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習近平招架得住嗎?日韓靠攏 北約逼近

—張俊華:如何擺平一樁樁外交事故?習近平須思考這問題

作者:

今年對習近平來說又是一個外交多事的一年。在歐洲胡說八道的盧沙野才剛準備撤回國內,現在又出現了跟韓國和日本的問題。現在東亞又在看著習近平將如何處理這一樁樁外交「事故」。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習近平在外交上老是那麼事不如願?與民主國家共存難道真的無法實現?

日韓靠攏,北約逼近,習近平如何應對?(資料圖片)

最近在東亞的兩件事情,分別引起韓國和日本的不快和不安。而這弄不好,會造成對中日、中韓關係在經濟和地域政治層面的惡化。

否認沖繩島的歸屬

先講日本的事情。今年5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似乎還有點含糊,而人民網轉載這篇文章時,則用了更顯眼的、明確的標題《釣魚島歸中國琉球也到可再議的時候》。我們這裡暫不重複那些對所謂的「歷史事實」的陳述,文章總的意思是:如同釣魚島一般,沖繩(即歷史上的琉球)的主權歸屬問題需重新審議。換言之,中國應該考慮把該島歸列為中國的領土。而6月8日的《環球時報》文章的標題更是把這個意思強化了:《琉球群島地位未定,不能叫「日本沖繩「》。它指出,中國應該在國際法框架內支持沖繩從日本獨立出來。

而對日本沖繩島問題的重視,如同後來《人民日報》描述的那樣,是因為習近平對此問題顯示出了極大的興趣。該報在今年六月報導了習近平當時參觀中國國家出版文化檔案館。在這期間,他在一本關於琉球歷史的木版印刷書前駐足,並說,「"當我在福州工作時,我知道福州有一個琉球博物館和一個琉球墓,福州與琉球有很深的關係。"儘管習近平這段關於琉球言論的含義並不明確,但緊跟著他的那些拍馬屁的人似乎看到了機會,於是決定在其歸屬問題上掀起一波熱潮。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完全不顧自己的說法是否與中國政府以往在此問題上的立場相矛盾。早在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就承認沖繩是日本的一部分,並支持沖繩從美國統治下回歸日本。1953年1月8日的《人民日報》甚至刊發文章表示,尖閣列島也是沖繩的一部分。

警告韓國政府

中國在韓國的外交事故,公眾也大多有所了解。首爾外交部6月13日表示,中國駐韓國的最高特使故意用「不準確的信息」批評韓國的政策,對這位外交官在首爾和北京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中發表的言論進行了公開批評。其背景是,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不久前會見反對黨韓國民主黨領導人李在明,並在共同的晚宴上公開批評韓國的外交政策,警告首爾不要「錯誤地押注」中國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輸給美國,韓國「肯定會後悔」--這是指首爾目前正在推動的與華盛頓的更緊密關係。這番言論引發韓國強烈反彈,以至於事情一直鬧到連總統都對此表態。但中方對此不屑一顧,認為大使在做自己應該做的工作。

北京的地域戰略思維

這兩件事情儘管表面上互不相連,但卻透視出了習近平的地域戰略思維以及他的處理方式。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戰狼外交」變得特別時尚。而背後的理念就是「東升西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駐韓大使說的「在美國全力打壓中國的狀況下,有人賭美國會贏、中國將敗北」,「這完全是錯誤的判斷,沒有徹底掌握歷史的潮流「,依然是這種東升西降思維的表現。

2022年美日韓領導人在西班牙北約峰會期間舉行會晤

隨著中國海軍的迅猛發展,中國衝出第一島鏈的欲望也就更為強大。除此之外,朝鮮的原子彈和飛彈研究日益發展,迫使韓國以及日本對此警覺倍增,考慮到自己的軍事力量的有限,雙方不得不加強跟美國的軍事和情報的合作。而美國因為自己對保護台灣和保證台灣海峽、南中國海自由航行的義務,自然利用這個機會繼續強化跟日本、韓國以及南海的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聯繫。反過來使得北京感到不安。因為這使得中國衝破第一島鏈困難重重,而這一切對「統一祖國」大業肯定會產生負面影響。

東亞格局的變化

以韓國在2016年購買美國製造的薩德反彈道飛彈系統為例,本來的用意是應對朝鮮的威脅,但卻導致北京異常憤怒,因為這將可能影響其武力攻擊台灣。2017年,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提供了一系列被稱為"三不"的保證後,算是平息了此風波。當時首爾承諾不為薩德系統增加新的電池,不參與美國的飛彈防禦網絡,不加入與美國和日本的三邊軍事聯盟。但隨著朝鮮日益強化的挑釁行為,現任的尹錫悅總統已經明確表示,不認為自己受到文在寅"三不"政策的約束。同時,他還在4月份將台灣問題的緊張局勢歸咎於中國"試圖用武力改變現狀",更讓北京不悅。

中國政府不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其利益,而對最近東亞發生的劇烈的變化更是毫無感覺。日本和韓國最近的外交突破,大大改變了東亞的格局。上個月,尹錫悅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了一系列措施,以緩解因日本戰時強迫勞動而產生的貿易爭端,並歡呼雙邊關係進入"新時代"。尹錫悅還提出了日本加入美韓核計劃新倡議的可能性。而這一切當然對美國強化在東亞的防務有著積極的意義。

應該說,目前在東南亞和東亞的發展趨勢有兩種不同的力量在博弈。一是以美國為首的,力圖保持現狀的做法。所謂保持現狀,就是對目前維持台灣獨立政體的地位、維持南海航行自由、防止在東亞和台灣海峽發生戰事。而北京則是在試圖改變現狀,在南海問題、台灣問題上獲得其主導地位。而要如此做,打破所謂第一島鏈相當重要,中國在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現在又加上沖繩島的努力,跟菲律賓等造成的衝突,都是為了衝破這個島鏈,從而獲得全面掌控台灣的能力。

現在問題是,中美雙方是否真的到了弩張劍拔的地步、無法緩和了呢?其他國家諸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真的到了「非你即我」、非要選邊站的地步?應該看到,中國經濟本身不僅是對美國,而且對日韓,都有著相當的依賴性。在當今中國經濟並不景氣的情況下,繼續這種戰狼式的外交並非對中國自己有利。

看來,習近平必須思考如何跟民主國家共存的問題,而要考慮這個問題,又不得不收斂一下自己的「雄心壯志」。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19/191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