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經濟環境遭國際大拆解!中國的錢都在這裡循環…

—清華教授孫立平: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三點看法

我們的國際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把它叫做大拆解的過程,這是我去年4月份提出來的。現在人們用「脫鉤」這個詞,但「脫鉤」只是一個局部性的、技術性的概念,「大拆解」則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的概念,兩個邏輯不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些年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新的二元結構的形成,這樣就可以解釋我們前面那些困惑了,貨幣的供應量這麼大,為什麼老百姓手裡還沒錢?市場還很冷呢,物價還很低迷。就是因為大量的錢都在那上半部分循環。國計和民生這兩部分,打個比方說是上半身和下半身,基本上都是在上半身循環。

那麼,比如說今年第一季度社會融資14萬億,14萬億當中,比較先進的製造業拿了百分之七十幾,然後政府的債券拿了12.6%,幫著政府還舊債去。所以,可以看到對M2增加很快,貨幣供應量增加很快,但是都在那玩,都在上半身玩,沒到下半身。這就是我們現在問題之所在。但光在上半身,全身的循環就實現不了,最後是上半身也循環不動了。

上面的分析,至少可以給我們三點啟示:

第一,現在我們生活當中能夠感受的這種通縮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通縮,用一般的經濟學討論通縮的方式來討論通縮是行不通的,因為背後是新二元結構的問題;

第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要用一般的治理通縮的方式,如加大貨幣的供應量,降低利率,解決不了問題。中國再加大貨幣供應量,絕大多數也只是在上半身循環。我打個比方,就像一條河一樣,現在看這河的下游,水很少,那是不是上游的水太少,我們加大水流?不對的!上邊的水不少。現在這種通縮,我想了個詞兒,是一種「淤塞型的通縮」,都淤在別的地方;

第三,如果我們一味講通縮,可能會忽略通脹的危險。你一定得知道,現在大家雖然感覺到通縮是物價上不去,這是因為大量的貨幣可能積聚在上半身,這東西什麼時候要一下來,就是惡性的通貨膨脹,甚至弄不好是一個滯脹。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的問題很難用一個詞兒來概括,因為這已經是一個二元結構,上半身和下半身情況非常的不一樣。很多的癥結,現在實際上都出在這上面。

所以,為什麼我說對今年短期比較看好?是因為去年的情況太差,今年應當有一個不錯的反彈。那為什麼說長期可能比較悲觀,因為現在我們有這樣的癥結。如果不能夠解決這個圖當中的癥結,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所以這個圖大家仔細琢磨。這是我今天想要談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對當前經濟走勢的一些看法。

02

第二個大問題,我們可能要經歷一個並非短暫的經濟收縮期。

我不太願意用通縮、衰退這樣的詞,因為沒法概括新二元結構的兩個部分,但如果要概括由這兩個部分構成的總體的話,可能得用一個比較模糊一點的詞,我把它叫做「經濟收縮期」。我覺得在今後的若干年當中,我們會面臨著一個時間可能不短的經濟收縮期,為什麼會這樣?我講幾點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中國來說,大規模集中消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再看一張圖,這是張示意圖,不是根據相關數據做出來的,所以很多地方畫得不是很準確。

用這張圖,我們可以想一想,改革開放前後是怎麼走過來的。我覺得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改革前是匱乏階段,那時候什麼都缺,缺吃的缺穿的。改革之後我們首先經歷的是基本生活補課階段;然後進入經濟增長的時期,就是八十年代後期,進入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為主的階段,這三大件催促了中國經濟的又一輪發展;但到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又出現了問題,三大件也差不多了,那時候三大件全國開工率不到30%,消費疲軟、內需不足這些詞就是這個時候提出的,就是九十年代末東西賣不出去了,於是就有了三座大山,開始改房貸,自己買房,開始改教育得讓你自己花錢,開始改醫療也得讓你自己花錢,這樣就進入了一個增長更快的時期,進入了房子汽車的時代,中國這一段的經濟發展是最快的時期,基本上都是兩位數的增長;但現在我想說,房子汽車已經到頭,房子大家都知道現在基本是過剩,汽車去年產銷量是2700多萬輛,天花板大約就是3000萬輛。

這一次意味著大規模集中消費推動的增長已經結束。

我們經常說中國是一個趕超型的國家,趕超型的國家就是這個特點,人家用100年的時間走完了這個路,我們可能用30年的時間走完。走完了之後咱還能不能再走出一個高潮?房子汽車之後的高潮是什麼?再者,這剛跑完100米,又跑一個100米,還沒喘氣,又跑100米,說你再來100米,跑得動嗎?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過去持續了幾十年的大規模集中消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意味著什麼?至少意味著兩點:

第一,我們像過去那樣每一個階段都有鶴立雞群的主導產業,可能沒有了。不是說我們今後沒有主導產業,但像原來那樣鶴立雞群,占到整個經濟很大一部分的主導產業,可能不會有了;第二點,在過去,我們的企業只要能跟上風口,怎麼都能掙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房地產時代房子只要造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但是今後這樣一個階段,這樣的現象將不復存在。我覺得這是我們將來要面臨的第一個變化。

所以,我覺得我們整個思路上要有一個轉變。關於老百姓的消費問題,我們多少年形成的是這樣的一種思路,中國人不愛花錢,愛儲蓄,然後需要通過種種措施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我覺得一定要扭轉這樣的思路。在過去這些年,我們幾乎是用一年的收入買一台彩電,用一年的收入交電話初裝費,用年收入的幾十倍來買房子,怎麼不消費?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在圖中,我畫了兩條線,一個是經濟增長,一個是財政收入。我們可以看到,在80年代的時候,財政收入增長是低於GDP增長的,這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很快,推動了後來的消費。後來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快於經濟增長了,如果我們能夠用這麼快的財政收入的增長來把社會保障搞好,來解除人們的後顧之憂,我們下一步就能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進入一個常規性消費的階段。但問題是錢拿走了,社會保障沒搞好,這樣就使得我們之後的階段可能就要更為困難。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22/190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