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慘烈!中美開打金融戰….

—當前,中美開打慘烈金融戰….

作者:

台灣股市突破1萬8千點,有望挑戰歷史新高,然而股市基本面並沒那麼好,為什麼能漲?這要從大國競爭的角度才能看得清楚。一場沒有煙硝的美、中金融戰正在開打,台灣有機會獲利。

不過這次北京的對手並非華盛頓,而是紐約的華爾街,或者更明確的說,美國的猶太金主。

事件原委是去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殺害1千多以色列軍民,以色列攻擊哈馬斯盤據的加沙地區,造成2萬多平民死亡。以色列雖然有自我防衛的權力,但顯然防衛過當,全球於是掀起一片要求以色列停火的聲音,包括美、歐都有人民上街抗議。

去年11月,中共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輪值主席,期間堅持兩國方案,也就是以色列、巴勒斯坦都建國的主張,以及要求立即停火的立場,讓以色列的外交相當受傷。

加沙停火案受到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支持,兩次聯合國大會決議,塑造出全世界都反對,只有美國支持以色列繼續動武的印象。美國民間的抗議聲浪直接衝擊拜登選情,迫使白宮也轉向支持兩國方案,但仍拒絕在安理會支持停火,僅口頭上要求以色列自製。

中共挺巴勒斯坦的立場當然引起美國猶太金主不滿,在撤回捐款施壓哈佛大學董事會,成功撤換因堅持言論自由,拒絕取締反猶言論的校長後,以撤資施壓中共大陸,就不令人意外。

雖然國際資金的流動外人很難掌握,但仍能從現象觀察推論。眾所周知,國際投資大亨包括基金操盤手與投行董監幾乎都是猶太人,甚至還包括國際信評機構。平時低調的他們在這次以哈戰爭才顯示出超強的影響力。

中共與以色列原本關係不錯,以色列也是唯一可以拒絕美國壓力,在半導體領域和中共繼續合作的國家。巴以戰爭爆發前,猶太投資大亨除了曾經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狙擊香港一役,因為中共大陸插手而鎩羽而歸的金融巨鱷索羅斯外,大多數看好中共。華爾街並未配合拜登政府的抗中操作,拒絕撤回在中共的投資,因而去年8月白宮不得不以行政命令,限制美國資金在半導體、量子科技與AI等領域投資中共企業。

11月後狀況就不同了,猶太金主聯手狙擊陸、港股市。索羅斯個人實力或許不足,猶太投資大亨聯手就非常可觀。再加上特定國際信評機構調降中共主權與企業的信用評等,調動原本中立的西方資金,甚至部分中共本土資金,也加速撤離。

中共力挺巴勒斯坦遭猶太金主狙擊,阿拉伯金主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不過杜拜的金融實力畢竟還差華爾街一截,「中東土豪」雖然加碼中共,但仍擋不住陸、港股市破底的跌勢。

投資這回事,從來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資金撤離中共後必有去處,部分回到美國,美國股市因而再創歷史新高。部分則到日本,讓日股揮別30多年的陰霾,有望挑戰1989年泡沫經濟時期創下的歷史高點。

台股也有望從這波金融戰中獲利。台灣在巴以戰爭的立場,對以色列較為友善,民間並不像歐、美出現大量要求以色列停火的呼聲。因而部分資金可能轉進台灣,從而推高台股,不排除再創歷史新高。不過這是從大國競爭角度的經濟戰略判斷,僅供各方參考,並非投資建議。

面對華爾街的撤資壓力,中共大陸也開始籌措資金,組織國家隊出手抗跌。陸、港股市開始回升。然而華爾街手上還有多少籌碼?國家隊抗跌的力度如何?都還要進一步觀察,勝負仍在未定之天。不過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市最大利空就是漲太多,最大利多就是跌太多。

目前中共上證指數本益比只有11點多倍、美國S&P500本益比則將近30倍。這表示如果美、中企業都不保留盈餘,將利潤全部轉為股息發放,那麼投資上海股市的平均股息收入,將是投資美國S&P500股票的3倍。即便認為股市反應的是對未來的預期,今年國際金融組織對中共GDP增長率仍多預期在4%以上,意思是不很好,但也差不到哪裡去;對美國則多判斷會軟著陸,意思是會衰退,但是輕微。美國經濟基本面的預期並不比中共好。

中共股市低得不合理,美國股市高得不合理。因此,雖然當前金融戰促使資金流出中共,未來不排除見獵心喜的國際資金轉向抄底,從而推高陸、港股市。但關鍵仍是大陸官方的護盤意志。

表面上,股市漲跌影響的只是股市投資者或投機者,實際上影響的是整個經濟活動,因此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才會從股市暴跌開始。現在美國聯準會(FED)只要認為股市出現非理性暴跌,就會立即量化寬鬆釋出資金,沒有例外。

那是因為股市上漲有財富效應。投資或投機者認為自己財富增加,消費就會增加,企業看生意好做,就會增加投資。有效需求增加,經濟活動就邁向增長的正循環。反過來說,股市下跌就會有負的財富效應。投資或投機者財富縮水,消費就減少,企業見生意愈來愈不好做,投資也會減少。大家看經濟不景氣,就更不敢花錢,寧可把錢存銀行。

因此,如果中共大陸將這場金融戰視為國安危機,像FED一樣展現堅定意志,大膽釋出資金護盤,讓大陸股民信心恢復,打贏這一仗的機率就高。如果股市回升趨勢確定,財富效應就將逐漸由負轉正,進而帶動實體經濟的增長。是否如此,持續觀察。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羅慶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8/201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