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曾是中華故土,為何成了中亞第一大城市

中亞地區由於遠離海洋,因此普遍乾旱少雨,地區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荒漠和草原是中亞最主要的地貌特徵。歷史上,這裡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天堂」。

但是,再如此乾旱的中亞也有一些較為濕潤、適合農耕的地區。伊犁河谷便是其中之一,伊犁河谷地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

伊犁河,發源於中國境內的天山山脈北麓,向西流入哈薩克斯坦的巴爾喀什湖,全長1236公里,其中哈薩克斯坦境內794公里。

伊犁河流域的年降水量達到400-800毫米,再加上有大量雪山融水補入,宜農宜牧,尤其是上游地區適合農耕,自古以來便被譽為「塞上江南」。

伊犁河谷的面積並不大,但在哈薩克斯坦一側,這裡卻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其中,阿拉木圖又是該國及中亞五國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200萬。

直到清末,阿拉木圖及其所在的伊犁河谷都屬於中國領土,清朝還將統轄新疆的伊犁將軍(省級)治所設在伊犁河谷內的惠遠城。

中亞自古便是遊牧民族的天堂

伊犁河谷處在亞歐大陸的中心位置

伊犁河谷及周邊是新疆降水最多的地區

哈薩克斯坦人口密度地圖,阿拉木圖為人口最多的城市

伊犁河谷水系

可如今中國只占有伊犁河谷的三分之一,中下游地區則變成哈薩克斯坦的一部分,伊犁也失去了新疆首府的地位。

伊犁河谷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共有

那麼,中國是如何失去這片故土的呢?

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

一、中華故土

公元前1000年多前,中亞和西域廣大區域的主要居民是塞種人,屬於高加索白種人,是伊朗人的分支。

他們逐水草而居,在一些綠洲建立過早期政權,粟特、烏孫等民族是他們的後裔。

絲綢之路的輝煌離不開粟特人的貢獻

公元前164年,西漢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又經過百餘年的經營,西漢終於在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

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圍遠大於今天的新疆,包括帕米爾高原和巴爾喀什湖,也就是說,當時整條伊犁河谷都是中國領土。

新疆與伊犁河谷

烏孫人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曾多次協助漢朝擊敗匈奴,他們被認為是哈薩克民族的源頭之一。

烏孫是西域都護府最主要的盟友

640年,唐朝再次在西域設置安西和北庭都護府,疆域比西域都護府更大,向西抵達鹹海及伊朗高原東端,伊犁河谷是毫無疑問的中國領土。

被唐朝打敗的突厥人遷移到中亞,其中一個分支突騎施人成為伊犁河谷新的主人,融合了一部分烏孫人的血脈。

突騎施與唐朝的關係頗為複雜,屢次反叛又歸順

伊犁河谷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聯結著西域和中亞,而且因為天山在此處呈「V」字型而擋住了大西洋水汽,造成充沛的降水,成為西域最主要的農墾區之一。

漢唐都在此部署有大量駐軍和移民,既能鞏固對西域西部的統治,還是抵禦來自中亞方向入侵的屏障。

V字型的天山山脈形成了伊犁河谷

然而唐朝中期以後,中國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中亞和西域先後被突厥人和蒙古人統治,並且在7-9世紀完成了伊斯蘭化。

15世紀開始,蒙古帝國全面分裂,統治中亞和西域的金帳汗國大幅度衰落。

1456年,金帳汗國的兩位首領克烈汗與賈尼別克汗,脫離金帳汗國建立了哈薩克汗國,標誌著哈薩克民族開始形成。他們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說突厥語系信仰伊斯蘭教。

金帳汗國以中亞為核心,後來才擴張到東歐

中原王朝失去西域將近一千年後,直到18世紀中期,清朝才重新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將西域改名為新疆,哈薩克汗國以及周邊的烏茲別克等汗國均表示歸順清朝。

清朝設立伊犁將軍統領整個新疆,行政級別相當於省,並在伊犁河谷的下遊興建惠遠、寧遠等伊犁九城,惠遠是伊犁將軍治所。伊犁河谷差不多正處於新疆的中心位置,又足以供養大量的政權機構和軍隊。

清朝中期的新疆版圖,巴爾喀什湖是界湖

清朝與哈薩克汗國沒有劃定過明晰的分界線,巴爾喀什湖被認為是界湖,伊犁河谷自然在清朝版圖內,以遊牧的哈薩克人居多,維吾爾、蒙古、漢等民族定居在伊犁九城附近。不管哪個民族,都向清朝交納稅賦,承認是中華子民。

保留至今的惠遠古城

惠遠城位於今天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的附近。而在伊犁州往西300多公里的伊犁河中游,這一帶河谷盛產蘋果,有一座小村莊叫作「古爾班阿里瑪圖」,即阿拉木圖的前身。

二、步步進逼

正當大清沉浸在「康乾盛世」的美夢中,一個龐大而又貪婪的對手已經盯上了中亞。沙俄是一個擴張性很強的東歐國家,由於歐洲政治板塊錯綜複雜,英法等列強不允許其肆意擴張,沙俄便盯上了遼闊而又相對歐洲較為落後的中亞。

哈薩克汗國從建國起便分成大、中、小三個玉茲,他們之間的不團結,使沙俄有機可趁,將他們各個擊敗。

19世紀初,沙俄首先通過貿易、挑撥離間、武裝入侵等手段,逼迫哈薩克汗國臣服。

哈薩克汗國一開始就分為大、中、小三個玉茲

西部的小玉茲傾向於投靠沙俄,東部的大玉茲對清朝忠心耿耿,夾在中間的中玉茲則左右為難。隨著沙俄的步步進逼,很多哈薩克人逃往中國,接受清朝官府的管轄,成為現在中國哈薩克族的祖先。

大玉茲希望清朝能幫助自己對抗沙俄,但清朝安於現狀武備鬆弛,沒有回應他們的求援,致使大半個哈薩克落入沙俄魔爪。

1822年沙俄廢除可汗制度,任命總督直接管理,吞併了哈薩克汗國。沙俄侵略的急先鋒——哥薩克騎兵隨即出現在巴爾喀什湖周圍。

總督區相當於殖民地,是正式吞併前的過渡

1840年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歐洲列強認清了清朝外強中乾的本質。除了逼迫中國打開國門外,英國還以印度殖民地為基地,意圖吞併阿富汗,卻因1841年的阿富汗人民大起義而慘遭失敗。

不過,英國並沒有完全放棄對阿富汗的控制,目標是阻止沙俄通過阿富汗,將勢力範圍深入印度次大陸。沙俄則一邊加緊對阿富汗進行滲透,一邊在遠東和中亞兩線蠶食中國領土。

阿富汗處在英俄勢力範圍的交界處

清朝向來沒有對這些「化外之地」劃分明確國境線,哥薩克可以隨意深入中國境內,甚至作為伊犁將軍轄區腹地的伊犁河谷,也僅在伊犁九城附近有一些清軍哨卡。

1854年,一支哥薩克來到古爾班阿里瑪圖,認為這裡是控制伊犁河中下游的關鍵位置,而且地勢平坦、水源豐富,適合駐屯大規模軍隊,便建造了維爾內堡。

哥薩克一直是沙俄擴張的急先鋒

清朝一度與沙俄交涉,要求俄軍撤出中國領土。但沙俄以哈薩克汗國已被吞併為理由,聲稱自己有權管轄伊犁河中下游地區,因為這一帶大多是哈薩克牧民。

清朝官員既害怕與俄軍對抗,又缺乏保境安民的責任心,任憑俄國人在自己國土上大興土木,很快失去了對伊犁河中下游的實際控制,同時也意味著由此向西至巴爾喀什湖的廣大領土,已經淪入沙俄之手。

三、國土淪喪

1860年和1864年,沙俄抓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機會,先後逼迫清朝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

沙俄不顧歷史事實,強行以清軍哨卡為界,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4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划走。

這樣一來,伊犁河谷被沙俄占去西半部,中國只剩下東半部,差不多兩國平分。此外,沙俄還在惠遠、迪化等城鎮設立領事館和商館,對新疆進行政治和經濟滲透。

紅圈為伊犁河流域大致位置

兩次鴉片戰爭使清廷威信喪盡,戰爭、賠款等財政負擔又迫使清廷加緊搜刮民間,從而激起全國範圍反抗,國家陷入動盪,對邊疆的控制力急劇下降。1865年,新疆發生阿古柏叛亂,叛軍占領大半個新疆,殘餘清軍退守伊犁九城、迪化等城鎮。

面對如此嚴重的叛亂,清廷卻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一是國內局勢不穩,雖然太平天國起義已經被平定,但各地起義仍然不斷;二是新疆距離中原太過遙遠,清廷沒有足夠財力出兵,任由阿古柏肆虐全疆。

阿古柏建立偽洪福汗國,對中國新疆的危害極大

清廷的虛弱無能激起了沙俄的貪慾,1867年,沙俄一邊支持阿古柏政權分裂中國,一邊將中亞總督府遷至伊犁河周邊的維內堡(阿拉木圖),準備進一步向東擴張。1871年6月,俄軍從維內堡出發,占領了伊犁九城及整條伊犁河谷。

九城的數千名清朝官員和駐軍遭到屠殺,只有少數人逃進山區打游擊,等待朝廷援軍的到來。

作為西域西部屏障的伊犁河谷徹底淪入敵手,新疆門戶大開。

洋務運動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購買和自製西式槍炮

即使根據《勘分西北界約記》,這些地方也是明確無誤的中國領土。沙俄自知理虧,所以打著借兵助剿、保護俄國僑民的旗號,驅逐清朝軍政人員,還聲稱局勢穩定後會歸還給中國。

看到沙俄有染指新疆的企圖,英國人坐不住了。一旦沙俄控制新疆,必將在中亞取得優勢,會危及印度殖民地的安全。因此英國要求沙俄尊重《中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使沙俄停止了進一步擴張。

四、亡羊補牢

阿古柏叛亂持續了十多年,清廷一直猶豫不決。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正如火如荼,每年都要花費巨資購置軍火機器、訓練新軍,使清廷的財政狀況捉襟見肘。

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竟然主張放棄新疆,全力興辦水師以確保海疆安定。而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堅決要求收復新疆,否則陝甘將變成邊疆,對國家的危害更大。

最終,清廷決定出兵收復新疆,左宗棠以沿海省份的稅收為抵押,才從國內外銀行貸到充足軍費。1876年左宗棠率湘軍遠征,僅用一年時間便擊敗阿古柏收復全疆,只有伊犁河谷除外,因為這裡被沙俄占領著,而沙俄又拒絕歸還。

清廷不願意與沙俄發生武裝衝突,決定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從1878年開始,清廷先後派崇厚、曾紀澤與沙俄交涉。在曾紀澤的據理力爭下,1881年兩國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

沙俄所占中國領土被一分為二,伊犁河谷東端、包括伊犁九城在內的2萬多平方公里歸還給中國,其餘7萬多平方公里割讓給沙俄。沙俄占據了伊犁河谷三分之二的面積,以及大部分水源,中國只剩下三分之一。

《中俄伊犁條約》確實是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卻已經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能夠取得的較好結果了。從鴉片戰爭開始,沙俄在遠東和中亞累計侵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基本上沒有歸還土地給中國。

《伊犁條約》收回了伊犁河谷2萬多平方公里

這一次要回了伊犁九城及2萬多平方公里,可以算晚清外交史上難得的一次勝利,或者說是總算在屈辱之中,挽回了一點領土和顏面,同時也阻止了沙俄的進一步侵略。

除了曾紀澤有理有節的外交鬥爭外,左宗棠所率湘軍的強大戰鬥力,才是逼沙俄讓步的根本原因。經過十數年的洋務運動,以湘軍為代表的清軍,已經裝備大量西式火器,俄軍並無必勝把握。

左宗棠率領的湘軍裝備有大量火槍火炮

1881年,清軍重新進駐伊犁九城,再往西七十公里左右即是中俄邊境,這條國境線一直保持到現在。中國保住了伊犁九城,卻永遠失去了伊犁河中下游,還有那個名叫古爾班阿里瑪圖的地方,俄國人叫它維內堡。

伊犁河谷變成中俄共有,作為新疆西部屏障的戰略地位不復存在,伊犁九城也成為了邊境地帶,直面俄軍兵鋒,顯然不再適合作為新疆的行政中心。

伊犁河谷差一點被沙俄全部侵吞

更讓人憤怒的是,伊犁九城事實上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包括哈薩克牧民在內的13萬居民被沙俄擄走。

無奈之下,清朝在1884年廢除伊犁將軍轄區,改設新疆省,省會迪化,即今天的烏魯木齊

五、中亞重心

作為沙俄的中亞總督府所在地,又處於水草豐美的伊犁河谷中心地帶,維內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俄國移民和哈薩克人,很快發展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同時也是沙俄在中亞的行政中心。

1888年,清朝以伊犁九城中的寧遠為核心,設立寧遠縣。民國建立後,在1914年改稱伊寧縣,也就是今天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的源頭。

伊犁自治州首府伊寧市的源頭是寧遠城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俄共在各地建立蘇維埃,也包括中亞地區。1919年,蘇俄打敗協約國干涉軍和白俄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開始著手建設國家,鐵路也很快通到了維內堡。

1921年,維內堡被改名阿拉木圖,哈薩克語意思是盛產蘋果的地方。1922年蘇聯成立,1924年廢除中亞總督區,到1935年,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哈薩克等中亞民族先後建立蘇維埃加盟共和國。

蘇聯時期有大量俄羅斯人遷居哈薩克,主要集中在北方。阿拉木圖主要是哈薩克族,俄羅斯人相對較少,因而是哈薩克斯坦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很快發展成為中亞第一城市,人口超百萬。

不過,阿拉木圖位於哈薩克的東南角,距離中國僅280公里,似乎並不太適合作為哈薩克斯坦的首都。

但是換個角度看,阿拉木圖正好處在中亞五個加盟共和國的中分線上,又有鐵路直通最南端的土庫曼斯坦,對控制整個中亞十分有利。

阿拉木圖是中亞很重要的鐵路節點

再從對外關係上看,以阿拉木圖為出發基地和後勤樞紐,蘇聯隨時可以出兵中國新疆。在兩國關係惡化時期,蘇聯還將阿拉木圖作為滲透、搞亂中國新疆的大本營。

1954年7月,中共成立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962年的伊塔事件,6萬多萬哈薩克族中國居民沿著伊犁河谷,強行越界逃往蘇聯。

6萬多邊民出逃的伊塔事件

數十年來,伊犁地區作為防禦蘇聯的前線,軍事色彩濃重,儘管自然條件優越,但始終沒有得到太大發展。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成立,伊犁地區的國防壓力驟然消失。

1991年到1997年間,阿拉木圖仍然是哈薩克斯坦的首都,1997年才遷都阿斯納坦,以便更好地控制俄羅斯人較多的北方,阿拉木圖保留了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俄羅斯人在哈薩克斯坦的分布比例

蘇聯解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政治動盪,哈薩克斯坦等前蘇聯地區普遍陷入經濟凋蔽,人民生活水平停滯不前,中國卻因為改革開放而實現了經濟騰飛。

昔日與今日的邊界

目前,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156萬(2021年),大部分生活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占該州(州直)300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差不多有100萬。

景色優美伊犁河谷的,被人稱為「新疆最美的地方」,旅遊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伊犁河谷的風景

2022年阿拉木圖人口超200萬,仍然是中亞第一大城市,以及哈薩克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

目前,中哈兩國已經實現了相互免簽。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環球情報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21/191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