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理性討論:為什麼希特勒要瘋狂叫囂「滅絕猶太人」?

囿於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種種複雜原因,猶太人自古以來就是歐洲主流社會各階層歧視、憎恨與迫害的對象。

進入19世紀後半葉,伴隨著階級衝突、經濟危機和極端民主主義的泛濫,「反猶主義」思潮再度呈現出了澎湃之勢。簡單地說,猶太人「不僅會遭遇到一個無權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經濟與政治層面的壓迫,而且還遭到剝奪他們起碼的公民權的壓迫」。

不過話說回來,與希特勒主導的「納粹大屠殺」相比,上述提到的所有反猶活動都顯得「相形見絀」了。

那麼問題來了,納粹德國相繼推行了什麼樣的「排猶政策」?希特勒推行「排猶政策」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老照片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們就從這裡走向死亡」

1

納粹德國的反猶歷程

20世紀的反猶思潮,在充分繼承了「傳統」反猶理論的基礎上,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特質,即與「反馬克思主義」牢牢綁定在了一起。

1)「反猶」與「反馬克思主義」的魔幻綁定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得一大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猶太精英們,被推上了革命領導人的位置。

在蘇俄的24名黨政元老當中,有16個是猶太人(拓展閱讀:為什麼沙俄與蘇聯政府,都會極力歧視與迫害猶太人?);素有「革命之鷹」美譽的德國共運革命家羅莎·盧森堡(1871—1919)與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創始人庫恩·貝拉(1886—1939)也都是猶太人。

列寧左邊是貝利亞,右邊是季諾維也夫,左上是托洛茨基,左下是布哈林,右上是加米涅夫,右下是史達林

伴隨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一些反猶理論家們「驚奇」地發現,「利用資產階級恐懼共產主義理論的心理,可以有效推動反猶運動。」與此同時,一些反共理論家們也「敏銳」地意識到,「利用傳統的反猶理論,可以有效遏制共產主義的傳播。」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共同炮製出了一個所謂的「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概念。

很快,以《錫安賢達議事錄》為代表的帶有強烈反猶色彩的著述,相繼被譯成多種文字並廣為傳播;馬克思(1818—1883)、費迪南德·拉薩爾(1825—1864)乃至托洛茨基(1879—1940)等眾多猶太裔革命家,都被扣上了「打著共產主義旗幟,為猶太國際陰謀效力的野心家」的帽子。

第二國際成立大會現場

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後,歐洲的反猶思潮迅速向右翼極端勢力靠攏,最終與崛起的法西斯主義同流合污。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融合了反共、反猶、種族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納粹主義」理論,在德國逐漸蔓延開來。資料顯示,「納粹主義」一詞,極有可能是德國民族主義作家布魯克(1876—1925)在出版於1923年的著述《第三帝國》中率先提出的。

不過,將納粹主義理論發揚光大的,非出生於奧地利的「美術落榜生」——阿道夫·希特勒莫屬。

他曾公開宣稱,「面對自由資本主義已經分崩離析,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們意欲征服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大背景下,為了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身為優良種族代表的雅利安人,必須通過一場永久性的革命,徹底消滅猶太人以及馬克思主義。」可以預見,歐洲的猶太人,將面臨一場滅頂之災。

參加閱兵式的希特勒

2)希特勒的上台:「排猶」序幕的拉開

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1847—1934)任命納粹黨領袖希特勒(1889—1945)為新一任德國總理。學界普遍認為,這是「納粹德國統治的開始」。

2月1日,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興登堡主動解散國會,宣布「在3月5日重新舉行大選」。2月27日,納粹分子炮製「國會縱火案」。次日,興登堡頒布緊急法令,廢除了《魏瑪憲法》中有關人身、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的一切條款。

3月2日,納粹衝鋒隊占領了德國境內的所有共產黨黨部。至此,德國共產黨成為了第一個被迫退出議會的黨派。很快,工會被強制解散,德共的機關報刊被查封,包括領導人恩斯特·台爾曼(1886—1944)在內的1.8萬名德國共產黨員被捕入獄。

東德電影《恩斯特·台爾曼——階級的兒子》中的恩斯特·台爾曼

伴隨著反共序幕的拉開,德國猶太人也成為了重點的「照顧對象」。

學界認為,希特勒上台後的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反猶行動,發生於1933年3月9日。資料顯示,短短的幾天時間內,柏林城內的納粹分子們,不僅搗毀了很多家猶太人商鋪,還大肆劫掠這些人的財物甚至瘋狂毒打他們,使之不得不主動歇業,「關門大吉」。

為了高效地推行反猶活動,納粹黨不僅專門籌建了一個"排猶委員會",還將1933年4月1日定為"排猶日",並在當天導演了新一輪的反猶行動。

從上午10時開始,柏林城內的所有猶太人商店均被納粹衝鋒隊員包圍。衝鋒隊員們不僅禁止商店開業,還到處張貼"所有德意志人不得前往猶太人商店購買貨物"的標語,禁止非猶太人進入商店購物。

柏林街頭的納粹衝鋒隊隊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德國猶太人都成為了官方排擠的對象。

4月7日,納粹政府頒布《恢復職業官員法》,不僅取消了猶太人擔任政府官吏的資格,還禁止猶太人擔任律師、醫生和教師。

法案頒布後,時任法蘭克福大學校長、總務長和布倫瑞克工業大學校長,都因自己的猶太人身份被免職;各大高校內的所有猶太教授與講師,均被逐一解聘並驅逐出了學校大門。數據顯示,因為《恢復職業官員法》,僅柏林一地被開除的猶太醫生就超過了1500人,90%左右的猶太人徹底失業。

電影《惡魔的崛起》裡的猶太人

與此同時,猶太學生也成為了官方的重點「照顧對象」。

從4月13日起,各大高校內均開始推行一個題為"反對非德意志精神"的所謂「大學生12條守則」。這個「守則」宣稱,"猶太人只會像猶太人那樣思維,他如果寫德語,那他就是在撒謊。"

為了限制猶太學生入學,納粹政府在4月25日頒布特別法令。法令要求,「各大高校錄取的新生當中,猶太學生的比例不得超過千分之十五;猶太學生不准報考柏林大學。」

9月29日,納粹政府頒布《農地繼承法》。該繼承法規定,「雅利安人出身的戶主,只有長子具備繼承耕地的權益;繼承者的祖籍,在1800年以前都必須是雅利安人」。這就意味著,猶太農民徹底喪失了繼承土地的權利。

電影《歷史的崛起》中的納粹黨部

另外,著名的德國猶太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們,都遭遇到了嚴重衝擊。

因為公開發表反法西斯言論,當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教的愛因斯坦(1879—1955)的柏林寓所被查封,裡面的財產被沒收、著述被付之一炬。據說,納粹政府一度「懸賞十萬馬克索取他的人頭」。

在舉國反猶的大背景下,在1933年2月至1936年4月期間,至少有93000名德國猶太人被驅逐出境。納粹政府要求,這些猶太人出國時不准攜帶巨款,違者一經查出即行沒收,並給予嚴厲的處罰。

1921年,愛因斯坦和時任美國總統沃倫·哈定在一起

3)反猶行動的持續「深化」

為了使反猶運動合法化,納粹政府在加強反猶宣傳、製造反猶輿論的同時,精心炮製了多部「反猶」法令。

1935年9月15日,納粹黨在紐倫堡召開代表大會。與此同時,德國國會先後通過了《德國公民權法》和《德意志血統及榮譽保護法》。11月14日,根據《德國公民權法》第3條的規定,內政部公布了《第一次補充法令》。

電影《惡魔的崛起》劇照

學界普遍認為,上述法令共同構成了納粹政府「反猶」的法律基礎。這就意味著,官方對猶太人的迫害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三條法令的內容總計達250項之多,具體要點如下:

猶太人不得成為德國的公民;

猶太人不得行使投票權,不得擔任公職,凡猶太官員應於1935年12月31日自動退職;

禁止猶太人與德意志或其同種血統的公民結婚;

禁止猶太人與德意志及其同種血統的公民發生法外婚姻關係;

猶太人不得雇用45歲以下的德意志及其同種血統的女性國民從事家務勞動;

猶太人不得懸掛德國國旗或出示象徵德國的顏色;

違反上述條款者,將處以監禁、勞役、罰款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三項法令的頒布,使得德國猶太人不僅被剝奪了公民權,以至於連最基本的生存權也失去了有效保障。因此,有人將之稱為"歐洲歷史上最殺氣騰騰的法律工具。"

電影《惡魔的崛起》劇照

與此同時,納粹黨頻繁炮製反猶言論,旨在為官方主導的一系列反猶行動搖旗吶喊。

在1935年發行的納粹衝鋒隊機關刊物《衝鋒隊員》中,每一期都會刊登反猶文章。比如在一篇刊發於1938年9月的反猶文章中,作者公然叫囂,"唯有世界猶太種族被徹底消滅之後,猶太人問題才算解決。"

1938年4月26日,希特勒做出批示,要求德國猶太人「無條件公布自己的財產情況」。同年10月,納粹政府頒布規定,「猶太人的護照和身份證上,必須加蓋大寫字母J作為標記。」一言概之,納粹政府的反猶行動,已經呈現出了官方化、大範圍、高烈度的升級趨勢。

電影《惡魔的崛起》劇照

11月7日,時任德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恩特·馮·拉特被波蘭猶太青年格林茨潘槍擊,並在兩天後不治身亡。11月8日,納粹政府宣布,「德國境內的所有猶太報紙和雜誌立即停止出版」,以示警告。

11月9日晚,希特勒暗示宣傳部長戈培爾(1897—1945),「應當放手讓衝鋒隊行動」。戈培爾當即表示,「今晚估計要發生反對猶太人的自發性示威,(納粹)黨對此不應干涉」。

11月10日午夜1點20分,納粹黨衛軍頭目海德里希(1904—1942)向國家警察局和黨衛隊保全勤務處發出急電,要求蓋世太保與黨衛隊,「儘快與各地納粹黨組織取得聯繫,籌劃一場全國性的反猶太人示威活動」。

「水晶之夜」中被砸毀的猶太人商店

幾乎在電文發送的第一時間,大批化妝成平民的納粹衝鋒隊員、蓋世太保與黨衛軍官兵們走上街頭,瘋狂地揮舞著手中的棍棒,對猶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展開了瘋狂地打砸搶燒行動。因為「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發光」,因此,一些德國人譏諷地將之稱為「水晶之夜」。

在「水晶之夜」行動中,居住於柏林、慕尼黑、紐倫堡、多特蒙德等大型城市內的猶太居民,遭遇到了近乎毀滅性的報復。對此,海德里希在11日遞交的報告中如是寫道:

"到目前為止,無法核實猶太商店和住宅遭到破壞的確切數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815家商店被毀壞,171個住宅被燒壞和搗毀。至少有191個猶太教堂被燒毀,76個教堂遭到徹底破壞,另外,大約有2萬餘人被逮捕,36人死亡、36人重傷,傷亡者均是猶太人"。

「水晶之夜」中被砸毀的猶太人商店

12日11時,元帥戈林(1893—1946)主持召開了旨在「解決猶太人問題」的專題會議。他在會議中指出,"猶太人問題主要是一個廣泛的經濟問題,因而必須全力以赴。把猶太人排除出經濟界,並將其財產轉讓給國家。"

哥林的話音剛落,時任經濟部部長瓦爾特·馮克(1890—1960)當即表示,「已經為此準備了一項法令」。

根據該法令,「自1939年1月1日起,禁止猶太人經營零售商店和批發商店,同時禁止他們獨立經營手工業;猶太人不准擔任企業領導,不能是公司的股東,各公司的猶太人股東須在1938年12月31日前退出。」戈林立即同意並當場簽署了這項法令。

戈林(左)與瓦爾特·馮克

除了"將猶太人全部排除出經濟生活"之外,會議還就"將猶太人驅逐出德國"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海德里希認為,「政府可以建立一個猶太人遣送中心,並向移居國外的富有的猶太人索取一定的款額給猶太人文化團體。官方利用這筆錢與另加支付的外匯,足以遣送走一批貧窮的猶太人。"

他還建議,"政府需要剝奪猶太人的全部私人權利,如各種許可證和駕駛執照,要通過禁止逗留,進一步限制猶太人的遷徙自由,不允許他們進入各種文化設施、邊境地區和要塞工事。另外,禁止猶太人同雅利安人同住醫院和乘用公共運輸工具。」

老照片中的海德里希(左)和希特勒

「水晶之夜」後不久,納粹政府全面開啟了對猶太工廠和銀行的"強制國有化"工作。

「孟德爾頌銀行被德國銀行吞併,卡西雷爾電纜廠和黑利奧特工廠被西門子康采恩吞併,許希的黃銅和紫銅廠被通用電氣公司吞併,佩切克康采恩的德國中部褐煤礦被弗里克康采恩吞併。」

與此同時,柏林城內的各大猶太商業公司被悉數吞併,猶太銀行家與企業家們的個人資產被盡數沒收。

坦誠說,「掠奪猶太人財富」也是納粹政府鼓吹「反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理由很簡單,猶太人在社會上積累的巨額財富,正好可以為其用於軍事目的。畢竟,利用手中的政治權力來獲取經濟利益,幾乎是所有執政黨都會使用的伎倆。

電影《惡魔的崛起》劇照

4)反猶的「高潮」:瘋狂的種族滅絕

實際上,在二戰爆發之前,希特勒就頻繁叫囂,「要通過戰爭徹底消滅歐洲的猶太人」。

1938年3月13日,德奧兩國簽署《關於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法》。至此,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降格」為了「東方省」。3月14日,人在維也納的希特勒下令,「逮捕納粹黨的反對者以及所有的猶太人。"

為了將奧地利境內的猶太人盡數驅逐出境,納粹政府在維也納專門成立了「排猶機構」——猶太人出境中央辦事處。截至11月12日,至少有50000名奧地利猶太人被驅逐出境。

與此同時,奧地利猶太人的資產也被盡數查封。資料顯示,在德奧合併之前,維也納猶太人合計開設了12000家手工作坊和5000家零售商店;德奧合併後,大約有14000家被強行關閉,剩下的3000家被「強制國有化」。到了1938年底,戈林在公開演講中高調錶示,「維也納的猶太人問題已經得到妥善解決"。

維也納人熱烈迎接希特勒的到來

二戰爆發後,納粹政府在「解決德國猶太人問題」的同時,開始著力於「解決全歐洲的猶太人」。

1939年9月17日,德軍包圍波蘭首都華沙。28日,華沙淪陷。次年10月,波蘭占領區總督漢斯·法郎克(1900—1946)下令重建華沙猶太區,並將全城33萬猶太人盡數驅趕到了猶太區內,使之與其他居民隔絕開來。因為人群擁擠,食品和醫藥供應短缺,病死與被餓死的猶太人不計其數。

1940年10月2日,駐維也納總督馮·席拉赫(1903—1970)向希特勒遞交了「將維也納城內的50000猶太人移居到波蘭總督轄區」的請求。次日,希特勒批准了這個計劃。大批外來猶太人的持續湧入,使得華沙猶太區內的猶太人總數一度多達40萬,生存環境日趨惡劣。

沙猶太區內的猶太人

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著侵略戰爭的逐步擴大,希特勒將「反猶」和「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充分綁定。

1941年3月3日,他通過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1890—1946),向黨衛軍最高領導人希姆萊(1900—1945)發布了「親自前往東方,負責統籌滅絕猶太人——布爾什維克領導階層工作"的命令。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戰爭爆發(拓展閱讀:捍衛先輩的榮耀:俄羅斯人是如何維護二戰史中的蘇聯的?)。

伴隨著德軍的一路高歌猛進,蘇聯猶太人遭受到了殘酷迫害。數據顯示,截至1942年春,淪陷區內至少有50萬猶太人被屠殺,其中30萬人死於由黨衛軍和蓋世太保成員組成的「特別行動隊」之手。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的福明政委,就是猶太黨員

7月31日,希特勒再度通知希姆萊,要求他"作好一切準備,在歐洲德國勢力範圍內,全面解決猶太人問題,儘快制定出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具體措施。"這裡的"具體措施",就是「將所有猶太人關進集中營,使用種種殘酷辦法將之殺害,最終達到從肉體上滅絕猶太種族的目的。」

資料顯示,納粹政府於1941年夏在奧斯威辛和馬伊達內克,1941年12月在克爾姆諾,1942年3月在貝烏澤茨,5月在索比鮑威爾,6月在特雷布林卡等地,相繼建立或擴大了旨在「滅絕猶太人」的集中營。

集中營內的猶太人

1941年6月,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希姆萊命令奧斯威辛集中營建立大型毒氣殺人設施。9月3日,奧斯威辛集中營首次開啟了使用毒氣殺人的嘗試,並在每周都會進行幾次。進入1942年6月以後,「差不多每天都用毒氣殺人"。

不久,其他集中營也陸續建立了旨在「滅絕猶太人」的毒氣室。其中,貝烏澤茨集中營共設有6間毒氣室,每天最多可以殺害15000人;索比鮑威爾集中營,每天最多可以殺害20000人;特雷布林卡集中營共設有13間毒氣室,每天可以殺害25000人。

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的焚屍爐

1942年1月20日,圍繞「如何高效屠殺27個國家境內的1100萬猶太人」這一問題,海德里希召集14個部門高級官員與黨衛隊軍官,在柏林近郊萬湖旁的大萬湖路56—58號別墅舉行了專門會議,即所謂的「萬湖會議」。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會議全程沒有明確提及「大規模謀殺」,但參會的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在1960年的以色列審判中表示,「與會人員實際上多次使用了諸如『消滅』、『毀滅』等更加直接的字眼。」

電影《萬湖會議》中的「萬湖會議」

從1942年6月開始,一直居於華沙猶太區內的猶太人,被強制遣送到了各大集中營。數據顯示,僅在6—10月間,超過31萬的猶太人被強制驅送至不同集中營內集體屠殺。對此,《以色列周報》在一篇發表於1943年11月的文章中毫不隱諱地指出,"猶太人實際上已從歐洲被徹底消滅了。"

進入1944年以後,德軍在各條戰線上盡顯頹勢。與此同時,納粹政府進一步加緊了針對猶太人的屠殺進程。資料顯示,8月至10月間,居於特雷律城猶太區的18402名猶太人被集體送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荷蘭境內合計有14萬猶太人,其中有接近12萬人被送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

後來,奧斯威辛集中營司令官魯道夫·胡斯在接受審判時表示,「奧斯維辛集中營合計殺害了300萬人,其中250萬被毒氣殺死,剩下的50餘萬人是餓死或病死的;除少數人外,絕大部分都是歐洲境內的猶太人」;艾希曼表示,「二戰期間,至少有600萬猶太人被殺害,裡面還包括近100萬兒童。」

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的猶太人

二戰臨近尾聲時,同盟國軍隊發現,歐洲境內的猶太人數量,已經從戰前的1100萬人銳減到了310萬人了。具體而言:

波蘭原有350萬猶太人只剩下7萬餘人,羅馬尼亞的65萬猶太人僅剩下25萬人,德國和奧地利的33萬猶太人僅有4萬人生還,希臘的7萬多名猶太人僅1.6萬人倖存,烏克蘭有90萬猶太人命赴黃泉,白俄羅斯的24.5萬名和俄羅斯的10.7萬名猶太人也成為了犧牲品,捷克斯洛伐克的35.6萬猶太人僅剩下1.4萬。

一言概之,世界三分之一的猶太人,淪為了納粹「反猶思潮」的犧牲品。

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的猶太人

2

為什麼希特勒要滅絕猶太人

眾所周知,散居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儘管在語言、文化、習俗、宗教等方面受到了居住國家與主體民族的影響。但是,他們的歷史、文化和傳統,不僅始終未被徹底同化或融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鑄就成了一股無形的內聚力。

對此,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們試問,世界上有哪一個民族能夠像猶太民族一樣,歷二千年而不改變其內在的特性的嗎?世界上有哪一個民族所經的大變,較之猶太族更甚而且能歷萬劫而不變故態的嗎?」

《我的奮鬥》封面

1)希特勒的「猶太印象」

與其他歐洲的「反猶主義者」一樣,在希特勒眼中,猶太商人不僅惟利是圖,還是致使國家與民族道德淪喪的「寄生蟲」,更是讓整個國家陷入崩潰困境的「罪魁禍首」。對此,他在《我的奮鬥》中如是寫道:

猶太人本身,絕無什麼文化可言。所以,他們精神活動的基礎,常常是受他族所供給的。他們的智力,在一切的時期中,都是因為和鄰近他們的文明相接觸而發展起來的。

可是,猶太人對於他族,那就沒有絲毫的貢獻了。因為猶太人現在所有的文化,大都是他民族的東西,而在猶太人的手中敗壞了。一言概之,他們是異族的寄生蟲。

華沙猶太區內的猶太人

那麼問題來了,希特勒是天生的「反猶主義者」嗎?相關的文獻記錄告訴我們,答案似乎與我們的想像存在些許不同。

當年輕的希特勒從家鄉小鎮林茨來到維也納時,曾經主動購買過幾本宣傳反猶主義的小冊子。與我們的想像截然不同,他在閱讀後認為,「這些小冊子裡面宣傳的論調,一度使我疑團叢生。因為其中所說的,都是極淺極薄且不合科學的辯論。」

實際上,在他維也納流浪的幾年間,不僅與多個猶太人結為密友,還一不得不依靠向猶太人兜售自己繪製的維也納風景水彩畫來維持生計——當然,這一段「不光彩」經歷,不可能出現於《我的奮鬥》當中。

電影《惡魔的崛起》裡的青年希特勒

考慮到政治家的所有行為,幾乎都存在明顯或不明顯的政治意圖。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希特勒推行反猶政策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基於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理性選擇」。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一位善於調動民眾情緒,精於發表蠱惑人心演講的政客。在他看來,這種「反猶思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充當自己「拉攏民心」的思想武器,進而保證自己在短時間內登上權力頂峰。

電影《惡魔的崛起》裡的青年希特勒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猶太人的描述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對此,《我的奮鬥》一書中如是寫道:

對於猶太人而言,沒有什麼條件可講,決定勢不兩立。我知道,他們就是無信義的無恥的惡棍。當他們和德皇握手親善的時候,另一隻手已經在暗中拿起利刃了!

因為商業宰制了全國,所以金錢也就變成了萬能了,舉國上下,每個人都成了拜金主義的奴隸,紀律敗壞到了這樣的地步。

希特勒在1924年為《我的奮鬥》製作的預售廣告

與此同時,他還在書中極力渲染「猶太威脅論」:

如果德國再衰落的話,儘管英國的政策並沒有什麼利益,但是對那總攬國際金融的猶太人是有著大利的。這是因為,壟斷金融的猶太民族,顯然是和英國的見解相反,他們不僅希望德國在經濟上永遠衰落,而且還希望德國在政治上完全成為奴隸。

因為這緣故,猶太人便竭力提倡滅亡德國。猶太人的用意,那是十分明顯的,就是想摧殘德國民族的智力,並竭力借用猶太人所操縱的世界的金融,來摧殘德國勞工的勢力,作為擴張猶太人征服世界計劃的第一步。

2)「反共」和「反馬克思主義」的魔幻綁定

前面提到,希特勒一直將「反猶」與「反共」緊密地綁定在了一起。坦誠說,原因並不複雜。

希特勒在上台之初,納粹黨在議會中固然占據著32%的席位,但身為最大在野黨的德國共產黨,同樣占據著議會17%的席位,能量不容小覷。希特勒要想擁有足夠的話語權,首當其衝就是要把德共「趕出議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深諳宣傳之道的希特勒,不僅直接將「馬克思主義」視為「猶太主義」,還給德國共產黨扣上了「猶太人的政黨」的帽子。在他的輿論宣傳體系中,「猶太人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禍國的罪魁。因此,自己動用手中的政權來驅逐它、掠奪它,是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那麼問題來了,希特勒眼中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對此,他在《我的奮鬥》中如是寫道:

在消除社會罪惡的鬥爭上,這顯然是帶有世界觀的重要性的。於是,猶太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馬克思僅僅是千萬人中的一人,他能夠用預言家的眼光認識了這腐敗世界中的主要的毒物,用了巧妙的方法去提取並製成濃厚的毒液,用以迅速地去毀滅世上一切自由獨立的國家。

電影《恩斯特·台爾曼——階級的兒子》劇照

馬克思之所以如此,那是為了謀猶太種族的利益而已。實際上,工會制度的主要目的,並不是階級鬥爭,可是馬克思主義硬要叫它成為階級鬥爭的工具。馬克思主義首先創設這種經濟的武器。

國際主義的猶太人,就來用破壞自由獨立國家的經濟基礎,毀滅這些民族的工商業,經營他們自己的工商業。他們的目的是要使這些民族去做那不分國界的猶太人所操縱的金融界的奴隸。

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所用的方法是這樣的:他們向工人宣傳,假意的做出憐憫工人的不幸的命運,或是憤憤於他們的困苦和貧窮,藉此去博得工人們的信賴。」「馬克思主義的最後的目的,是在毀滅一切不是猶太民族的國家。

電影《恩斯特·台爾曼——階級的兒子》劇照

最終,希特勒得出了一個在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結論:

當德國在政治勢力有所進展的時候,商業就有了起色;反之,一旦商人們道德淪喪,只知惟利是圖的時候,國家必定再陷入崩潰,進而商業也跟著衰敗了。因此,要想拯救德國和日耳曼民族,必須要先徹底消滅猶太人。

與此同時,他還將對外侵略戰爭與滅絕猶太人種進行了結合,試圖想以「滅絕劣等民族」這一口號來掩飾侵略的罪惡,進而製造一種假相,將對外侵略戰爭包裝成為「消滅世界公敵——猶太人的神聖和正義之戰」。

電影《惡魔的崛起》劇照

3)「滅猶」的政治與經濟學考量

客觀地說,希特勒的反猶思想,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歐洲反猶主義思潮與種族思想「結合」的成果。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有必要從當時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層面去尋找原因。

一戰爆發後,希特勒加入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與英法聯軍作戰,並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和巴斯青達戰役,因為作戰勇敢,還獲得了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

電影《惡魔的崛起》中在戰場上負傷的希特勒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希特勒因大腿被炸傷,不得不回國休養。在歸途中,他驚訝地發現,無論在柏林還是慕尼黑,到處都瀰漫著失敗主義的情緒。對此,他感到相當失望。因為在他看來,「失利只會是暫時的,只要大家同心協力,英勇作戰,勝利是遲早的事。」

對於這種失敗主義情緒,大多數人通常會將之歸咎於「長期戰爭消耗的結果」。不過,希特勒卻給出了不同見解。他認為,「這些都是猶太人惹的禍」。原因很簡單,「幾乎每個職員都是猶太人,他們不斷在後方散布失敗的傳言蠱惑人心。」

《惡魔的崛起》中歸國的希特勒

對於德軍在戰場上連連受挫的原因,他在《我的奮鬥》中分析指出,「儘管我們有大炮,我們還是不能取勝,因為德國人民無形的敵人比敵人最威猛的大炮還危險」。顯然,文中的「無形的敵人」,指代的就是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霍亨索倫王朝覆滅,德國宣布戰敗。對於希特勒而言,「戰敗」無異于晴天霹靂。在他看來,「自己的祖國在軍事上尚未完全失敗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於是,希特勒再一次將戰敗的「大鍋」扣在了猶太人與馬克思主義者的頭上。

希特勒認為,德國之所以戰敗,主要是因為「陸軍的背後中了暗箭」。需要指出的是,數量不容小覷的退伍軍人、資本家和中產階層也同樣認為,「優秀的德意志民族,在戰場上並未失敗,而是由於猶太人和左派分子趁機作亂,在德國的背後插了一把匕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認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是不分彼此的,都是罪惡的源頭,他們只會謀取利益或趁機奪權。」進入20年代以後,這種「反猶且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很多德國人的共識。一言概之,希特勒的「反猶」宣傳是有群眾基礎的。

如果說一戰的失敗掀起了德國人仇恨猶太人的浪潮,那麼爆發於1922的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對反猶思潮的進一步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和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德國經濟瀕臨崩潰。截至1922年,德國的貨幣體系已經全面崩潰。等到了1923年時,德國馬克已經淪為了一文不值的廢紙。

貨幣貶值與物價飛漲,不僅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也讓中產階級在銀行的積蓄損失殆盡。一言概之,絕大多數德國人「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惡魔的崛起》中發表反猶演講希特勒

更令德國民眾感到憤怒的是,在經濟瀕臨崩潰的大背景下,一部分猶太商人居然發了一筆橫財。

首先,這些掌握著大量地產、工廠和礦山等固定資產的猶太富人,由於貨幣貶值而身家暴增。其次,他們手上擁有大量銀行貸款與信用良好的貨幣債券(美元、英鎊等),因此,貨幣貶值不僅足以讓他們輕鬆還清所有貸款,還從債券中獲利不菲。

於是,德國社會呈現出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狀態。錦衣玉食的猶太商人們,過著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德國的老人、退休者、工人和職員們,不得不為基本的生計奔走。

其結果就是,猶太人成為了德國大眾眼中唯利是圖、投機倒把的代名詞。他們堅信,「德國的一切的不幸,都是由猶太人把持的國際金融財團策劃的,這些猶太金融寡頭利用各種手段掠奪了德國人的財富。」

《惡魔的崛起》中生活困苦的德國人

實際上,不止在德國,在同一時期的一戰戰勝國美、英、法等國境內,也廣泛流行著這樣的反猶思潮,只不過沒有像德國這麼嚴重而已。由此可見,正是「得益於」德國社會客觀存在的反猶思潮,希特勒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登上權力頂峰。

一言概之,當希特勒的政治陰謀、對社會不公感到憤憤不平的德國民眾、嚴重的經濟危機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猶太人悲慘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惡魔的崛起》中發表反猶演講希特勒

3

尾聲

希特勒上台後,長久以來在宗教和文化領域對猶太人的妖魔化,徹底被無限放大了。可以說,在仇恨、歧視與迫害猶太人的問題上,德國民眾和納粹黨一樣都逃脫不掉罪責(拓展閱讀:東瀛志:「大東亞聖戰」陰影下的日本婦女,要不要為戰敗負責?),他們不僅為希特勒的反猶宣傳所蠱惑,更極力支持希特勒迫害猶太人的行動。

希特勒利用了德國民眾的愚昧和狂躁,在德國社會整體性反猶思想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更加極端和殘忍的種族理論,在將個人意志強行付諸實踐後,最終引發了針對猶太人的血腥大屠殺。

一言概之,希特勒將反猶主義推向了極端,最終在二戰中上演了從肉體上消滅屠殺猶太人的世界性悲劇。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汗八里文藝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8/197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