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花1.3億862個項目0轉化,罵廣西這所大學是否草率了

作者:

作者|劉遠舉

財經專欄作家,多家智庫研究員

一所高校累計獲得科研經費1.31億,實施科研項目862個,實現成果轉化為0!這個令人吃驚的數據,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這是廣西審計廳對9所區管高校2020-2022年度財政補助高校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開展審計,發現的問題。

審計發現的問題還不止這一個。除了這個零轉化高校,還有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0.71%,可謂難兄難弟。

除了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的問題,還存在其他兩個問題。

一是科研項目結餘資金閒置問題。4所高校科研項目資金淨結餘6682.28萬元長期閒置未及時盤活;2所高校22個科研項目脫離實際需求編制科研項目經費預算,預算與實際支出偏差最高達到69.24%,造成914.02萬元資金閒置。

二是科技項目立項還存在聚焦重點不夠突出的問題。3所高校實施科研項目2075個,其中預算經費10萬元以下的論文型科研小課題項目811個,占比39.08%。

這三個問題其實有關聯。比如,看起來錢很多,9個成果和5個成果的高校一共得到了3.1個億,但項目一共有1564個,每個項目平均資金20萬。根據審計結果,科研經費實際上是花不完的,但為了雨露均沾,所以項目就多,單個項目資金就少。科技項目都是理工科項目,一般花費都不小,不足十萬塊錢,很難想像能研發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錢不夠,但科研項目總要結題,就只有發論文,畢竟論文不花錢,這些沒有多大意義的論文,的確能發得出去,學校也認。於是,科研人員很忙,項目很多,論文產出也多,相互引用,自己引用,論文的引用數量也很高,但是,卻沒有創新價值,沒有市場價值。高校科研就演變為只追求發表論文,而不重視實際價值、應用前景。

解決的辦法當然有很多。通常的說法,比如,需要扭轉唯論文的評價體系,以科研質量和影響力為核心指標,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為主要目標,激勵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定位,優化科研組織模式,推動科研資源有效配置和協同組織;在項目選擇上更針對市場需求,在科研成果轉化上應該更積極主動;建立良好的渠道、仲介,進行成果轉化。

但根本上,在現行的科研體系下,高校未必是一個好的面向市場的科研項目的發動機。

高校科研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國家財政撥款、社會捐贈和自籌。

國家財政撥款是指根據高校的科研能力和需求,國家通過預算或者專項資金的形式,向高校提供科研經費。社會捐贈則是指社會各界對高校科研事業的支持和幫助,通過捐贈基金或者設立獎勵等方式,向高校提供科研經費。自籌則是指高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創新,通過承接科研項目、開展科技服務、轉化科技成果等方式,向外部獲取科研經費。

財政資金自然要考核成果。一般來說,資金來源,越是國家的、集體的,對成果的利潤導向就越低,越會傾向於形式化考核。此次廣西審計廳審計的,就是財政補助高校專項資金。

公共財政的錢,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高校科研人員花了錢,總不能兩手一拍,說啥成果都沒有。國家對科研的考核,比如,做一個「行動作業系統生態」,不可能「國家出錢,投種子,一年往市場裡撒1000億,連撒5年錢。允許大面積失敗。」因為即便這樣做,也未必能成功,還滋生出一大批騙補貼的項目。

但要考察一項科研成果到底有沒有市場意義,非常難,有太多模糊的地方。

從時間上看,一個項目成果從立項到研究,到出成果,到市場中有人接受,試製、生產,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半年一年,三年五年,都可能。所以,科技成果本身也是很難統計的,要求高校短時間要出成果,的確也很難。

從方式上看,也很難。比如,現在說高校科研「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那麼,考察專利是否可行?答案是否定的。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5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2022年增至36.7%,創5年新高;其中的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48.1%,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13.3%。發明專利其實離成果真正轉化為市場利潤還有一定距離。

專利只需要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就可以申請專利,專利並不管是否能盈利。實用的東西,未必有市場價值,比如,一款自動煮飯機,不能說它不實用,但如果價格需要3萬元,那就沒有市場價值。

那麼,直接以市場價值來判斷行不行呢?也很難。一項科研到底貢獻了多少市場價值,也是很難量化的。因為一項產品不可能由一項技術組成,到底高校研發的技術,貢獻了多少比例,最終也是一群專家作者開評審會來判斷。事情最終又回到原點。

所以,根本還是資金來源的問題,高校、財政資金未必是做科研的好的發動機。高校應該更集中於基礎科學研究,相對來說,企業資金推動的技術研發,轉化效率會更高。

通常習慣把科學和技術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其實兩者有差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基礎科學研究。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突破是難以預料的,通常離應用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也不講究回報。技術則重點解決實際問題,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通常直接應用於市場,講究回報。所以,國家資金一般用於基礎科學研究,而現在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成為技術研究的主力。

只有企業成為技術科研的發動機,企業投錢,自己為自己的錢負責的時候,才能越過各種形式化的考核,從最初的立項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市場導向、利潤導向。而且,企業可以堅持很多年的投入,承擔失敗的風險,就為了預期中的結果。最終的科研結果,才能有較高的轉化效率。而如何讓企業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就是另一篇說來話長的文章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風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22/194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