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高新:候任中共外長劉建超「撈過界」

作者:
自從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趕在台灣大選之前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問美國,分別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芬納等人會談之後,劉建超就開始被媒體稱之為中共「候任外長」。《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有望在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被任命為中國的新一任外交部長。在前外長秦剛被免職時,劉建超的名字位列侯選名單之首。

劉建超的中共「候任外長」身份其實在中共外交部內部已經以出席會議的形式被事實上公布。至於劉建超領導的中聯部和政府外交部之間的「黨政不分」甚至「以黨代政」,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自從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趕在台灣大選之前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問美國,分別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芬納等人會談之後,劉建超就開始被媒體稱之為中共「候任外長」。《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有望在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被任命為中國的新一任外交部長。在前外長秦剛被免職時,劉建超的名字位列侯選名單之首。

其實,劉建超不接外長便罷,一旦接任外長,那就不是像王毅接秦剛一樣的臨時過渡,所以理應如秦剛一樣,會是以國務院國務委員身份兼任外長。如此可預見的未來,似乎在去年晚些時候即已經在中共外交部內部被宣布了。

去年12月30日,中共新華社發表《習近平接見2023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與會使節並發表重要講話蔡奇參加接見》。報導的內容中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參加接見」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參加接見並在2023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上講話」等內容。

從當時的央視報導中可以看到,在習近平「與大家親切合影」時,端坐正中央的習近平的右邊是蔡奇,左邊是王毅。而蔡奇的右邊就是劉建超,劉建超的右邊才是外交部黨委書記齊玉。這意味著不但劉建超已經進入外交部上班,而且在外交部的部領導排名里是和過去的秦剛一樣,名列部黨委書記,也是二十屆中央委員的齊玉之前。

這足以說明,劉建超的中國政府外交部「准外長」身份早在去年年底,也不排除是更早之前即已經被在外交部內部宣布。而且,不久的將來在全國人大走一個任命程序的時候,劉建超應該會是被任命為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

華爾街日報認為:劉建超曾是習近平「獵狐行動」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從很多方面來看,劉建超都是一個不尋常的人選。他是一名翻譯出身的外交官,領導著一個傳統上負責與朝鮮和越南等其他共產主義國家建立聯繫的共產黨機構……。過去六個月里劉建超已經在外交領域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包括處理去年秋天一個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問北京的事宜,現在,劉建超有望被任命為中國的下一任外交部長,很可能是在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不過他們也提醒說,任命的時間尚未最終決定。

中共外交部對提問未予回應。「中方當時基本上是在告訴我們,他將成為下一任外交部長,」一位美國官員說。「他們傳達的信息是,『他將做更大的事情』。」

「其實,先不談劉建超的「候任外交部部長」是否已經是板上釘釘,他和他目前仍還在領導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只代表中共中央進行所謂共產黨之間的「黨際外交」,早已經對政府層面的外交部進行「撈過界」。而這正是習近平強調「黨管外交」以來的黨、國不分,甚至是以黨代政的故意為之。

維基百科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定義是:它的工作對象不限於各國的共產黨,還包括開發中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的民族民主政黨、社會黨、工黨、保守黨、人民黨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性質的政黨、政治家及其國際組織。2023年據德國《商報》7月28日報導,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在聲明中得出結論稱,「中聯部事實上也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報部門一樣運作,因此應被視為中國情報機構的一部分"。

這個中聯部正式成立於1951年4月,其首任部長王稼祥在成立大會上講話時宣稱:中聯部的任務是與各國兄弟黨聯絡。

現如今,中聯部的官網上對自己的定義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簡稱中聯部)是負責中國共產黨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1951年成立以來,中聯部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圍繞不同時期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對外交往,工作領域不斷拓展,工作內涵不斷深化,為黨的自身建設、改革開放和國家總體外交作出了積極貢獻。

請注意這裡說的「工作領域不斷拓展,工作內涵不斷深化」,以及「國家總體外交」。

曾有參觀中聯部的大學生提問「中聯部到底是幹啥的」?「中聯部與外交部有什麼區別?」?當時中聯部研究室的一個叫張光平的回應了這個所謂「民眾最大的疑問」。他用「外交的游擊隊」來形容自己從事的工作,調研、做人脈外交,只要是具有可操作性、管用的方法都可以,目的是為中國外交提供多元支撐。

劉建超中聯部長的前任,退居二線後又以67歲高齡接任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宋濤曾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聯部是負責黨的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是黨中央的「外交部」。中聯部的工作和(政府)外交部的工作「既有密切聯繫,又有明確分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聯部和外交部的工作都是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的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中聯部的工作已經是越來越「多元」了。它與政府外交部的關係變成了你中有我,但我中沒有你。也就是說,政黨外交那一塊兒,外交部是不插手的。但是,政府外交這一塊兒,中聯部的插手或者說「協同」,已經表現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寬泛了。

劉建超本月中旬從美國回到北京後,集中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在接連會見蒙古民主黨代表團、日本社民黨代表團和民主喬治亞黨代表團、墨西哥多黨議員考察團的「份內工作」的同時,也還接連會見了印度駐華大使羅國棟及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等。

因為已經有訪美與美國「外長」會談在先,所以劉建超回到北京後接連會見外國駐華大使的舉動,立刻被外部評論界認為是為接替外長職務熱身,「因為會見外國駐華大使本不是中聯部長的分內工作」。

殊不知,即使根本沒有劉建超已經被確定為「候任外長」這回事情,他和他領導的中聯部無論是在2022年年王毅還是國務委員兼外長,還是在秦剛擔任外長期間,就早已經在分擔政府外交方面的諸多工作內容了。

早在去年4月25日,也就是秦剛在國務院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位置上幹得正帶勁的時候,明報新聞網即發表一篇標題為《中美破冰為何是中聯部?》的文章,文章中說:上周四(2023年)4月18日,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拜訪了中聯部,與部長劉建超會晤,中方的新聞稿連標點符號在內總共才54個字,但卻引起廣泛關注和議論紛紛。

明報新聞網這篇文章的標題中的所謂「中美破」,姑妄聽之,而此文的關鍵之處是在奇怪中聯部對外交部的」撈過界」。文章中說:中聯部很清楚是中共黨的外事部門,主要從事黨際外交,但現在已經常」撈過界「。過去一個月(指2023年4月中旬之前的一個月),劉建超會晤的外國政府訪客就有克羅埃西亞外交部國務秘書、摩洛哥投資評估部大臣級代表、烏拉圭外長、芬蘭外交部常秘、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挪威外交部秘書長、丹麥外交部常秘。至於外國駐華大使,除伯恩斯外,劉建超這期間還會見了阿聯和印度駐華大使。

也就是說,本月下旬劉建超與印度駐華大使的會見,至少是已經第二次了。

其實,明報新聞網的這篇文章所開列的劉建超以中聯部長身份在北京會見各國駐華大使的名單,只是他劉建超接掌中聯部之後會見的各國駐華大使中的很小一部分。

我們知道,秦剛是在「當選」了二十屆中央委員之後,於2022年12月30日被對外宣布為外交部部長的,2023年3月中又被宣布為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以此職務最後一次對外露面的時間是去年6月25日。前後總共不滿半年時間。而就是從2022年12月,也就是秦剛上位的那個月開始,劉建超以中聯部長身份先後在北京會見過的外國駐華大使至少就包括以下這麼多國家的: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法國、西班牙、委內瑞拉、馬來西亞、芬蘭、紐西蘭、伊朗、丹麥、英國、阿聯、菲律賓、新加坡、埃及、義大利、愛爾蘭……,以及如上香港明報新聞網文章中開列的那些。其中有的還不止會見過一次。截止目前,他劉建超在北京單獨或者由一名副部長陪同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已經至少三次了。

另外,在秦剛失蹤之前的劉建超,也還會見過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到訪北京的尼加拉瓜政府代表團成員,以及與非洲國家駐華使節舉行過集體交流對話和集體會見歐亞地區(部分)國家駐華大使(顯然是因為單獨會見會見不過來)。

還有,這期間的劉建超也還在北京會見過到訪的烏拉圭外長布斯蒂略等。

如上所列,都是秦剛「失蹤」之前的。而無論是那段時間還是秦剛「失蹤」之後,不但是正部長劉建超,中聯部的副部長們一直以來也都有一些會見外國駐華大使和到訪北京的外國政府外交官員的工作任務。比如本月25日,中聯部副部長李明祥在北京會見了到訪的伊拉克副外長歐魯姆,本月9日,中聯部副部長孫海燕會見了亞美尼亞駐華大使馬納薩良……。

通過中聯部的官網上查看,就以證明筆者本文所說的中聯部的工作任務和對外交往對像,早已經不似當年那麼「單純」。特別是習近平一再突出強調黨管外交之後,劉建超和中聯部的工作內容真的就是黨政不分和以黨代政的集中體現。

當然,自從秦剛「失蹤」之後,僅僅因為王毅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這一個原因,劉建超的工作內容就比秦剛在位時更明顯地「撈過界」了。或者說他越來越已經被習近平當外交部長用了。更準確地說,從目前的劉建超所肩負的工作任務看,他好像就是一人同時扮演了中聯部長和外交部長兩個角色。那麼未來即使他劉建超被人大系統正式宣布了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的頭銜,中聯部長職務暫時不辭,甚至是長時間不辭,都是不無可能。甚至可以設想有一天習近平心血來潮,把個中聯部和外交部合併成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可能性。

至於劉建超為什麼能夠成為習近平信得過的「候任外長」,外界媒體已經有過很多分析。但筆者認為雖然這些分析各有其理,但都沒有注意到一個最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前面已經分析過的,如果王毅不再以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身份兼任外長的話,新任外長勢必也應該依照已經形成的慣例,同時也出任國務委員。那麼,這個人選的政治身份怎麼說也得是在任中央委員。而找遍中共政壇,有外交工作經歷和能力的二十屆中央委員、現任正部長級幹部中,只有兩個,一個是最現成的中聯部長劉建超。另一個就是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海星。

這個劉海星比劉建超年長一歲,兩人早年是外交部翻譯室的同事。劉海星在外交部的職務一直升遷到部長助理後,即於2017年調任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22年7月時任國家安全部長陳文清不再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海星遞升常務副主任(正部長級),當年10月成為二十屆中央委員。

那麼,如果說只能在劉建超和劉海星之間二選一的話,劉建超的贏面大是顯而易見的。

有外界的時評人列出一長串理由來說明習近平為什麼最終選中了現任中聯部長劉建超,而不是在外交部里找「現成的」,比如外交部現任分管外交日常業務工作(正部長級)的副部長馬朝旭等。其實問題的關鍵是,無論是馬朝旭還是外交部一線崗位上的一大票副部長及副部長級大使,連個中央候補委員都沒有,黨內地位與國務委員職務實在是不匹配。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30/201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