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貪官的膽子有多大?

作者:

朱元璋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余敏等人查閱戶部報表時,發現當年的夏稅秋糧,應天、鎮江等五個州府,沒有一粒糧食提交國庫。這幾個地方是朱元璋當年平定天下的後勤基地,在戰爭年代裡支援過朝廷的軍費開支。朱元璋沒有忘記這份恩情,做了皇帝之後便下旨免除了該地區所有民田的夏稅秋糧。但這些地方幾十萬畝的官田並不在免稅之列,怎麼從這些官田徵收的糧食也都沒有了呢?

舉報的奏章很快交到了朱元璋手上,朱元璋一看,立刻意識到事情並不簡單,下令有關部門儘快徹查,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這一深查,發現應天、鎮江等五個州、府的征糧問題,並非個案,還牽涉到更大範圍的貪污腐敗,而且所有線索,最終都指向戶部分管征糧工作的侍郎(副部長)郭桓。

辦案人員一致認定,是地方官吏勾結戶部侍郎郭桓,將本應入庫的稅糧全部私分了。

浙西地區本來應收秋糧450萬石,但實際入庫的糧食和以鈔折糧的錢款,合計只有260萬石。其餘190萬石哪裡去了?經調查,郭桓等人收受浙西地區賄賂50萬貫,其餘140貫都被地方官員私分了。

面對如此膽大妄為的貪污,朱元璋極為震怒,立即下令錦衣衛追查此案的有關人員,從哪兒來的賄賂,就查到哪兒,並指派審刑司的吳庸負責此案的審理。

審訊的過程很簡單,一頓嚴刑拷打之後,郭桓等人就全都招了,是郭桓利用職務之便夥同李彧、趙德全等人,欺上瞞下,共同貪污了國家糧款。

一是私吞太平、鎮江等地的賦稅。按照規定這些地方的賦稅應該進入國庫,但是國庫卻沒有收到,全部被郭桓等人私分了。

二是私吞浙江上交的糧食。浙江是產糧大省,每年應上交國庫四百多萬石糧食。考慮到是實物稅收,全部截留會引起懷疑,於是郭桓就上交一半,侵吞一半。

三是巧立名目。借用國家和皇上的名義設置各種苛捐雜稅,諸如水腳錢、口食錢等等,不計其數,這些錢原本不是國家稅收,所以並不上交國庫,全都進了郭桓等人的腰包。累積起來一算,郭桓等人貪污了2400萬石糧食的金額,相當於明朝一年財政收入的一半。而郭桓這樣做已經持續好幾年了,朱元璋對此竟然毫無察覺。

朱元璋越想越氣,這個郭桓真是不把自己放在眼裡,膽敢在朕的鼻子底下毫無顧忌地貪污,這不等於直接從國庫里明目張胆的往家裡搬銀子嗎?

更讓他氣憤的是,通過主審官吳庸的審理,郭桓案牽涉的人員絕非幾個人,而是成千上萬。搞不明白郭桓是怎麼做到這樣的,他幾乎將整個大明王朝的官員都變成了貪腐分子,無數官員都被牽連其中。照這樣發展下去,郭桓倒成了皇上了,自己都要靠邊站了。本來,這些官員都是自己提拔起來的,結果卻夥同起來對付自己。一番考慮之後,朱元璋決定在肅貪的同時,開展一場對官員的大清洗。

郭桓案範圍之廣,朝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的大多數官員都牽扯其中。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高級官員全部被殺,侍郎以下的官員也幾乎一個不剩地都被殺了。

一時間南京城裡人心惶惶,沒被殺的官員個個心驚膽戰,每天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那裡今天抓走了幾個?往往話沒說完,錦衣衛就到了,將其中一人抓走,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京城查完了,接著又查地方。道理很簡單,郭桓是京官,在京城待著,他不可能跑到外地去貪污,只能和地方官上下其手。體察聖意的吳庸覺得這是一次表現自己的絕好機會,一定要盡力挖出郭桓的全部同夥,寧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

錦衣衛忠實執行吳庸指令,深入各省和下面的府州縣,只要是和徵收錢糧賦稅有關的人物,幾乎一網打盡,就連交稅的富戶也不輕易放過,因為其中必有逃稅漏稅的情況。一時間各地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事後統計,郭桓案被殺者將近三萬人,京官及地方官幾乎為之一空,無數中產家庭破產,全國呈現一種恐懼蕭條的氣氛。這樣的處理遠遠超過了朱元璋最初的設想,再殺下去各級政府都會無法正常運行,將威脅到大明王朝的統治。於是朱元璋迅速調轉船頭,宣布郭桓案就此結束,同時宣稱吳庸違背聖意,擴大打擊面,濫殺無辜,造成惡劣後果,將其殺之以平民憤。

經過這場反貪風暴,該殺的殺了,該判的判了,官員隊伍卻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有些部門竟然無人上班,只好採取戴罪辦公的方式,讓那些犯罪官吏,戴著鐐銬回到衙門處理公務。

同時朱元璋為了避免統計官員在帳目上弄虛作假,篡改金額,欺上瞞下,下令凡涉及到帳目書寫數字的時候,將原來小寫的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全部改成大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以防止做帳時隨意塗改,這項財會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還在使用。

2023-10-13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3/196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