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中產媽媽逃離北京來加拿大 從拾荒度日到公務員

一晃來加拿大一年多了,學業差不多讀到了尾聲,工作也稍稍有了點眉目,但焦慮的感覺卻絲毫不減半分。

在這個凜冬還沒來,「求職寒冬」卻賴著不走季節里,我來分享一點「寧古塔」求職體驗,真心希望你用不上。

一、文科打工人的盡頭是公務員

不知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到了中年,審美和認知會發生基因突變式的改變,從前覺得俗氣的黃金如今覺得「真香「,從前不屑一顧的「鐵飯碗」如今卻「趨之若鶩「。

這種想法和消費降級一樣,底層色彩都是焦慮,對自己沒信心,對未知的就業市場也沒信心。

在來多倫多大學讀書之前,我就了解到我們這個專業有一個名額很少的教育部對口實習,雖然當時僅限本地學生和PR(永居)選手,我依然義無反顧地參加了相應的workshop,並不知不覺地把它當成了奮鬥的一個小目標。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到加拿大,移民局突然就頒布了一項法令,取消了留學生每周只能打工20小時的限制,允許全職工作+全職學習。

看到新政,我腦子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可以申請教育部實習了」。

目標有了,怎麼實現需要一些規劃。

出於之前做記者的職業習慣,我對搜集信息還算在行,主要方法就是順藤摸瓜。比如--

在迎新會上,我會從求職中心的負責人的介紹中,了解到訂閱職業推送和主要的校內求職網站。

和本地同學交往的過程中,建立人脈關係,拓展經營好LinkedIn。

在Mentor-Mentee的活動中,從畢業生視角規劃學業及求職。以及最重要的,從成功者那裡了解最新動態。

眾所周知,大學沒有固定的課表,課程五花八門,有目的地選課也能對找工作起到關鍵作用,譬如在幾次workshop上,我對比了拿到實習機會同學的課表,發現了幾門「必修課「,之後留意他們工作的主要內容,用這些內容做選題,在課堂上做相應的拓展研究。

參加學術會議,背景是presentation

這些都成為日後拿到工作的重要籌碼。

7月份的時候,我終於拿到了面試機會,提前半小時給面試問題,兩位面試官面試一小時,之後有一小時筆試(考察數據處理和文獻閱讀能力)。

雖然準備了很久,但依然在高強度的面試中敗下陣來,但因為態度真誠,事後還虛心請教,面試官破天荒地為我安排了一次「debriefing meeting」,對於我而言,這次反饋簡直比面試本身還要寶貴,因為他們為我詳細解釋了政府招聘的邏輯和方法,我覺得可能也適用於大部分加拿大乃至國內的企業。

第一,「我們」比「我」更重要

大部分工作都講究團隊作業,個人能力再強,但如果不能適應團隊也於事無補,所以在面試中,要儘量用「我們」的字眼,展現你的團隊精神。

第二,「我為什麼適合」比「我為什麼想要」更重要

用人單位招聘的是上來就能幹活的人,不是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人。每一個回答都要儘可能凸顯你對公司可能帶來的貢獻,而不是你對公司的敬仰。簡言之,你怎麼想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幹嘛。

轉變思路之後,我終於在最後一學期順利通過面試筆試拿到了這個崗位,並買了一點黃金作為給自己的獎勵。

有意思的是,原本之前允許留學生全職打工的政策只到23年就結束了,但又神奇般地給延長到了24年4月底,和我的合同絲毫不差,天選打工人無疑了。

偶然被老公拍到熬夜學習的照片,熬夜、早起是家常便飯

二、求職靠努力,拿offer靠運氣

說來好像我對自己的路徑有多麼詳盡的規劃,但其實每一步走得也是隨波逐流。特別是最開始毫無本地經驗的時候,所有投出去的簡歷都石沉大海。逼得我最後還是走上了為愛發電的志願者道路。

不過志願者也不是瞎做的,我還是臻選了一些含金量比較高的志願者工作,譬如多大和本地知名私校合辦的「Global Idea Institue」,以及安省兒童、社區與社會服務部直屬的NGO組織。這些信息要麼是郵件中獲知,要麼是留意本地信息交流群。

插一個題外話,每當我分享一些我覺得很基本的信息時,總有人表示「沒聽過」「不知道」「很好奇」,其實大部分信息都來自於日常的郵件推送和網站更新,只要有點耐心去看看就不至於一無所知。

真正讓我覺得有轉機的是23年1月份我拿到了一份研究助理工作,時薪高達50+,每周工作10小時,通常只內定給博士生,少部分留給研究生。

申請這份工作時,我自認為是不合格的,因為JD中列舉了一個我完全沒聽過的軟體,但本著「撐死膽大的」精神,我寫了自己熟練掌握該軟體,並在拿到offer後的兩個星期突擊學習了這款軟體。

我記得第一次和項目負責人見面時,她說「別擔心,我們都是初學者。」

結合我在一次求職活動中的聽到的內容,我覺得有兩點可以分享:

其一,不管在不在求職,都要時常瀏覽相關職位的JD

目的是了解自己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上,有針對地提高。

其二,求職時要有一說二,不要過分謙虛

我以前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走狗屎運被錄用了會讓用人者失望,但事實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招聘者比你還清楚大家的斤兩,入職後你成了他們的人,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培訓你的。事實證明,中國人走到哪都是卷王,沒有僱主會對一個勤勤懇懇,虛心好學的員工say no。

之後我又分別得到了一個新領域的研究助理工作,和一份多大行政工作,這兩份工作是怎麼來的,說實話我是一頭霧水,兩份工作都沒有相應的背景和經驗,也沒有任何的network,甚至面試時也是稀里糊塗,因此說它們是天上掉餡餅也不足為過吧。

但這恰巧印證了一位從北京頂尖中學來加拿大創辦中文學校的校長的話:

「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往往會厚積薄發,你所有的準備和鋪墊都是有意義的。」

三、工作環境和職場文化

真正讓我對加拿大職場有了清晰的概念的是高校行政工作。

在此之前,我還在多大的家庭宿舍做過一段時間的Work-Study,但這份工作大多是要和孩子們打交道,同事也大多都是在讀的學生,職場的概念並不清晰。

行政工作則不然,除了我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有多年經驗的老員工,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和國內截然不同的職場文化。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爸爸真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1/200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