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在溫哥華通勤

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作者

克姐

前不久換了工作,我從開車一族,絲滑轉變成了天車通勤族。

移民的前十年仿佛被一筆帶過,瞬間見識了折迭的溫哥華。曾經以為熟悉的城市其實一直陌生著。眼前展現的是完全嶄新的溫哥華,一個多姿多彩的城市。

誰說溫哥華是好山好水好無聊的?每天起大早趕公共交通試試。曾經以為安靜的城市,從天沒亮就熱鬧了起來。6、7點的公共交通和天車站,屬於很多勤勤懇懇的上班族。也有學生,從穿著打扮可以看出來。族裔,則是集五大洲之大成。天車站台上,自動排成的隊伍,常常很長,顯得站台那麼狹小侷促。

加拿大線

好在早高峰的天車車次很頻繁,大概5分鐘就有一趟,所以錯過一趟,也不用著急。也許正因為此,雖然大家都步履匆匆,一切卻井然有序,緊張中又透著點從容。

數字時代,各種串流媒體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點滴。不管是公車還是天車,專注在手機上的人不在少數,有的刷視頻,有的玩遊戲。我更喜歡戴著耳機聽新聞聽書。偶爾有人捧著書在讀,反倒令人側目。

我喜歡前車廂的前端位置。原來,加拿大的天車是無人駕駛的,不像北京的地鐵配備有車頭和司機。列車開動,仿佛自己在駕駛列車一樣,看著兩旁街景快速向後退去,前方一片光明,風馳電掣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早起趕車的不爽。列市出發的加拿大線,在marine drive站將從地面轉至地下。我尤其愛那從光明轉入黑暗的一刻,仿佛從確定踏入不確定,那種未知前方如何的戰慄和好奇,有坐過山車一般的刺激。

也許,這種喜歡,是因為它像極了中年移民之路?拋棄過往,只看前程,如同開啟一隻盲盒,開始一段冒險。

在地下鑽來鑽去的天車,同樣讓我感受到腎上腺上升的愉悅。狹窄的甬道,昏暗的燈光,車輪與鐵軌摩擦發出的刺啦亂叫的噪音,轉彎帶給人體輕微的失重感,給人身在電影中的虛幻錯覺。

不是人人都能享受這種刺激。當我興致勃勃和朋友分享我這段體驗時,才知道,有兩位朋友都曾經在市區工作,卻都受不了坐天車必須經歷的搖晃和封閉,暈車不適,最後一個選擇了換工作,一個選擇了開車上班。

你眼中的甜,卻可能是他人眼中的苦。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理所當然,看的多了聽的多了,體會才會越深。

晚高峰的天車則遠沒有早晨的清爽。夏日的車廂中,有上班族一天下來的倦怠,有觀光客的興奮,有各種族裔的語言,與高溫相伴的複雜濁氣,處處散發著多元文化的「味道」,有時候強烈到讓人無法呼吸。突然之間理解了朋友的不適,也體會到了通勤族的不易。

雨天的天車車廂,則自帶了一份憂鬱,專屬於溫哥華的氣質。人們如往常一樣默默無語,只低頭關心腳下,還有手中的內容,只有列車一會兒加速向前,一會兒制動減速的單調聲音。好在溫哥華的雨都是溫和的,影響並不是很大。還沒有體驗過冬天下雪天公共交通出行的滋味,心中不禁又嚮往又擔心。

短短一個多月的體驗,對天車已經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為什麼早晚高峰很擠,加拿大線的天車卻只有兩節車廂?回想在北京的地鐵,動輒五六節的長度,咱在氣勢這一塊不能就這麼輸了呀。不懂就問,有誰知道Translink是否做過精確的統計和測算,兩節車廂,從營運的角度來看,確定是最有效率的?幾十年來,就沒有考慮城市人口日益膨脹的速度?

天車的車廂很破舊,外表骯髒,站台上沒有其他遮擋物,只有一道黃線提醒乘客不要超越。已經很多次看到,天車的車門沒有一點預告地突然關閉,也不止一次地差點夾到人,似乎設計上考慮不夠充分。溫哥華好歹是國際大都市,天車的體面、安全與便捷都很重要。這樣的表現,不曉得會不會無形中拖了「最宜居城市」的後腿。

透過髒髒的車前玻璃拍攝的天車軌道

和我以前的生活相比,這算是一次很大的變化。傻傻的我才真正意識到,很多人並不依靠開車上下班。

除了公共交通和天車,溫哥華的通勤族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出行。在我工作的公司,已經頗能說明。

如果像我老闆一樣,市區昂貴的停車費由公司支付,開車仍然是最便捷的方式。而寸土寸金的溫哥華市區,可觀的停車費卻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上班族願意承受的。

騎車雖然小眾,但仍然有大把的人選擇這種健康的方式。夏日的溫哥華,早晚溫度並不高,騎車應該是很愜意的事情。繁忙的溫哥華街頭,騎車族瀟灑騎行,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住在北溫的同事小朱,依仗年輕的身體,騎車上班,每天一身運動裝,朝氣蓬勃地走進辦公室,是讓我羨慕,卻明顯已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模式。

海上巴士

有一位同事剛畢業不久,在溫哥華舒適的Kitslano社區租房居住,公共交通出行,是他的不二選擇。和列治文等衛星城市的大公共交通不同,溫哥華市區很多都是無軌電車,很有歷史感的交通工具。無軌電車頭上拖著長長的辮子,不止一次,我看到辮子不聽話地耷拉下來,司機需要大力把它甩上去。後面的車,就那麼耐心地等待著。這樣的情景,仿佛在看古早時期的電影。這一切,讓我對溫哥華又加上了一層厚厚的濾鏡。

疫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疫情期間,很多人搬離了溫哥華,去往物價更便宜,更宜居的地方,遠程辦公開始流行。疫情過後,遠程或hybrid混合辦公的方式一直延續了下來。

有位同事搬到了Maple Ridge。他的選擇是west coast express西海岸快線(城際快車)。這是Translink營運的來往於溫哥華市區和低陸平原區Misson米遜市的通勤專用快速火車,工作日每天早上向西將上班族發往溫哥華方向,晚上則向東,火車沿途只停靠Pitts Medow、Maple Ridge、高貴林等幾個大站,全程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同事很滿意這樣的方式。據他說,乘坐的舒適度遠超天車,保證有座,還可以從容不迫地使用電腦。對於不用每天到公司刷卡,又想逃離高物價高生存壓力的溫哥華,享受郊區生活的打工人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西海岸快線

更有同事在溫哥華島生活,平時上班都是遠程軟體聯繫。時不常的,乘坐水上飛機來溫哥華。公司就在waterfront,下了水上飛機,步行幾分鐘就能抵達。算是我迄今為止聽說過的最昂貴的通勤了。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通勤族,是和我一樣的,普通打工人,公共交通天車成為每天的必需品。

這其中,也包括海上巴士(俗話說的輪渡)。因為溫哥華及周邊城市海島及半島的特殊地理位置,有趣的sea bus海上公共交通,則是很多北溫的通勤族每天出行的保障。

千千萬萬在溫哥華謀生的人,最終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通勤,是打工人躲不過去的一環,不如就好好享受在路上的過程。

水上飛機

站在waterfront樞紐車站的巨大廣場上,看著海陸空全方位的通勤工具,水上飛機、海上公共交通、城際快車,還有仿佛從地底下傳來的天車的轟隆聲,溫哥華狹長的街道上呼嘯而過的無軌電車,構成了溫哥華生動、立體、多層次的城市交通線。它們每天忙而不亂,節奏分明地,將人群從一個終端輸送到另一個終端,也讓我見識到了,曾經以為的略有點沉悶的溫哥華,其實是熱鬧的、有生機的。

這,才是溫哥華,可愛、真實的樣子。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溫哥華港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4/194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