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派親信試探底線,習近平迫切想回到過去

就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北京會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同時,中共總理李強展開上任後的首度外訪,先後抵達歐盟主要經濟體德國和法國。

這是繼去年底和今年初德法元首訪華後,中方領導人受邀回訪。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和外長秦剛都曾出訪歐洲

「疫情後解除清零政策,北京就向歐洲示好。畢竟,歐洲離中國比較遠,直接的利益衝突比較少。」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Chong Ja Ian)對BBC中文說。

他認為,北京希望緩和中歐之間在俄烏戰爭後緊張的關係,而面對美國在科技和半導體等方面的限制,中國欲拉攏歐盟國家突破重圍,同時試探是否可以讓歐美的盟友關係有所動搖。

應對「去風險化」

李強訪歐前一周,德國發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Die Nationale Sicherheitsstrategie),定義中國為「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批評北京正以各種方式,試圖重塑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威脅全球安全和漠視人權。

文件認為德國需要減少對其他國家商品的依賴,但指中國仍是「夥伴」和「解決諸多國際挑戰及危機不可或缺之一員」。

在這份被指論調矛盾的文件發布後,李強會見德國總理肖爾茨時強調,中德是現代化道路上的可信、可靠合作夥伴,肖爾茨則以「反對脫鉤」、「去風險化(de-risk)不是去中國化」回應。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表示,高度重視法中關係,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法中應堅持有效的多邊主義。

李強會見德國政商界人士。

「這是整個上半年的一場很重要的外交摸底過程。」研究歐洲政治的國際關係學者、Orientis研究總監陳偉信博士對BBC中文說。「上半年中歐、中美關係都有點似寒還暖的現象,西方鬆口不再講脫鉤(decouple),而是去風險化,所以北京也嘗試了解這個詞語的實際意思。」

「去風險化」一詞最先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3月提出,其後德法外交官都採用該說法,華盛頓亦跟隨,上月七國集團(G7)峰會正式把「去風險化而非脫鉤」的對華策略寫入聯合公報。

「完全脫鉤並不符合大家的利益,對美國來說,民主黨在2024年大選前要討好華爾街和企業利益階層,拜登要擺出外交姿態,不會因為地緣政治和北京鬧得那麼僵;對歐洲而言,中國資金和市場還是非常重要,尤其德國、法國有很大利益在中國。」陳偉信說。

李強的第二站是法國,在這裡他受到了總統馬克龍的熱情接待,後者剛在今年4月訪問了中國。

李強在訪問行程中對商界喊話,他在德國會晤西門子、大眾汽車、平治、寶馬等企業負責人時指,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李強在巴黎的中法工商界晚餐上則提到,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兩國在相互依賴中看到穩定性、確定性和共同的發展機遇,而不是風險。他稱讚法國政府反對陣營對抗和「脫鉤斷鏈」,呼籲中法企業家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共同維護中法、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韌性。

「李強是被迫回應去風險化——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模糊的概念可以被用來針對中國。」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向BBC中文說。

他解釋,過去三十年北京成功把人權與貿易「脫鉤」,讓西方為了經濟和發展,對中國分享科技和技術秘密(know-how),並把人權議題放在一邊,「歐盟最近試圖將這兩者重新聯繫起來,這就是中國最不滿的地方」。

歐盟在6月20日發表「歐洲經濟安全戰略」(European Economic Security Strategy)的文件,提出多項行動,包括建立攸關經濟安全的技術清單並評估其風險、全面實施歐盟的軍民兩用出口管制法規、審查外國直接投資篩選法規、與成員國共同研究出口投資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等。文件沒有點名中國,但強調要「與一同走在去風險化道路上的國家合作」。

陳家洛教授指出,李強此行意在拉攏德法大財團,「企業是天然的盟友,因為他們都跟著錢走,德法領導人也不能說不」。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也都同意降低風險,包括把在中國的生產線和資金分散到東南亞其他國家。

「當涉及到貿易時,布魯塞爾有很大影響力,因為它對27個歐盟成員國有法律和監管權力。商界都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在與中國合作時必須小心,以免被發現違反歐盟的規範而受到法律制裁,並可能被處以重罰。」

被俄烏戰爭改變的歐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中國拒絕譴責普京,成為中歐關係的分水嶺。

兩個月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同訪京,前者獲習近平超高規格接待,後者卻被媒體稱為「消失式訪問」。兩個月後,李強歐洲之行也只到了德法兩國,並沒有訪問布魯塞爾,反映北京外交傳統上「重德法、輕歐盟」的思維。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指出,北京向來「拉一派打一派」,採取分化歐盟、拉攏部分國家的策略,歷來行之有效,但俄烏戰爭改寫了這個脈絡。

「歐洲已經進入新局面(new reality),27個成員國變得更團結,而習近平支持普京、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成為了中歐關係的分水嶺,令歐盟國家的疑中情緒加劇。因此,中方與德法經貿合作,能否根本性地修好與歐洲的關係,恐怕仍讓人懷疑。」

國際關係學者陳偉信也指出,經歷了疫情和俄烏戰爭,北京必須意識到歐洲已不是三年前的歐洲,中歐關係也不再只有德法兩國。

「重視人權等價值的北歐、以及與俄烏接壤的中東歐國家,現在成為對華關係的最大阻力。北京不把歐盟當一回事,還覺得可以利用經貿利益拿住德法,去扭轉整個中歐關係回到以前那一套,這種舊思維無法在新的制度和地緣政治下實現。」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BBC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24/191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