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媽媽的悲哀:自我陶醉地過度付出,卻責怪孩子不知感恩

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自己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過一對母子:

估計著急出門,孩子沒來得及吃早餐,媽媽不停拿包子餵他。

孩子卻十分不配合,媽媽邊餵邊抱怨,說大清早為他準備了那麼多,可他卻這麼挑剔,這不吃那不吃,嘟嘟囔囔的都是自己的辛苦和孩子的不懂事。

媽媽越說越氣,最後還激動地戳了孩子的腦門。

可孩子就是不說話,咬著牙,含著淚,讓人看了又著急又心疼。

媽媽見孩子要哭了,突然變得溫柔起來,用近乎乞求的語氣說:

「乖,好孩子,聽話,趕緊吃吧!你要懂事啊,媽媽為了你,都沒法上班了,整天圍著你轉,我可都是為了你啊!」

「都是為了你」,「都是為你好」,這是多少媽媽脫口而出的話?

然而,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媽媽為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是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一個過度付出的媽媽,不僅委屈了自己,而且傷害了孩子,甚至給家庭帶來災難。

過度付出的媽媽,委屈的是自己

作家蘇芩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女人身上所有的焦慮和戾氣,都是被虧待出來的。」

下面這個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你下班回家趕著做飯,忙得腳不沾地。

轉頭一看,老公正四仰八叉地躺在沙發上玩手機,一副油瓶倒了都懶得扶的欠揍樣。

好不容易吃完飯,又得洗碗收拾屋子,輔導孩子作業,全是你一個人的活兒。

總算忙完,收拾妥當,孩子睡下了,你想休息會,刷刷劇看會視頻,卻又困得睜不開眼了,只能洗洗睡了,完全沒有自己的休閒娛樂時間。

更可氣的是,你這麼辛苦,老公卻說你太能抱怨了,孩子也說你管太多。

你心裡是不是特委屈?付出這麼多,身心俱疲,老公孩子不僅不領情反而各種抱怨。

三毛出國留學時有段往事。

幾個外國室友不愛收拾屋子,三毛就每天主動打掃。時間久了,室友們漸漸對此習以為常。

當有一天三毛因為生病沒收拾房間時,室友竟然說她太懶了。

一句話讓三毛幡然醒悟,好人有好報,但是老好人沒有。

有個社會心理學效應叫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再給同樣的刺激感受就沒有那麼強烈了,第二次刺激的心理感受已經被第一次刺激沖淡了。

媽媽和孩子間的互動也遵循著貝勃定律。

媽媽第一次對孩子好,孩子會感激你。當媽媽第二次、第三次、以後每一次都對孩子好,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也麻木了,認為媽媽對他好是理所應當。

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媽媽一味地過度付出,孩子卻並不領情甚至埋怨你。媽媽自己委屈,吃力不討好,心理開始不平衡。

過度付出的媽媽,傷害的是孩子

演員朱雨辰曾參演《我家那小子》節目,然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是朱雨辰,而是他的媽媽。

朱媽媽對兒子極度地付出。她一個人搬去和兒子同住,怕兒子上火,每天凌晨4點起來熬梨汁,而且堅持了好長時間。

每天把家裡打掃得窗明几淨,十分整潔。

朱媽媽甚至還插手兒子的每一段戀情,走不出媽媽「魔爪」的朱雨辰快40歲了,卻依然單身!

孝道的負擔讓朱雨辰不敢做出任何違背媽媽意願的事情,可是他真的好累,好孤單。

節目中朋友們離開後,他獨自流淚、放聲歌唱的一幕讓不少人動容。

當然,朱雨辰的媽媽是個極端的例子,卻讓人細思極恐。

最親的人,傷孩子卻最深!

很火的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原本是中學的金牌老師,為了讓女兒考上北大清華,辭職在家全力照顧,採取了各種極端的手段試圖在家中為女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如此用心良苦,女兒卻患上了抑鬱症

媽媽們的付出,很多時候換來的並不是孩子的幸福,卻是對孩子一生的傷害。

就像宋倩那樣,她的過度付出換來的卻是生病的女兒。

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認為:媽媽越時髦,孩子就越自信;媽媽身材越好,孩子就越驕傲;媽媽越有進取心,孩子就越勤奮;媽媽越堅持做自己,孩子就越獨立。

所以媽媽們,不要再苦大仇深地「自我犧牲」了。

一味地「自我犧牲」,卻在不自知中傷害了孩子,破壞了親子關係,實在是得不償失。

停止過度付出,媽媽們需要這樣做

某音上有位博主錦錦Jen,曾是位能幹的設計師,有孩子後做了全職媽媽。

她熱愛生活,照顧家人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育兒和生活小妙招,吸粉無數。

所以,誰說當媽媽就一定要過度付出、甚至犧牲和奉獻呢?

媽媽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優先照顧自己,活出精彩的自我。

1、堅持你的熱愛

知乎上有人問要不要做全職媽媽?

有個高贊回答,一位媽媽說在家全職了10年,但並沒有淹沒在日常瑣事中。

她熱愛閱讀和運動,照顧家庭的同時也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當然,也有很多女性沒有選擇當全職媽媽,依然堅持上班,將自己的事業經營得紅紅火火。

就像那位知乎上的媽媽一樣,即使全職10年也沒有迷失自我,不將時間全部花在孩子身上,也不要時刻盯著孩子,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熱愛自己所熱愛的。

2、做60分媽媽,剛剛好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句名言:「60分媽媽,是最好的媽媽。」

60分的媽媽,既不像100分媽媽那樣,需要時刻回應孩子所有的需求,甚至企圖控制孩子;也不像0分媽媽那樣,完全不顧其他人,經常忽視家人和孩子。

60分媽媽,就是懂得與孩子的界限,孩子需要時才出現,同時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探索人生。

可惜,很多媽媽不懂這個道理。

媽媽們請記住,你對孩子的愛需要理性的控制和感性的支持,只給孩子60分的愛,40分留給自己。

3、三個暫停鍵

張小嫻曾在《末世的思念》一書中說:「不被需要的付出,只是額外的負擔。」

媽媽們的過度付出,對孩子來說就是額外的負擔。想要避免過度付出,可以試試下面三個暫停鍵。

想要獨處時按下時間暫停鍵。

每天、每周或者每月預留出屬於自己的時間。

我跟孩子們約定,每晚8點半後媽媽不屬於他們。誰來找我我不搭理,就表示我忙著,請自行退下。

只有我主動走出房間,他們才能再來找我。

每個周末,跟老公約定半天時間他帶娃。就算我在家,這半天時間裡,只要是孩子的事情,都不許來找我。

疲憊想躺平時按下精力暫停鍵。

孩子把房間弄亂了,書桌亂七八糟,衣服髒兮兮,這些我一秒鐘都忍不了,但是累的時候就先不做吧。

我不是超人,也需要休息。家務永遠忙不完,身體是自己的,你不珍惜誰珍惜?

傷心鬱悶時按下情緒暫停鍵。

始終關照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或者鬱悶時都要及時說出來。

有時即使不說,孩子也能覺察到,那就實話實說,你現在心情不好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你想一個人待著,請5分鐘後再來找你。

德國情感醫師愛娃有一本書叫《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其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是有能力讓自己獲得幸福的,不必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獲得;不要再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無私奉獻;

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心滿意足地快樂了,自然就能將滿溢的福杯分享給周圍的人,也能快樂地接受別人的給予。」

所以,媽媽們請別再盯著孩子前面的杯子有沒有被倒滿了,多關注自己的杯子,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家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6/195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