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中年以後:別讓「二手生活」毀了你

通用公司董事長傑克·韋爾奇,曾屢次締造商業奇蹟。

有人提議他將管理經驗總結成書,他卻堅持把經驗歸零,還要求公司定期清理內部文件。

他認為,不被二手經驗束縛,大膽試錯,公司和個人才能一直葆有活力。

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向別人討教看法和經驗:

買東西跟隨潮流,選餐廳按照排行,看新聞根據熱搜,去旅遊參考攻略......

就算是面對自己的感情和情緒,也想徵求別人的意見來排憂解惑。

似乎自己做決定是一場冒險,這樣省時省力。

可長此以往,日子過得毫無生氣,連焦慮都千篇一律。

用別人口中的規律禁錮自己的思想,越來越沒了主見和驚喜。

很認同一句話:「永遠不要讓你的大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喧囂的世界裡,心沉靜、腦清醒,是每個人亟需修煉的能力。

人生最大的悲哀,活在別人的經驗里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從事哪種職業、衣服選什麼顏色、閱讀什麼書目,都要向別人請教。

好像離了別人,生活就沒法轉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黏附性認同」。

說的是,很多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不能獨⽴做決定,總認為別人說得對,習慣依照別人的建議。

使用這種方式的人,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關鍵時刻一定會有人幫忙。

其實是給自己埋了個陷阱,事不見得解決得有多完美,人卻變得越來越懶惰。

自媒體人@弗蘭克揚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他聽從長輩的建議學了化學,慢慢覺得沒什麼興趣,工作也很難找,想轉去做網際網路。

但父母都說,得找個對口的工作,要不然學的專業白費了。

學院的幾個老教授,則建議他繼續考研留在本行。

於是,他直接選了最難畢業的有機合成方向,讀了5年研究生,誰知仍然不好就業。

沒辦法,他又聽人建議,讀到了博士。

幾年期間,周圍做網際網路的同學都趕上了風口,發了家。

而他,從沒想過自己真正喜歡什麼、該做什麼,走一步問一步,錯過了轉行的好時機,如今前途還是一片渺茫。

可路是自己選的,後果只能自己承擔。

看過一句話:「我們之所以缺乏創造力,不是因為存量不足,而是因為你被存量給限制住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用他人的經驗,代替自己的體驗。

思想是別人的意見,生活是別人的模板,重複著別人的經歷,驗證著別人的觀點。

把生活拼湊得七零八碎,完全沒了自己。

殊不知,別人也和你一樣,絕大多數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你無法確定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站在主觀的角度,還是有利於你的立場,說不定還會弄巧成拙。

最可怕的是,一旦陷入「經驗盲區」,容易在決策面前畏手畏腳。

這不僅會讓我們的深度學習和思考能力減退,還會使我們逐漸失去自由和突破的機會,任由命運擺布。

別人總結的規律,未必適合你

漫畫家蔡志忠寫過一個故事。

笛子羨慕簫的美妙聲音,想要拜簫為師。

簫取材於竹頭,而笛子是竹尾,無論年紀輩分還是經歷,簫都高過笛子,的確配得上「老師」這個稱謂。

但是,笛子苦學了三年,不但沒學會簫低沉悽美的曲調,反而連自己本來擅長的吹法也忘記了。

可見,別人總結的規律未必適合你。

有些方法讓別人受益,卻會讓你深受其害。

作家伯恩哈德說:「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是正確的。人的不幸在於不想走自己那條路,總要走別人的路。」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重複別人的路徑,有時反而是繞了遠路。

看過網友@奔跑的駱駝講述的經歷。

他剛換工作時,很多前輩告訴他「做事很重要,處理關係更重要」,他硬著頭皮去跟別人搞好關係,反而忽視了工作。

別人告訴他每天早晨4點起床學習,全天的效率都很高,他跟著效仿,但是一天下來無精打采,完全不在狀態。

朋友告訴他搞副業很賺錢,他興奮地開了網店,還做起了短視頻。

一番折騰下來,主業頻頻出錯,副業也一塌糊塗。

他終於明白,很多意見確實是別人的肺腑之言,但不適合自己。

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適用於某個人,某種環境,或者某個階段。

20年前,誰也不知道電商會拉近世界的距離;

10年前,誰也不知道網際網路會改變我們生活。

做為「小馬」,徵求的意見越多,反而越不知如何「過河」。

正如那句話所說的:「別人的路,是他的腳步,不是你的命運。有些東西可以模仿,有些東西不能複製。」

昨天的答案,未必適用於今天的問題。

不必用所謂的法則禁錮自己的行為,也不必用別人的尺子度量自己的腳步。

過好自己的生活、活成喜歡的樣子,才是這輩子最重要的課題。

走自己的路,活出「一手人生

豆瓣上有個熱帖:「神經大條的人往往能有意外收穫。」

博主說,周圍有些神經大條的人,經常能做成自己不敢想的事情。

大家都很贊同,並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有人說,不聽信工作難找的傳言,每天參加好幾場面試,居然拿到了大廠的offer;

有人說,並不喜歡網上的攻略,索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玩得不亦樂乎;

也有人說,看到行業形勢惡劣的言論,自己還是按原計劃進行,根本沒受什麼影響。

你可能覺得有些人信息閉塞,或者運氣好,但奇蹟在於,他們更能勇敢地去實現目標。

也許沒有先入為主的糟糕預期,就不會有糟糕的事情發生。

90年代初,17歲的農村姑娘楊麗娟進入海底撈做服務員,月工資只有160元。

下班後,她認真寫總結,跑去新華書店看書,還買了個鍵盤學打字,又攢錢買了台電腦,報了電腦學習班。

「過來人」提醒她:別整些沒用的,你只是個服務員,重要的是把服務做好。

可她偏不聽,配料、上菜、收銀,她把所有流程都做了個遍。

憑藉對業務的熟練度和高度的責任心,她幾乎每半年就晉升一級,19歲就當上了店長,30歲成為海底撈的副總裁。

而當初那些勸她按部就班的人,生活始終沒有多大起色。

誰說人生非要有固定模式?

沒有哪句普世名言,可以概括任何一個人。

擁有麵包的人告訴你,要選擇愛情;生活窘迫的人告訴你,感情不能當飯吃。

有錢有閒的人告訴你,要去看看世界;嘗盡苦頭的人告訴你,要接受平庸。

這個世上,有無數人教你怎麼活,那些宏大而抽象的道理,猶如烏雲蔽日,壓得人透不過氣。

可他們自己也不見得得償所願,更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

很喜歡《無聲告白》中那句經典台詞: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被別人定義,想要什麼自己去爭取,想成為什麼樣子自己去雕琢。

把期望聚焦到自己身上,勇敢去解決問題,獲取自己的一手經驗,創造出真實、有底氣的生活。

看過一句很美妙的解析:

「『路』是由『足』和『各』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腳走出來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的路。」

行走人世間,每個人都希望隨時有人指路。

但你要知道,經驗是財富,也是包袱;會加快你前進的腳步,也會拖垮你成長的速度。

不要讓別人的「二手經驗」,毀掉你的「一手人生」。

要有自己的主見,學會篩選,運用邏輯判斷,去構建適合自己的行為體系。

想做的事情就去做,未知的問題就去解,用心去感受,用時間去驗證。

遇見獨一無二的風景,不負此生,不負自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4/194954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