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何清漣: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的前世今生

作者:
中國對本國資本市場定價權操於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之手很是不滿,曾想另起爐灶,建立一套評價體系,目前類似的機構共有國衡信,中誠信,大公國際,聯合等數家,並且從這幾大國際評級公司高薪聘請的專業人才與顧問,其中國衡信國際信用評級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面向全球評級事業的開拓者,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權信用由它操盤。但要想與美國三大評級公司分庭抗禮,那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人民大會堂外的中國國徽與國旗

12月5日,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宣布,中國政府的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A1,理由是中央政府救助地區和地方政府並向國有企業提供財政支持;12月6日,穆迪確認了香港的「Aa3」評級,但將香港及澳門的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這次下調,中國政府與香港政府均予以反駁,各類傳媒也高度關注。

主權信用評級降低都會遇到被評國駁斥

媒體報導很有趣,都沒涉及一點:近年來每逢評級不利,被涉及的所有主權國家必有反駁,只是媒體報導多寡及如何評論上有區別。

彭博社報導,12月5日,穆迪在主權評級行動後將8家中資銀行的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並於次日發表聲明稱,對包括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採取評級行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信用評級的負面展望不一定導致迅速降級,但這是對現有評級可能無法持續的一種警告,但中國財政部立即予以反駁,稱中國經濟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地方政府預算可以承受因房地產市場下行而造成的財政收入減少。中共官方媒體援引政治局的話說,中國將繼續實施適度強化的積極財政政策,實行「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穩健貨幣政策

12月6日,穆迪同時還下調了香港和澳門的評級展望,並將26家中國城投公司的評級列入下調的觀察名單。報導指,穆迪將評級從「負面」轉為「穩定」的中資銀行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和五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穆迪在聲明中說:『Aa3』級並稱這是對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制度、經濟和金融方面緊密聯繫的評估。香港方面也做出強烈反應,儘管路透社認為「Aa3」評級這反映了香港的信用優勢,如富裕且具有競爭力的經濟、財政和外部緩衝以及有效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記錄。香港政府當然也予以反駁,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為什麼中國與香港政府的反駁會引發國際傳媒尤其是中文媒體的大幅報導?歸根結底,還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深感擔憂的緣故。今年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曾兩次下調了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美國政府也給予反駁,但除了幾家英文專業財經媒體,多數沒報導這事兒。

8月1日,惠譽宣布,將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這也是美國長期主權信用在歷史上第二次被降級。11月10日,穆迪宣布,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同時確認該國的評級為最高投資級別AAA。兩家機構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政府債務承受能力受到質疑、美國財政狀況持續惡化。根據媒體報導顯示,兩份下調報告均引起了美國政府的不滿。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沃利·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發表書面聲明,稱自己「強烈反對穆迪的調整」,並列舉了反對理由。

穆迪等評級機構為何被稱為「上帝之手」?

此時此刻,中國政府對信用評級展望的下調確實比較在意。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面臨調整時期的極大困難,美國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其實質就是資產定價權,信用評級下調則意味著投資、貿易全方位受影響。

關於國際金融評級機構的威力,我曾引用過麥肯錫(McKinsey& Company)於1996年出版的《市場無疆界》(Markets Without Borders)中的一段話來描述:「全球資本市場對主權國家政府的牽制越來越多,而主權國家對資本市場的控制力卻日漸削弱。……誰掌控全球資本市場的定價權,誰就掌控了全球資金的流向,就掌控了主權國家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就掌控了主權國家興衰成敗的命脈。試問:當今世界,誰掌控著全球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定價權呢?答案是:那就是以穆迪、標準普爾為代表的美國信用評級機構。」

美國的金融評級機構當然不止這幾家,對全球股市評級的就有明晟(MSCI)、羅素富時指數和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中國涉足國際資本市場之後,對評級機構這隻「上帝之手」的厲害領教頗多,既嘗過甜頭,也吃過苦頭。2018年全球對中國經濟看衰之時,先是明晟(MSCI)正式將中國A股納入MSCI指數,繼之是富時羅素正式將中國A股納入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到2019年4月1日,彭博正式將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被納入指數的債券是中國國債和三家政策性銀行債券。在此之前,國際三大計價債券分別是美元、歐元和日元,自彭博背書之後,人民幣債券成為第四大國際計價貨幣債券。外界預測,僅彭博4月1日這一宣示,將吸引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外資流入中國規模達13萬億美元的債市。

評級下調,中國已經歷四次

評級下調的苦頭,中國當然也嘗過,穆迪、標普等海外評級機構此前曾有四次均不同程度下調過中國主權評級或展望。

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7月20日,標準普爾下調中國主權評級由BBB+至BBB,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2013年4月9日,惠譽下調過中國主權評級由AA-至A+,展望維持穩定;2017年5月24日,穆迪發布評級報告,將中國的評級從Aa3下調至A1,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下調中國主權評級的原因主要在於認為中國的財政狀況會有所惡化,整體債務規模將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而繼續上升;同年9月21日,標普將中國的評級由AA-下調至A+,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標普認為政府近期加大控制企業槓桿水平的力度,有望穩定中期金融風險趨勢,但預計未來兩到三年的信貸增長速度仍不低,會繼續推動金融風險逐步上升。

以上四次,中國都表示過不滿,六個月後則稱影響不大。

中國政府應該慶幸另外兩大評級機構沒與穆迪一道行動,沒有下調中國的信用評級。

近段時期,標普對中國經濟的擔憂程度要低於穆迪。在穆迪12月5日宣布下調評級的幾小時前,標普宣稱相信中國可以避免重蹈日本「失去十年」的覆轍,指的是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樓市暴跌後經歷的經濟活動疲軟。惠譽評級今年早些時候曾向彭博記者表示,可能會考慮重新調整中國的主權債券信用評級,但該機構最近確認了中國的展望評級為「穩定」。《紐約時報》評論稱,對中國而言,信用展望評級的變化對財政產生的直接影響是微乎其微,與許多國家不同,中國很少依賴海外貸款。這一評論可能樂觀了一些,儘管中國財政不依靠海外貸款,但中國正在努力吸引外資,外資是否投往中國,雖然與評級沒有直接關係,但間接影響還是有的。

中國對本國資本市場定價權操於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之手很是不滿,曾想另起爐灶,建立一套評價體系,目前類似的機構共有國衡信,中誠信,大公國際,聯合等數家,並且從這幾大國際評級公司高薪聘請的專業人才與顧問,其中國衡信國際信用評級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面向全球評級事業的開拓者,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權信用由它操盤。但要想與美國三大評級公司分庭抗禮,那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2/198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