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民調停止公布「六四」等多項調查 批評人士:學術界悲傷的一天

前身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香港民意研究所」星期四(7月27日)宣布,從7月起不再公開發布十項調查系列。這些調查項目包括:六四事件、身份認同、國家民族問題,以及立法會議員民望等議題,同時將會啟動「數據查冊服務」供傳媒及各界人士有限使用不公開的數據資料。

香港民意研究所行政總裁鍾庭耀宣布停止公布六四事件及市民身份認同等民意調查數據。(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民研行政總裁鍾庭耀形容這些最新發展是「與時共舞」,是根據香港社會發展作出的改變。有時事評論員表示,香港民研停止公布六四事件等較有指標性的調查數據,是香港學術界「悲傷的一天」,可能是國安法實施3年後不得已作出的改變。

成立於1991年6月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簡稱港大民研),由鍾庭耀擔任研究主任,從2019年7月1日開始,港大民研脫離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獨立成為香港民意研究所(簡稱香港民研),繼續由鍾庭耀出任行政總裁,並且延續了過去超過30年的多項民意調查。

香港民研停止公布「六四」等10項調查系列

在《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3年後,香港民研是否能夠延續過去超過30年的多項民意調查受到各界關注,尤其是六四事件、市民身份認同等「敏感議題」。

香港民研行政總裁鍾庭耀星期四召開記者會宣布,7月起不再公開發布十項調查系列,涵蓋六四事件、市民身份認同、國家民族問題以及行政會議、立法會議員民望等議題。

翻查香港民研的網上資訊,不再公開發布的調查問題包括國家民族問題系列之下的問題包括:「你有無信心大陸同台灣終於能夠統一﹖」;「你贊唔(不)贊成台灣重新加入聯合國?」;「你認為一國兩制呢(這)種制度是否適用於台灣地區?」;以及是否贊同台灣、西藏獨立等。

六四事件系列不再公開發布的調查問題包括:「你覺得北京學生喺六四事件中做得啱唔啱(對不對)?」;「你覺得中國政府處理六四事件做得啱唔啱(對不對)?」;以及是否支持平反六四等。

鍾庭耀稱「與時共舞」

鍾庭耀表示,停止發布相關調查數據後,民研亦會啟動「數據查冊服務」供傳媒及各界人士有限使用不公開的數據資料,並要求所有查冊人士承諾不會把所獲得的資料,無論收費或免費,用作非法用途,亦不會轉送或轉售給任何人士。而數據查冊平台仍在開發階段,預計可在9月份投入服務。

鍾庭耀形容這些最新發展是「與時共舞」,因應香港社會發展作出的改變,否認這是自我審查,並表示沒有諮詢政府的意見。

按政府風險評估取消網上公布六四調查

美國之音記者問及,港人能否繼續悼念六四,被認為是香港主權移交後,港人言論及表達自由的重要指標之一,自2020年起當局以疫情「限聚令」為理由,禁止舉辦六四燭光集會,國安法之下市民公開談論「六四」亦成為禁忌,但各界仍然關注港人對六四事件的看法有何轉變。

記者問道,香港民研停止公布一年一度的六四調查數據,對公民社會的言論及表達自由空間有何影響﹖民研停止公布六四調查數據,是否與國安法有關﹖今年民研原訂在網上發布六四調查,亦受到當局關注要求押後公布,這些是否停止公布相關數據的原因之一﹖

鍾庭耀回應美國之音提問表示,今年的六四34周年調查原訂6月初在網上發放,但在發放前收到政府部門的提示而取消公布,至今未有公布相關數據。

鍾庭耀說:「就是說根據它們(政府)的風險評估,就是這個活動(網上發布六四民調結果)就是當時它們都說最好取消,所以我們也很尊重它們的評估,而我也解釋過我覺得它們過去的評估,就是對社會整體的評估;不是我們(民研)守法、犯法的評估,因為我們從來都是非常守法的,即是那些數字我們認為發放都不會是非法的,但是基於這種整體的考慮,我們已經按照這個提議是取消了,我們並沒有去深究到底當時是什麼因素,是取消多久可以再發放,我們不想太仔細、也不需要太仔細,因為六四調查都是我們很多的調查其中之一而已。」

鍾庭耀表示,香港民研仍然會繼續進行六四事件周年調查,而相關調查將於明年5、6月進行,但目前計劃不會再公開發表,只會作為內部參考及學術研究,如任何人士包括傳媒或學術機構等要取得相關數據作學術用途,只要承諾不犯法就可以向民研申請,但費用未定。

鍾庭耀說:「那個(數據查冊)不台還沒建設好,以及剛剛講過如何收費都有個很複雜的考量,因為我們是用了很多資源去做這一類的以前是公開的資料,現在變成一個『內參』(內部參考)的資料,『內參』也有它的『內參價值』,它的價值若干我們暫時都衡量不了,但我們是需要在我們這個查詢的制度當中放入資源的考慮,所以暫時我們未能夠講給大家聽什麼時候可以(提供查冊),譬如我想拿回今年的六四調查去做一些研究,是會有機會的、我們都打算這樣做的,不過跟公開發放的制度有些不同,因為取得資料後你要自己做很多再分析。」

因應香港社會大氣候作出的小改變

至於停止發布六四事件等調查數據會否影響香港的言論及表達空間,鍾庭耀重申民研只是因應香港社會大氣候作出的「小小的改變」。

鍾庭耀說:「我只能夠說我們這個『小小的改變』,只是『大氣候』裡面我們能夠做到的東西而已,我們不是在主動改變這個(言論表達)的空間,而是我們覺得現在社會的空間、我們在講『共舞』嘛,社會的發展是來到這個時候我們要作出自己因應專業的改變,我們就停在這麼多了,社會的『大氣候、小改變』我從來都覺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堅持科學專業,提供的是真像、真實的數據,如果任何人無論那個政治的傾向、那個政府部門,它認為真實事情、真理真像是有用的,我們就會如實地告訴它。」

鍾庭耀又表示,民研的角色只是被動的,只能夠維持科學專業的執著以及歷史使命。

鍾庭耀說:「如果社會開始不理啋真像,不去我們所指的evidence base(證據基礎),即是一個以數據實踐為主導的社會,這樣我們的數據是沒什麼用的,這個不是我們能夠推動社會去做的,反過來我們現在是相對被動的,所以我們只是維持我們的科學專業的執著,以及還有一點點歷史的使命,我們希望留一些數據給日後需要的時候參考,我們能夠做到這麼多而已,我們沒能力改變大氣候,或者我們都不是一個改變氣候的角色,我們是一個很卑微的科學研究者而已。」

鍾庭耀表示,停止發放十項調查系列數據也考慮到社會還有多大需求,也考慮到發放這些數據時,就算民研做了很多客觀的數據分析,但是近年都甚少被傳媒採用,也因為政治情況令這些數據很多時候變成政治爭執的課題,譬如兩岸議題、香港市民如何看兩岸政府、香港市民如何看自己的身份認同感,是香港人是中國人等,他認為這些爭議是不必要,但是相關調查數據在學術研究上可能很有用,因此將十項調查系列變成「內部參考」。

評論員:香港學術界悲傷的一天

時事評論員譚美德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香港民研停止公布六四事件等較有指標性的調查數據是香港學術界「悲傷的一日」。

譚美德說:「我想我首先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想我是覺得非常傷感,甚至乎可以形容為香港學界或者國際學界一個悲傷的一日,因為香港民研一直最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反映民意而同時在接受社會的挑戰,包括政權,最大的原因是如果你有留意過去它們的調查是會公開原始數據,即是這個」很大膽」的做法是接受任何一個人的學術檢驗,你只要拿到它的數據用同一個方法,你都會得出同一個結論,這個過去其實一直以來是一個很好的榜樣,都是其他的研究機構我們比較少見的。」

對於鍾庭耀否認停止發布六四事件等數據與國安法有關,譚美德認為他的言論相當隱晦,可能是國安法實施3年後不得已作出的改變。

譚美德說:「其實他(鍾庭耀)已經講了答案,他說『與時』的『時』,在過去3年裡面香港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多了國安法,所以這個『與時』他已經答了這個答案,如果作為一個學者我完全不奇怪為何他會講得這麼隱晦,因為他還要生存下去。甚至一些你講到的情況,你說香港的媒體很少去引用香港民研,那為何外媒又不是這樣呢﹖因為現在香港的媒體是接近『清一色』的嘛,你見到香港傳媒的公信力低到一個什麼地步,市民願意去看香港傳媒的程度又低到個什麼地步,你認為這些媒體會持平地去講鍾庭耀,或者香港民研的研究報告出來嗎﹖所以客觀事實是少用,第二方面就算敢用的話,你都難怪會出現一些自我審查,因為你要知道研究報告一定有正反兩面,不可能有一份研究報告完全只有正面,那樣它在方法學上一定出了問題,如果它有正反兩面的時候,萬一牽涉到政府施政而點出不足的地方,算不算」煽動仇恨政權」,或者」煽惑他人仇恨政權」呢﹖這樣我相信很多傳媒都有一把尺,特別在國安法之下會去想。」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8/193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