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如何衡量一生成敗?股神巴菲特的標準與錢財毫無關係

「愛」是一種投資,但主要的流通貨幣不是金錢,而是善良、理解和慷慨等人格特質。

傳奇投資家巴菲特的投資眼光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的智慧卻跨越了金融領域,儼然是一座人生智慧寶庫。美聯社

93歲的傳奇投資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不僅投資眼光令人印象深刻,還是一座人生智慧寶庫。

雖然他最知名的是挑選股票和評價企業的超凡能力,但他的智慧卻跨越了金融領域。因投資選擇而被稱為「奧馬哈的甲骨文」(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其真知灼見深入生活與人際關係本質,尤其是在「愛」這個細膩微妙的主題上。在與學生的一次生動交流中,巴菲特提供了他迄今為止最寶貴的財富:他對「愛」作為衡量人生成功最終標準的看法。

財經網站Benzinga報導,在與喬治亞理工學院學生的一次對話中,巴菲特被要求反思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失敗。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完全未觸及他在金融方面的成就。巴菲特說,當大家到了他這個年紀,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真正標準是,有多少你希望愛你的人真正愛你。

關於這點,他說,他認識的一些人累積了巨額財富,但在「愛」的方面基本上卻是「破產」的。巴菲特說,他們有很多的錢,但事實卻是,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愛他們,這是對每個人有過什麼樣人生的終極檢驗。

巴菲特不僅指出了問題所在,還提出了解決方案。他說,「愛」的問題在於你買不到它,獲得愛的唯一方法是讓自己值得被愛;你付出的愛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這句話詮釋了巴菲特「愛」的哲學,強調愛的互惠性。對他來說,「愛」是一種投資,但主要的流通貨幣不是金錢,而是善良、理解和慷慨等人格特質。

這套愛的哲學落實在巴菲特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他的婚姻。他與已故第一任妻子蘇珊·湯普森·巴菲特(Susan Thompson Buffett)的關係建立在互敬互愛的基礎上,甚至在分居後仍維持著友誼。2006年,他與曼恩克斯(Astrid Menks)的第二段婚姻也是建立在類似的真摯情感與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

這位億萬富翁對慈善事業的投入,特別是他透過「捐贈誓言」(Giving Pledge)對公益組織的重大承諾,也可視為他愛的哲學的延伸。巴菲特承諾捐出自己絕大部分的財富,實踐了他所宣揚的理念「付出的愛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巴菲特另有一件為人所知的事,就是給他的孩子們「足夠的錢,讓他們覺得可以做任何事,但又不會多到他們可以什麼事都不做」;這是一種愛的方式,給予力量而非扼殺機會。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世界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8/197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