰醫院火災事故中,有行動不便的老人被困房間後只能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自救;有患者反映起火後警鈴沒響、噴淋也沒有動靜;現場一片混亂,亦沒有人有序組織疏散。「這次事件反映出的,是長峰醫院的消防設施問題、安全管理意識匱乏、日常演練走過場、外部監管也沒有到位。」張帥說。

醫養聯合體如何構建?

在馮文猛看來,此次長峰醫院火災事故反映出中國在解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料方面的深層困境:能為失能老年人提供醫療照料的專業機構,整體上供給嚴重不足,即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剛需沒有得到滿足。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數據,2020年,國內60歲以上失能老人數就已經超過4200萬,這意味著,每6位超過60歲的老年人中,就可能有1位無法自理。另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等機構在2022年聯合發布的《長壽時代中國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雖然2010~2020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年末收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數量從51.8萬人增長到109.8萬人,但失能老人的照護仍是國內養老服務的短板。根據推算,國內養老機構目前只解決了約1/5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需求。

另一邊,卻是養老機構床位長年空置。民政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間,全國養老機構入住率整體呈下滑趨勢,2010年時,總體入住率還有77.1%,到2020年時,入住率已經降為45.5%,還不足一半。在北京市豐臺區,李秀麗透露,養老機構整體入住率應該在40%左右。

為何出現這種供需錯配?馮文猛解釋,主要原因是部分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不足,目前照護功能單一,僅能提供簡單的吃住,而只需要這類服務的老年人更傾向在家養老。選擇機構養老的老人以半失能、失能人群為主,往往需要更專業化的醫療和康復護理。

但養老院也有自己的難處。張帥說,其所在養老機構只能提供「輸營養液、插鼻胃管、換尿袋等最基礎的醫療服務」。對於更專業的醫療服務,比如癌症晚期老人需要一些特殊的鎮痛類藥品,養老機構畢竟不是醫院,既沒有相關資質獲得這些藥品,也缺乏成熟的醫療團隊。

對此,《指導意見》提出了「養辦醫」的解決方案,即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但張帥認為,「養辦醫」的設置門檻太高,內設醫療機構對科室設置、人員配備、設施設備配備和藥品配備等各方面均有很高要求,尤其要想達到「提供安寧療護」的程度,至少要按一級醫院的標準建設。現實中,只有極少數財大氣粗的養老集團才有資本這樣做,而這類養老機構的收費也遠高於普通老百姓能負擔的水平。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大多數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能配備的只有小型醫務室,但醫務室按要求只能對內,不能對外,其收益很有限。因此,除非養老機構的床位數和入住率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即使只設一個醫務室也要養好幾個醫生,「包不住成本」。「最起碼要配置300張以上的床位,養老機構才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張帥說。

馮文猛也認為,「養辦醫」存在先天不足。他指出,更容易落地的一種醫養結合模式是,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簽約共同構建聯合服務。

具體而言,對有內設醫務室的養老機構,簽約醫院可定期安排醫生上門巡診或常駐,有條件的醫院也可為處於生命終末期的失能老人提供安寧療護服務。另一方面,養老機構和簽約醫院間要打通「綠色通道」,養老院內老人一旦出現需要緊急醫療處理的情況,可以及時轉入合作醫院進行治療。「這個通道暢通了,養老機構本身的專業醫療服務能力也就上來了,機構本身就沒必要一定獲得醫療機構執照。」

李秀麗觀察到,現實層面,醫、養間的「綠色通道」並沒有打通。她說,在北京,按政策要求,所有養老機構都與屬地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了約,但這種合作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後者只能保障基本的用藥,不具備做緊急手術的能力,多數中心甚至沒有床位。而失能老人如果真的出現需要專業醫療介入的問題,一般就是危急重症,比如突發腦梗,還得往三級醫院送。「北京只有極少數養老機構與二級、三級醫院簽約,而這些大醫院自身也沒有積極性去做這件事。」

在機構養老之外,按目前國家正在推行的「9073」養老體系,即90%的老人在家養老,7%在社區養老,3%在機構養老,「也就是說,解決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之困,主攻方向仍然是如何發展面向居家的醫養結合服務,這也是日本、德國等深度老齡化國家的共同做法。」馮文猛說。

他指出,現在,各類養老機構提供的居家上門服務「主要還是以養為主,在醫的方面相對匱乏」。一方面,中國尚缺乏為失能老人提供專業服務的醫養複合團隊。「我去北京石景山區調研發現,為失能老人上門服務時,很多團隊對於服務標準並不清楚,對如何更科學的對待失能老人,也缺乏培訓」。實際上,在一個更專業的服務包里,應該區分日常照料和醫療護理,後者的內容應由專業醫療團隊負責。

另一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包括上門醫療的激勵機制、糾紛解決機制、安全保障機制等。「現在團隊的積極性是個很大問題,你在醫院裡一小時能看三個病人,上門服務一小時只能看一個,投入產出比很低,哪個醫生有動力去做。」

種種困境下,當居家、機構都無法為失能老人提供充分的醫養結合服務,這才為長峰醫院這類民營醫院提供了空間。另外,多位養老行業人士指出,北京老人的職工退休金多在每月4000元上下,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也是他們想住進長峰這類醫院的「直接動力」。因此,要繼續大力推動長護險在全國的落地,目前可行的籌資方式是從醫保中直接劃轉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負擔失能老人的一部分護理費用。「尤其是在北京,其長護險的普及比全國多數地區的速度要慢。」

(王芳、張暉、李秀麗、張帥為化名)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5/189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