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燕志華:空洞無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為何洗版?

作者:
《南方周末》這篇名為《守住不惑的底線,選擇做最值得的自己》的文章,以自己和中國平均年齡均為四十歲為靈感源頭,圍繞「四十不惑」談開去,濃墨重彩地描述了2023年國內國際各種重大事件和國民的情緒情感波瀾,然後就是以共情讀者的口吻,以排比和復調的手法,羅列了各種不惑的感受和事實。全文2300字,讀完如鯁在喉。

歲末年初的這段時光,總是和生命的惆悵和恍如新生聯繫起來,因此被人們單獨從時間中切割出來,承載了越來越多的情感,充斥著各種跨年活動和聚會。比如,幾乎有一點品牌意識的刊物雜誌都會在此時推出新年獻詞。

南方周末》作為一家老牌的紙媒,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年獻詞,被人們傳閱和收藏。這也成了這家報紙在歲末年初的保留節目,一個文字盛典。

一、「因辭害義」的新年獻詞卻一時風靡

但我的感覺是,今年的新年獻詞,沒能達到應有的高度和深度,通篇堆砌了不少華麗的辭藻,一些詞語也有峭拔少見的用法,卻堆積出了空洞無物的觀感,如同演戲者開場敲了一圈鑼,人們在四周圍得水泄不通,中間卻是空蕩蕩的。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現象,只要形成圍觀,圍觀本身就是事件,至於中間有沒有故事核,反倒退居其次了。形式取代了內容,甚至形式重於內容,這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

《南方周末》這篇名為《守住不惑的底線,選擇做最值得的自己》的文章,以自己和中國平均年齡均為四十歲為靈感源頭,圍繞「四十不惑」談開去,濃墨重彩地描述了2023年國內國際各種重大事件和國民的情緒情感波瀾,然後就是以共情讀者的口吻,以排比和復調的手法,羅列了各種不惑的感受和事實。全文2300字,讀完如鯁在喉。

實話實話,作為一個老媒體人以及每天都要碼洗文字的創作者,我的看法是,南方周末這篇獻詞,雖然一如既往地文采斐然,保持了情懷,也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但它陷入了很多寫作者常常掉進的陷阱:因辭害義。

所謂「因辭害義」,就是過於追求辭藻的華麗,或者形式的整飭,而妨礙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本來意思,或者反倒表達不清楚了,如同房屋用玉石堆砌,人們反倒不關注房子本身了;或者過於追求高度和深度,妨礙了作者更為心平氣和地敘述,也可能是年度重磅文章的壓力,妨礙了作者更從容的表達。因為用詞和話語,本身是文章的形式,如果過於注重形式,難免會傷害內容。比如,「不惑是不確定中的結構湧現,是危機中萌發的生機。是在陷入迷茫時堅信自己的珍貴,在遭受厄運時堅持自己的志趣,經過光陰淘洗的種子,破土就是風華」這句話,雖然意思基本能懂,但是因為用詞晦澀,佶屈聱牙,意境艱深,理解起來頗感費力。

但說了這麼多,僅僅這是本文的一個意思,更想表達的是,雖然我對文章的評價沒有上升到多高的層面,但是不妨礙文章被很多人轉發,朋友圈斷斷續續地看到不少人在分享,有的還配上感想。

為何空洞無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反而洗版?在傳統媒體時代,這個不好解釋,但是在今天的新媒體時代,這種現象反倒是很好解釋的:

一是因為獻詞強烈的情懷和情緒,暗合了當下的社會群體心理;

二是因為這篇文章較為精準地擊中了中國社會的一個龐大的人群,80後整整一代人。

二、先說情懷,是《南方周末》核心產品

《南方周末》被稱為知識分子的讀物,普通的讀者只看到了該報在巔峰時期的輿論監督的咄咄銳氣,卻沒有理解這股銳氣背後,是來自於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情懷。這種情懷是希望中國社會經過發展和改造,變得越來越好,為此就看不慣一些不公不平的現象,就需要運用輿論力量和監督力量去滌盪這種現象。因此,輿論監督的頭版重磅文章成為報紙開拓市場、獲取影響力的先鋒,但是動輒數十版的理論和情懷兼具的文章,才是報紙的精華所在。這如同武官攻城略地,文官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結果近悅遠來,紛紛來朝,後者造就的影響力反倒更大。這是《南方周末》的核心競爭力。

但是後來,這張報紙遭受兩次嚴重的挫折。先是其輿論鋒芒被迫收斂,再就是新媒體大潮湧來,傳統紙媒慢慢淡出歷史舞台。兩次挫折,傷筋動骨,南方周末就這樣連同步口譯統媒體時代,漸漸撤向遠方。它如同步口譯統媒體海水上一艘豪華的遊艇,即便非常耀眼,人們依然踴躍買票,但是當傳統媒體慢慢退潮,它也只能隨潮水退去,但是依然留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不過是在地平線上,距離用戶,已經很遠。什麼叫大勢已去,什麼叫形勢比人強,什麼叫「平台第一,內容第二」,這個就是最好的無聲的解釋。我們今天目睹了很多傳統的美好的東西漸漸消失,不是它們的錯,也不是我們的錯,是時代在變遷,社會變遷常常有強烈的悲劇色彩。

《南方周末》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力衰微,對於中國社會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因為輿論監督和文人氣質兼具的大眾讀物,在中國依然還有,但是影響如此之大的如《南方周末》的,卻僅此一家。在新媒體時代,澎湃新聞有望填補這個影響力空白,但是依然有待觀察。更重要的是,《南方周末》走下巔峰之後,媒體影響力的大小,不再以口碑論英雄,而以流量論高低。流量時代的到來,是社會在技術引導下導致的一言難盡的後果。不提技術的進步,單就內容質量和時代精神來說,流量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基本是負面大於正面,消極大於積極。中國由此進入了一個精英慢慢退出、網紅大行其道的時代,因為網紅擅長於製造噱頭,吸引流量,人心道德,每況愈下。

但是影響力降低的《南方周末》,依然留下了堪稱為遺產的東西,那就是他的情懷文章,依然是他的品牌。人們深信一家曾經如此輝煌、依靠情懷打滿天下的大報,情懷是值得信賴的。因此,每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是編輯部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可以直接分享轉發的文章。即便自己覺得不好,或者沒有一時讀懂,但是堅信這是自己的一時之疏,更多的人會去讀、會領會。而分享轉發行為本身,就具有意義,它意味著你是南周的用戶,依然是個有情懷的人。

三、為什麼說獻詞擊中了80後整整一代人?

顯然,誕生於1984年的《南方周末》,是伴隨著80後一代人成長起來的。當這代人長到20多歲,開始閱讀報紙的時候,傳統媒體依然一統天下,紙媒依然是其中的霸主,《南方周末》也正一紙風靡。2008年,《南方周末》被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主辦的評選活動評為最具品牌價值的報紙。

中國80後的一代人,和上一代的60後、70後,以及其後的90後、00後都大不相同,是卓爾不群的一代人,是具有獨特時代烙印的一代人。

——在政治上,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在他們的認知里,不再是政治掛帥,經濟和文化變得更為重要;

——在文化上,他們作為獨生子女,開始反叛,是第一代遭遇社會群嘲的人,被60後、70後批評為「垮掉的一代」。他們既與上兩代人不同,也不同於下兩代人,他們生活於一個時代斷層之中;

——在經濟上,他們從小鎮做題家到大學畢業,再到畢業進入社會、進入城市的時候,房價已經高漲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很大一部分已經被60後、70後分享,這兩代人是城市第一批合伙人,持有城市的原始股。但是80後又必須結婚生子,為此必須承受高昂的房價;

——在職業上,1980—1997年的連續18年,正是中國迎來第三次嬰兒潮的時代,出生人口眾多,達到1.24億,這必然在學業、職業等領域產生巨大壓力。80後這一代人,堪說是中國壓力最大、競爭最激烈、內卷最嚴重的一群人。而瘋狂內卷的他們,又讓上下幾代人看不過去,上代人感受到了冒犯,下代人稱他們為「油膩大叔」;

——在思想上,焦慮和苦悶構成了他們的精神底色,但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是自己作為單位的支柱,要苦苦支撐。中美全球化的博弈,他們也擔負使命。勉力奮鬥也是他們人生主題詞。

但是新年獻詞的對象,也就是即將過去的2023年,又非常特殊,註定會成為很多人一生中難以忘記的一個紀年。三年大疫,終於結束了,但是盼望中的經濟報復性反彈,卻出乎預料地跳票了;中美博弈加劇,傳導到國內市場,就是外貿訂單大規模取消,很多人失業下崗,收入降低、消費降級,更有很多人階層滑落。但是房貸、車貸都還在。如果說,年輕畢業生加入美團送外賣的數量不少,那麼中年人加入滴滴網約車大軍的也不在少數。

中國延續了數十年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習慣了發展,人們堅信進步主義才是時代潮流,社會發展是單向的線性的,是一條永遠向前的箭頭,甚至螺旋式發展的社會規律都已經被遺忘。但今天突如其來的經濟增速下挫,如同樓板突然夯了下來,生活空間被擠壓到艱難的地步。這中間,正走向歷史舞台中央的80後,承擔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正在這個時候,那個慣談情懷的大報,突然在新年獻詞中煽情般大談起了「不惑」,這如何不擊中當下正處於不惑之年、但又在精神上極度困惑的一代人?

更何況這種不惑之感,70後、90後中的一些人,他們看了標題,粗粗瀏覽了文章,也已經生出許多感慨。

如此之多的人們面對「不惑」的話題,產生了群體性的共鳴,為此一場分享和轉發也就開始了。

什麼樣的文章能夠最早達到10萬+的閱讀量?那必須是能擊中和觸動某個群體心靈情感的最深處的文章。這種文章不一定要寫得特別優美,甚至文字需要淺顯和某種程度的粗鄙,但是話題必須要能擊中這些群體,引起他們靈魂的共舞,激起群體心理的波瀾。當他們群體性的情感、回憶、情懷被喚起之後,文字影響力的傳遞就開始了。

作者簡介:

燕志華博士

資深媒體人/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聲譽管理顧問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網絡輿情和危機公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02/199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