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中美關係之結為何難解?

作者:

年屆百歲的基辛格訪華,受到超規格接待。儘管美國國務院公開表示,基辛格訪華是自願,不代表美國政府行事,但在基辛格與中國防長會面當天,拜登的氣候特使約翰·克里也在中國首都會晤了官員。相比近日其他美國官員都受到了中國官員或官媒不同程度的冷遇或斥責,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感嘆,「不幸的」是平民基辛格在中國受到更多關注而非美國政府官員。

美中關係的「結」究竟在哪?

美中雙方都說過,兩國關係很重要。美方多次說過,美國不想脫鉤,也不謀求改變中國的現行政治制度,只是想管控風險;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反覆表示:中美是兩個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道路不同的大國,過去和現在有差異和分歧,今後也還會有,但這不應成為中美關係發展的障礙。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正當發展權利。

美方多次公開談到的「風險」,結合美國亞太戰略針對的目標來看,實際上就是美國仍然希望維持單極世界狀態下的超強地位,阻擊中國成為太平洋區域霸主;中國則希望與美國平起平坐、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美國你可以在全世界稱霸,但我家門口的地區霸權,還是得歸中國。習近平說過「太平洋那麼廣闊,容得下中美兩國」就是這意思;美國的全球霸權現在也進入煩惱期,因為非洲早就成了中國的「兄弟國」;拉美這個美國後院與華盛頓一直離心離德。除了歐洲之外,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主要就體現在亞太地區了。因此美國視亞太地區的領導權為與中國必爭之物。既然是「競爭關係」,削弱競爭對手是題中應有之義,美國自然要對中國實施不少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對華晶片出口限制。習近平將美方這類限制視為「損害、剝奪中國的正當權益與發展權利」。

這就是癥結所在。華府那麼多外交精英,應該明白這是要害。

雙方難捨的「中美蜜月期」早在胡溫後期結束

華府顯然忽視了北京高規格接待基辛格並為他慶生所釋放的信號:希望中美關係回到基辛格開創的「接觸、合作」時期——鄧小平時代(包含江澤民十三年當中的「鄧後」七年)。

從中美建交至2016年,美國對華政策的總體方針,用中文概括就是八個字:接觸、合作、影響、改變。基辛格定下的是「接觸、合作」,柯林頓時期增加了「影響、改變」。我曾經總結過,中美建交以來四十多年間,除了江澤民時期曾經部分達成「影響、改變」,大多數時候都停留在接觸、合作這個層面。江澤民時期為何會採取如此開放的姿態?除了江的個性之外,更多的是實際考慮: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國需要回歸國際社會(中國的國際社會主要是指西方),需要加入WTO、申辦北京奧運會。除了極少數專門研究者之外,很多人已經不記得這段歷史:美國總統柯林頓2000年10月10日簽署《2000年美國與中國關係法》(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Act of2000),該法案提到要促進中國的人權改善,特別提到幫助中國建設法治。當時,中國政府之所以接受「美國對華法律援助」這個合作項目,只因這是美國讓中國加入WTO的附帶條件。中方只有接受這個項目,柯林頓總統就可簽署「關係法」,中美將進入永久正常貿易關係(NTR)狀態,結束此前每年都要由美國國會審批的最惠國待遇(MFN)這一程序。這些,我曾在《美國曾是中國「依法治國」的領路人》(自由亞洲電台,2021年6月30日)一文中詳細介紹。

胡錦濤於2003年接任中共掌門人,胡溫十年是2003-2012年,當時中國正是入世不久,2008年舉辦奧運,承接江澤民時期的中美外交關係,這一階段正處於合作、影響,美國開始嘗試改變中國的時期。美國及西方在中國共派遣、成立、扶持了逾千家NGO,多數是環保、衛健,極少數是促進公民權利,在外力推動下,中國進入公共知識分子與民主、維權人士非常活躍的時候。但好景不常,2005年,前蘇聯成員國——獨立國協國家紛紛發生「顏色革命」,國際社會公認這是索羅斯基金會及其他美國NGO在背後大力支持的。5月下旬,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內部會議上做了題為《打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阻止美國歐洲在中國周邊國家發動顏色革命,粉碎美國在中國搞顏色革命的企圖》的報告,該報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於5月底下發縣團級。從此,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國成立或者資助的NGO被視為顏色革命的工具,受到的限制逐漸增加。2011年1月24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座談會」,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過30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總結講話時提出著名的「五不搞」,即: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分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這等於正式宣告,美國做為中國依法治國領路人的自賦使命正式結束。

美國政學兩界懷念鄧小平時期

由於鄧小平的實際領導地位,江澤民執政13年(1989-2002年),至少在1995年之前這段時期是鄧規江隨,鄧1997年去世後,江澤民在對外開放上秉承鄧的路線,在中美關係上仍然韜光養晦,美中關係上升成「戰略合作夥伴」。對這段中美關係蜜月期——鄧小平-江澤民時期,美國出了兩本很有名的書予以很高評價。按時間先後,一本是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寫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作者是美國投資行業資深顧問,寫這本書時在美國高盛任職,於2005年以英語和中文兩種語言出版;另一本是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歷十年寫成的《鄧小平時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2011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

庫恩這本書有高盛在華投資的需要,美國政學兩界也許沒那麼看重,但傅高義的聲望與地望(哈佛教授)高得多,《鄧小平時代》影響很大。作者對鄧小平的評價可以用該書最後一章的一段話作總結:「鄧小平於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時,完成了一項過去150年裡中國所有領導人都沒有完成的使命: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條富民強國的道路。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鄧小平也引領了中國的根本轉型,不論在它與世界的關係方面,還是它本身的治理結構和社會方面。在鄧小平領導下出現的這種結構性轉變,確實可以稱為自兩千多年前漢帝國形成以來,中國最根本的變化。」在川普開打中美貿易戰之後,傅高義在接受多家傳媒採訪時,不斷地用以下句式:「假如鄧小平還活著,他會推進民主」、「假如鄧小平還活著,他會更積極地推動解決中國當下懸殊的貧富差距」、「假如鄧小平還活著,他會認為反腐敗非常重要,是個政治問題,會影響到老百姓對政府的看法,他會推出嚴厲的反腐敗措施」……一個個「假如」的背後,流露出傅高義對鄧小平的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的褒獎。

這本書是在美國政界影響很大。2018年10月15日,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15日在華府哈德遜研究所的公開講話,「美國在過去25年『重建了中國』,……北京仍然口頭上在說『改革開放』,然而鄧小平的這個著名政策已經變得空洞」。這句話其實表達了美國政界的中國期望,那就是中國應當繼續奉得鄧小平以「韜光養晦」為主訴的外交政策,接受美國做為世界領導者並承認美國的價值觀。中國高規格接待基辛格,有點與美國一樣,都在懷念已經消逝的中美蜜月。

雙方都想回到鄧小平時代的中美蜜月期,只是重點不同,美國懷念的是當年的領路人地位,中國想要的是美國慷慨提供的一切。但時間已經改變了一切,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以及雙方之間的地位勢差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逝者不可追,雙方都必須面對現實做好調整。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30/193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