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金融時報:全球經濟遭逢5大結構性轉變 加劇央行挑戰

金融時報(FT)報導,全球經濟正發生五大結構性趨勢轉變,給世界各國央行和決策官員帶來更大的挑戰。

印度本月成為第四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對這個南亞國家的崛起有重大象征意義。(路透)

金融時報(FT)報導,全球經濟正發生五大結構性趨勢轉變,給世界各國央行和決策官員帶來更大的挑戰。

一、通膨居高不下

這使得調整政策把通膨控制下來成為燃眉之急。儘管美國物價上漲已大幅減速,歐洲也正趨緩中,但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和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已表明,此刻聲明戰勝通膨還言之過早。

美國內需強得出乎眾人所料,倘若失業率仍接近歷史低點,通膨可能持續偏高。在歐洲,商業景氣黯淡,物價和工資卻仍快速攀升,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拖長的可能性隨之升高。

大西洋兩岸的經濟體要邁向通膨降低和可長可久的成長率,尚需時間調適。這需要把利率升得更高、維持在高檔更久,直到通膨壓力確定消散為止。

二、供應情況不穩定

現在要評估通膨風險何時減弱,難上加難,因為供應情況詭譎多變,比以往更令人捉摸不定。

以前,決策當局只要分析需求指針,拿來跟可持久的成長年率相比較,就能大致了解通膨壓力如何。但過去三年來發生疫情和能源危機,已使這種分析變得無用。

現在,經濟分析必須考量到極端事件對供應情況造成的轉變,從封鎖抗疫、全球供應鏈斷鏈,乃至於俄烏戰爭擾亂能源供應,都產生影響。就連勞動市場趨勢也時時在變,極難評估。例如,美國適齡勞動參與率在2021年下滑,缺工問題推升通膨,但最近已迅速回升,令人鼓舞。法國也見到勞動力大幅改善。

但英國人不願或無法就業的現象仍相當明顯,使英格蘭銀行(央行)面臨困難的抉擇。挑戰包括:2016年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後商業投資持續不足、久病無法工作的人數銳增,以及能源危機。這些問題無法直接以貨幣政策矯正,但央行必須確定把需求抑制得足以壓抑通膨。這需要一些勇氣。

三、公共財政惡化

美國政治人物沒能展現對預算的自我節制,使Fed必須收拾爛攤子。

美國財政年度已過了十個月,國會預算處(CBO)估計,聯邦預算赤字是去年度同時期的兩倍多。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度高7%左右。

與十年前相比,美國經濟已從「相對緊的財政政策+寬鬆貨幣政策」,轉向「寬鬆財政政策+緊縮貨幣政策」的組合。歐洲國家由於面臨類似的國防、人口和氣候挑戰,類似的趨勢轉變也可能蔓延至歐洲。

四、印度將超車中國

多年來,中國運勢崛起,與高所得國家比肩,已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的主力,因為中國生產的貨物和勞務比別國都多,經濟年成長率約8%。

但中國飛快成長的時代已告一段落。儘管以購買力平價(PPP)匯率衡量,中國經濟規模仍是印度的兩倍多,中國基礎成長率正迅速減緩。無須預言房市崩潰將拖垮中國經濟,也能推知印度不久將與鄰國較勁,不只是比人口,也比對全球成長的貢獻。而新德里在全球成長貢獻度排名躍向第一,將凸顯第五個全球經濟趨勢轉變。

五、全球成長減速

印度快速擴張,在全球是個異數。在其他地區,生產力成長已減速,世界各國紛紛築起貿易壁壘,重視供應鏈復原力甚於效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全球成長常態步調將會減緩。

2008年金融海嘯前,全球經濟每年成長約4%仍是可以持久的擴張步調。但到2010年代,此數降到大3.5%左右。現在,成長速限似乎進一步減至3%了。

考量地球的永續發展,生活水準改良步調減緩對降低碳排有幫助。然而,全球成長減速,勢必使地緣政治緊張情勢更難化解。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30/194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