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不顧重磅利多外資瘋跑 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魔鬼

 

 

一定是哪裡出問題了!

周末政策火力全開,但A股高開低走,從漲5%一路下跌至0。

擱以前,降印花稅、暫緩IPO和再融資節奏等等,這一套組合拳下去,A股得大漲8%-9%,上漲時間至少得持續一周。

現在,股市就大漲了幾分鐘。一定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更嚴峻的是,這邊釋放重磅利多,外資卻瘋狂跑路,北向資金流出約90億。

這極其不正常。

因為「每次釋放利多,就是逃跑的絕佳時機」,是股市劇烈動盪時候的準則,比如2015年。

現在,他們就開始這樣操作了,不符合邏輯。

外資,究竟看了什麼魔鬼?

1.政策火力全開又如何呢?

8月27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發文,印花稅減半徵收。同時,證監會又連發三文,放鬆股市加槓桿限制,收緊IPO節奏,規範減持行為等等。

所有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刺激股市上漲。

火力全開的政策中,有兩個政策直接刺激市場情緒,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一個是,印花稅減半徵收;另一個是,放鬆股市加槓桿限制。

先看印花稅減半徵收。

8月27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徵收。

目前,證券交易印花稅按照賣出時成交金額單邊千分之一收取,現在印花稅減半徵收意味著,賣出股票割肉的時候,少交一些稅。

邏輯上並不會直接刺激投資者進場買股票,不會刺激股市上漲。

投資者之所以進場買股票,僅僅是受市場情緒影響而已。

今年前7個月,證券交易印花稅1280億元,同比下降30.7%。放在當下的大環境看,各行各業都缺錢,也都急需用錢。

此時降低印花稅,其實就代表了監管層的一個態度:誠心刺激股市上漲。

再看放鬆股市加槓桿限制。

8月27日,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發布通知,修訂《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此調整將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後實施。

此外,本次調整同時適用於新開倉合約及存量合約,投資者不必了結存量合約即可適用新的保證金比例。

什麼意思呢?

以前100萬元的保證金,最多可以向證券公司融資100萬元買股票。現在,最多可以向證券公司融資125萬元買入證券。

可以看出來,調整後投資者槓桿可以加到1.2倍。

本質上,是擴大了股市槓桿交易規模。

這個影響是什麼呢?

必須明確一點,股市牛市,離不開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的支撐,其中槓桿資金是重要的一股力量。

比如,2015年大牛市,槓桿資金的力量就非常明顯。

據證券時報不完全統計,通過融資融券、傘形信託、股票質押回購、股票收益互換、銀行貸款流出等工具,銀行自有資金及理財資金入市規模遠超3萬億元。

券商融資融券業務,准入門檻高達50萬,即便放鬆了槓桿限制,槓桿比例也非常低。

相比之下,之前的場外配資業務基本上沒門檻,而且可以隨隨便便加到10倍槓桿,10萬元撬動100萬,一個漲停就是100%-200%的收益。

這就意味著,放鬆券商融資限制,投資者槓桿比例從1倍增加至1.2倍,對股市確實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是影響更大的是,市場情緒。

總體來看,無論是印花稅減半,還是放鬆股市加槓桿限制,這兩個政策都是短期利多政策,僅刺激市場情緒。

它們對市場基本面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對長期市場機制更沒有實質性影響。

2. A股生態改變了嗎?

能夠影響A股長期機制的有兩個:一個是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另一個是,進一步規範大股份減持行為。

為何這樣說?先看一下,之前A股生態狀況。

之前,大家怎麼看A股?它就是一個「融資」工具,定位上來講,很難給股民「造富」。

1、它只關注融資規模大小,而不是股市漲了多少。

比如,2022年,A股都那麼疲軟了,一年兩次跌破3000點。

但是,A股IPO融資並沒有停,一年融資了5854億元,同期美股才1425億元(約合207.9億美元),英股才募資45億元。

A股這哪是融資啊,這是抽血啊,而且是趁其虛弱的時候抽血。

所以,滬指多次在3000點附近徘徊。

之前,動態調整股指成分後,把垃圾股去掉,只留好股票,大家都一致認為,對比國外市場,最起碼股指長牛該來了。

現實情況呢?臉打得生疼!

2、大股東,圈一筆錢就跑,不分紅不派息。

當下上市公司IPO或增發等,大股東的本意並不是為了公司長遠發展,而只是為了圈錢。

所以,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大股東減持套路,比如「剛解禁就減持,一天都不能多拿」、「一邊增發,一邊套現」、「前腳發重大項目,後腳發布重大減持」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離婚式、清倉式、套路式、組團式等花式減持套路。

減持途徑也不斷創新,二級市場直接拍賣已經過時,大宗交易轉讓也不高明,不少大股東通過換購ETF的方式減持。

減持那麼多,得來的錢也花不完啊,怎麼辦?反手又借給公司,每年收取利息。

這就明擺著,根本不看好公司發展,割了韭菜又賺了韭菜的利息。

因此,在這個生態上,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會大規模分紅。

如果股票退市了,那麼對於大股東也是利多,反正該套現的就套現了,退市後就不用提心弔膽的財務造假了,這叫順利上岸。

如果還想圈錢,那簡單,再搞一家公司,三年後重新上市就行了。

3、對於投資者來說,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賺一筆就趕緊落袋為安,不會長情。

為什麼基金經理風格會「漂移」,搞醫藥的基金會重倉人工智慧等等?就是因為,基金經理知道,不炒概念不賺錢。

為什麼大家都批評A股沒有長線資金?因為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財務不真實,沒有投資者保護機制,大家自然不敢長期拿一隻股票,「老八股」等等案例還少嗎?

在A股,任何沒有及時止盈的投資,終究有一天會跌回去。

3. A股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這些本質問題是什麼?A股的風險和收益失衡了。

這個問題已經積重難返,達到了臨界點,完全破壞了市場信心。

對於普通股民來說,A股的風險太大,收益太低。

股市永遠在3000點徘徊的根源是,大股東的風險和收益錯配了,即風險太低,收益太高。

1、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如何影響大股東風險收益的呢?

證監會有幾個安排:

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對於存在破發、破淨、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

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應當投向主營業務,嚴限多元化投資。

房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不受破發、破淨和虧損限制。

整體看,其實就是放緩IPO、以及增發股票的節奏,減少對股市的「抽血效應」,刺激股市上漲。

分開來看,上市房企再融資,放鬆了條件,目的是,拯救開發商,拯救房地產,這可以理解。

但是,客觀上,它惡化了房企的風險和收益比,即房企業績再爛,它也能從股市融資,能夠有機會「割韭菜」。

對於其它垃圾公司再融資,監管層限制再融資的次數和規模。

什麼意思?

監管層雖然無法左右大股東利用融資的效率,但是可以降低大股東的圈錢便捷度,人為的提升大股東圈錢的成本。

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東們的風險和收益。

但是,要想讓A股永遠告別3000點,這種靠行政命令的指引還遠遠不夠,應該形成制度性安排,以及懲罰性機制,

讓大股東圈錢的時候也能夠三思而後行,想想這樣圈錢划算不划算。

只有讓大股東在圈錢的時候付出一定的代價,他們才不會肆無忌憚的圈錢,才不會把上市割韭菜當作最終目標。

2、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如何影響大股東風險和收益?

證監會發文稱,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淨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三年年均淨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這個政策直接對大股東圈錢套現做出了限制,屬於提高大股東圈錢成本。

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東的風險和收益。

它的問題是什麼呢?

1、逼迫本來要跑路的大股東,提前跑路。

今天股市,有不少大股東砸盤的身影,因為它們再不跑可能就跑不掉了。

2、只限制大股東跑路,廣大機構投資者拋售,並沒有受到限制。

3、同樣的,這個規定也有一些漏洞,那就是大股東違規的懲罰機制。

現在大股東減持,也有很多政策限制,但是他們還是花式減持套現,根源在哪?懲罰機制不夠。

比如,大股東隱瞞一致行動人,違規減持套現了29億,一看證券法,只能頂格罰款60萬。

這種情況,會讓今天和以往出台的所有政策,都變成一個笑話,股市也永遠徘徊在3000點。

股市,不是公地,不是誰都可以過來割韭菜的。無論大股東還是金融機構,割韭菜,必須付出代價。這才是正常的市場。

引入和切實落實懲罰機制,才能夠平衡股市的風險和收益,A股才會永遠告別3000點。

總結:外資為何慌不擇路外逃?

1、趁政策落地前,大股東提前套現跑路。

2、股市風險和收益嚴重錯配,徹底擊垮了市場信心。

3、懲罰機制嚴重匱乏,導致很多好政策都變成一張廢紙。

股市,其實是很多領域的縮影,比如消費、MY經濟等等。貌似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就是沒什麼效果。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資本時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29/194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