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年近中年移民加拿大後內心的一些變化

對傳統的中國人而言,能影響整個人生的大事掰掰手指一數不過出生,高考,工作,結婚,退休等幾個轉折點而已,每個轉折點都會對人下一階段的特有三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有一群人在這個清單中填上另外一件人生大事,那就是出國移民,許多移民朋友在不再稱得上年輕的年紀把自己和家人重新放在一條新的起跑線前,在陌生的環境下開啟新的生活征程。

尤其是年近中年的移民們,不出意外理應日復一日在公司和家之間兩點一線的重複下逐漸老去,多的是穩定和平和,卻少了些挑戰和改變。

在新的環境下,人的思維方式會為了適應社會環境需求而主動或被動地發生變化,那麼常見的變化都有哪些呢?

對金錢的觀念開始變化

不知道是不是華人獨有的習慣,那就是都喜歡存錢,在辛苦工作之餘看到帳戶里的數字有所增長之後心裡便會覺得安穩一些。

上下五千年中太平盛世太少,戰亂饑荒太多,人們都本能需要一些積蓄來以防應急之需。

即便現在日子比過去安穩富裕得多了,這個習慣還依然根深蒂固的留在我們的思維深處,和其他國家地人們比起來我們的存款率總是遙遙領先,我記得看過一次報導的統計結果,當年中國的存款率高達47%,而世界其他國家地平均存款率只有26%,美國是18%。

我們對於金錢的使用態度是非常保守的,比如買房子,大家往往都是湊夠了遠高於首付的存款之後才敢有心思去琢磨買下房子,住進去之後手中還有餘錢心裡才覺得踏實。

移民加拿大後對金錢的感覺會有兩個明顯的階段,剛落地的那段日子對存款帳戶上數字的變化是特別關注的,由於收入來源還不明確,每日只有流出沒有流入,人就會對手頭上的錢特別在意,每筆支出都會精打細算,這短時間是最倚重之前所積累得財富的。

後來逐漸工作有了,生活穩定了,就會發現在加拿大想存錢是特別難的一件事情,乾脆也就不在乎帳戶里有沒有錢了。

在這裡無論年入五萬還是年入十萬,幾乎都不可能有閒錢用來存款,因為加拿大人不同的收入層級會對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年入五萬的時候可能開車跑去城郊的公園一頓BBQ就算是給自己和家人安排的度假了,年入十萬的時候便想著可以訂個酒店房間去遠一點的地方來看世界,收入再高一些就可以考慮去墨西哥住上一周,也算對得起自己一年的辛苦付出。

沒錢的時候屋頂瓦片被風吹掉了也就睜一眼閉一眼湊合用了,錢多一點就會考慮是不是屋頂應該維修一下換新防水瓦了,收入再多點就會考慮是不是該換成更好的磚瓦屋頂這樣更耐用,更划算,如此下來一年過去也同樣是分毫不剩。

即便如此,但是我心裡不再像之前那麼緊張了,醫療完全有保障,無論大病小病都不會擔心會因為沒有錢而被置之不理,養老依靠退休金也可以衣食無憂。

加拿大人存款的唯一用途就是消費和娛樂,都是花在自己身上,是每天零散支出還是攢起來一次性支出並沒有什麼實質區別,也就難怪為什麼到了加拿大後就不再對存款額那麼敏感了,哪管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手裡有錢夠付帳單就好。

接受已開發國家的落後之處

不同於過去一直以來國人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生活方式的仰視,當今的中國生活真是非常便利,無論是網購後的快遞服務還是手機支付都是當之無愧世界一流的,無論是交水電費,訂餐叫車還是演出訂票,都可以在家動動手指完成。

想起前一陣一位來自歐洲集團總部的大佬來辦公室看望大家,閒聊中他談到了自己不久前到中國的見聞,這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了,無論是城市建築,高鐵輕軌,都和西方人腦海中的印象大為不同,尤其是微信的普及率之高和功能之強大實在驚到他了,不停的說其實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落後了,實在沒想到這個過去一直不被人認為和現代科技有什麼關係的國家可以在短短時間內網際網路服務發展的這麼迅速。

相比之下,加拿大這樣的已開發國家多年來一直少有大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比如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會挨家敲門推銷一些產品,這種傳統的銷售方式在中國早都絕跡了。

各種帳單和宣傳冊雖然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但人們依然每周都會去打開自己的郵箱查收信件,很多政府機構的通知和商家的宣傳冊還都是以信件的方式投遞到每家每戶,郵局的生意依然火爆,人們會排隊寄信發郵包,看到這一幕的新移民會有種穿越回過去的錯覺。

這裡的快遞也是慢到出奇,國內那種實時跟蹤的快遞服務在這裡是不存在的,甚至國內郵包到了你所在的城市之後你也可能根本收不到,郵局的人喜歡罷工,隨意丟在你門口的郵包可能被人偷走,甚至他們不想來你家投遞就會找個理由把郵包退回給發件人,反正有工會袒護,犯什麼錯誤都不用擔心會丟了飯碗。

這裡的公共運輸設施和國內比起來也是落後的可以,簡簡單單的地鐵加條延長線一群老頭子討論了十來年還在爭論不休,老舊的硬體經常讓地鐵罷工,只能靠大巴在地鐵站之間擺渡,對多倫多這樣的國際大都會來說實在是尷尬的無以倫比。

而且市政管理者的思維有時候也很奇葩,明明交通已經擁堵的很厲害了,還要規劃把公共汽車專線花大價錢修在馬路正中間,不但不會改善交通,還會讓本就擁擠的道路更加狹窄,完全不可理解!

如果你周末在家懶得做飯想像國內那樣網上點餐,可選擇的菜單是極為有限的,你只能在漢堡,披薩,薯條,炸雞等老幾樣之間考慮選項,往往想到那一成不變的口味之後就會放棄外賣,改成強迫自己動手做飯了。

移民來加拿大時間久了,也就逐漸適應了慢速的社會節奏和不那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每次回國都感覺像是久居深山的老農進了大都會CBD的感覺,處處新奇,處處驚訝,自己越來越像個土老帽。

更少關心身外的事情

70,80後出生的人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的記憶,每天清晨大人們上班前都會一邊忙碌的準備早餐一邊聽著新聞廣播,每天傍晚全家人一邊吃晚飯一邊看著新聞聯播,所有人都會關心同一個熱門話題,談論往往也是圍繞著一個最近熱門的新聞展開。

這種氛圍一直到當年的孩子們都長大了也一直在延續,大眾的關注點總是跟隨著媒體報導的引導而轉移。到了加拿大以後發現人們都更熱衷於關注和自己相關的事情,似乎對國際局勢和國家大事都不怎麼感冒

我們在國內時每天聽新聞看報導知道世界很多國家在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對中東衝突,北約擴張,英國脫歐這些事情了如指掌,但加拿大人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興趣愛好緊密相關的事情,比如冰球比賽,黑五促銷,獨家營地的預約等等,國際上除了美國和英國的新聞他們還算多少會留意一些,也無非是美國總統競選和英皇室緋聞這些八卦而已,世界其他角落發生的事情並不能讓他們產生太大的興趣。

起初我想當然的認為加拿大人會對中國日本這樣的亞洲大國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後來才發現大部分加拿大人根本沒有區分這些亞洲國家的能力,連加拿大總理都說自己喜愛的中國菜是壽司,更不用說普通人了。

很多人不知道朝鮮半島有南北兩個國家,不知道日本人和中國人講的是兩種語言,也不清楚泰國菜和中餐的區別,能講出來中國有北京上海兩個城市那就算非常有國際視野的人物了。

我的同事很驚訝我居然讀不懂韓國同事的韓語郵件,在她的概念里亞洲人長得既然都一樣,那語言和文化自然也應該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英國人,加拿大人,美國人之間的關係一樣。起初覺得他們有點無知甚至好笑。

日子久了發現自己逐漸也變得和他們一樣對加拿大以外的事物缺少興趣了,畢竟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世界上最實際的就是自己的工作的生活,如果有些多餘的精力可以去做做義工,給食物銀行做些捐獻,或者和家人一起去度度假,都比花時間關注國外大事小情要有意義的多。

反正這塊土地上從建國伊始幾百年來既沒有戰爭衝突戰火紛紛也沒有內部動亂,不管外界風雲如何變幻,加拿大人都可以選擇獨善其身,樂享生活。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更喜歡聽音樂和交通廣播而不是看新聞頻道了。

人際關係一切隨緣

華夏大地幾千年來都是人情社會,人在江湖中打拼靠的就是面子和關係,若沒有這兩樣作為前提少不了處處碰壁,多走彎路。

出國前習慣了凡事都找人托關係,無論是看病,上學,學駕照還是提取公積金,找工作,買房子,總覺得如果沒有提前打好招呼就去辦理心裡特別沒有底,因為只有找到了有關係的人才意味著更優先的排序和更周到的服務。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社會網絡編制編織經營的越大越高大上越好,最好有教育系統的朋友,醫療系統的朋友,公務員的朋友,總之能用上的人是結識的越多越好,然後就需要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有金錢的投入去小心翼翼地維護這個朋友圈。

但畢竟人情都是建立在雙方互利的基礎上的,欠下人情總會讓人心裡不安,心裡記下欠人家的東西總是要還回去的,如果趕上自己事情本來就多的當口,又有很多人因為一些事來找你幫忙你又不好意思回絕,那也是焦頭爛額的苦惱,時間久了就會覺得無形的壓力真是會讓人惴惴不安。

最後你自己往往也搞不清誰算是真的朋友,誰算是臨時的利益盟友。

來到了加拿大事情就簡單多了,社會運行是規則驅動,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去辦事兒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什麼面子一說,該排隊就都排隊,該交費就都交費,到了年結大家的最大人情往來也不過是一張賀卡,一瓶紅酒或者一束鮮花,不必擔心人際關係圈維護成本的壓力。

在這種時候你就很容易看清誰是因為和你志同道合而在一起成為朋友的,誰是臨時迫於利益之需才和你臨時交往的,大家都無需掖著藏著,喜歡就多在一起聚會聊聊天,不喜歡就大不了斷了往來,眼不見為淨。

人也更明確地意識到之前的一些舊交註定這輩子只能陪你一起搭伴走那麼一段路而已,當時過境遷,彼此間的關係不如只留在記憶力比較好。移民加拿大後的人際關係正如劉德華在笨小孩那首歌里唱的,「朋友們無需去灌溉,花自然會開!」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加拿大移民家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2/196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