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易富賢:中國經濟為何超不過美國

作者:

最近,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將中國政府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理由之一是人口老齡化導致中期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風險日益增加。穆迪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潛在經濟增長率到2030年將降至3.5%。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此,我們感到失望」。

一名男子走過北京街頭一家招租的商鋪。(2022年8月17日)

林毅夫誇張的經濟預測

中共官方之所以對穆迪的報告感到「失望」,是因為官方認定的潛在經濟增長率遠比穆迪的要高。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領域專家座談會,聽取了以林毅夫為首的9位專家的建議。隨後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

林毅夫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結構經濟學》中解釋,201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購買力平價)只相當於美國的22.6%,相當於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的水平。而這三個經濟體在相應時點後的16年,經濟增速分別達9.4%、9.6%和9.0%。即便考慮人口問題,中國在2019年後的16年仍有年增8%的潛力,在2036-2049年有年增6%的潛力;即便考慮碳中和、貿易戰和科技戰等因素,在2020-2035年、2036-2049年實現年均6%、4%的實際增長也都遊刃有餘。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會比202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將是美國的一半,人口是美國的4倍,經濟總量是美國的2倍。2023年他仍然堅持這些預測。

其實,早在2005年,林毅夫就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將是美國的五倍,經濟將是美國的1.5-2倍。他在2008年、2011年、2014年分別預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5倍、2倍、1.5-2倍。

儘管林毅夫的預測每次都誇張得離譜,無一例外,但由於能取悅領導人、忽悠公眾,因此他總能牢牢掌握決策話語權。

地緣政治後果

林毅夫等人的預測忽悠得中共領導人豪情萬丈,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上西方由於老齡化,經濟占全球的比例在下降,於是中共領導人誤以為通過「發揚鬥爭精神」,能夠構建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

經濟是外交的基礎。「進攻性現實主義」泰斗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地崛起,如果其經濟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話,美中會進入一場激烈的防務競爭,並極有可能發展為戰爭。他說,如果他擔任中共領導人的顧問,也會建議中國「主宰」亞洲、「主宰」世界。

中國的「對內高壓,對外戰狼」,引發了美國的反制,兩黨罕見地達成共識,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2015年,被中共官方稱為「知華派」的蘭普頓(David M. Lampton,曾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認為美中關係到了臨界點,對可能出現長期戰略分離的風險表示擔憂。

我在2007年版和2013年版《大國空巢》中指出,人口結構決定了日本的經濟是短跑,歐盟是中長跑,美國、印度是長跑,而中國是超短跑,中國的經濟不會超過美國。2004-2010年我反覆指出,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和經濟的拐點。2016年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途中,我對《紐約時報》說人口老齡化導致中國經濟不可能超過美國,原本是想為民粹主義的狂熱宣傳潑冷水。結果國家衛計委如獲至寶,以「唱衰中國」為由說服有關部門,將我拉入官方黑名單。如果蘭普頓和我的預警能夠被重視,中國政府懸崖勒馬,或許能避免此後的美中激烈對抗。

中國的民粹主義在2020-2022年達到高潮,將新冠清零政策視為「制度優勢」,官媒、自媒體充斥著反美宣傳,甚至地鐵站也把英文翻譯改成了拼音。2022年放棄新冠清零政策後,中國的經濟增長遠低於預期,決策層才有所醒悟,開始改善與西方的關係。

林毅夫的預測是錯誤的

其實即便中國從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人口總數也達不到林毅夫的預測。林毅夫認為2019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於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的水平。但是中國的人口結構與當年這些國家截然不同。

人口老齡化會阻礙生產,減少消費,扼殺創新,從而削弱經濟活力。中位年齡、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都與經濟增長率強負相關。德、日、韓的中位年齡在相應時點分別為34歲、24歲、24歲,在之後的第16年為35歲、30歲、32歲。而2019年、203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分別為41歲、49歲,美國的只有38歲、42歲。

德、日、韓的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在相應時點分別為8%、5%、4%,在之後的第16年為12%、7%、7%。而2019年、2035年中國的老人占比分別為13%、25%,美國的為16%、22%。

勞動力是經濟的脊樑。德、日、韓的15-59歲勞動力在相應時點之後12年、38年、31年才開始負成長,而中國的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負成長,美國的則要到2048年才開始負成長。

也就是說,當年德、日、韓屬於經濟青年期,而中國現在已經是中年,很快要進入老年。穆迪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到2030年將降至3.5%,其實還過於樂觀。中國近年的年齡結構類似日本1992年,到2040年將類似日本2020年。光是老齡化就足以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2028年減速到3%左右,在2031-2035年將開始低於美國。

過去是青年中國追趕中年美國,中國的經濟從1990年相當於美國的7%提高到2021年的76%。2023年中國的經濟降至美國的66%,儘管只是短期波動,但卻可能是今後老年中國和中年美國的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的預演。

易富賢

美國之音特約評論員,人口問題學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2007年出版《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探究中國人口政策對中國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這是易富賢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0/198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