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台灣教授歐麗娟:人為什麼要讀古典詩詞?

以下文字節選自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歐麗娟《人為什麼要讀古典詩詞》

我經常建議人多讀古典詩詞,也常會有人問為什麼?

確實,文學看起來和實際的生活沒有關聯,也不能幫助人飛黃騰達,許多人因此忽視它,以為那是沒有用的風花雪月。但事實完全不是如此,世界上文明先進、文化發達的國家,例如法國、德國,他們的政府和國民都非常重視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因為他們知道文學與文化對一個人、對一個民族有多麼重要。

那對我們每個人來講,讀詩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詩」能影響一個人的氣韻。古人早就體認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由內而外,詩書的深度、詩詞的情韻,都會讓一個人煥發出一種恢弘、優雅的氣質,說明了精神涵養對一個人的改變。至於所謂的「三日不讀書,則言語乏味、面目可憎」,那是從反面說明讀書的重要。換句話說,多多讀書、多多讀詩,就會言語有深度,連臉孔都會優美可愛一點。這種從內而外的改造,讓人充實而有光輝,比起用珠光寶氣包裝自己,更是持久,也不會流於膚淺。所以讀書、讀詩帶給人的,是真正的大用。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其次,讀書、讀詩甚至還能減輕或解決人生的問題。南朝一位詩歌批評家鍾嶸闡述道:「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他認為,要讓人在貧窮卑賤的處境中感到平和安定,在孤獨寂寞的時候不會覺得煩悶,沒有比詩更有用的了。因為文學、詩歌所碰觸的是人類最內在的心,能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生,了解人性最複雜幽微的層次;吃喝玩樂只是表面上暫時的逃避問題而已,時間一久,又還是會回到同樣的問題里。

那麼,讀詩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因為文學、詩歌所碰觸的是人類最內在的「心」,而「心」是人類存在的終極核心,它是一個小宇宙,無所不包,人生的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一個人吃飽穿暖,甚至飛黃騰達,但是只要這顆心沒有感到滿足,這個人依然是徬徨的,是空虛的,是不快樂的;他還是會想到探索心靈的奧秘,想要破解各式各樣的人生的困惑。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面臨了極大的精神困境,痛苦得無以復加,卻無法從現實里獲得撫慰時,可以讀讀古人的詩篇。這時就會發現,竟然可以從古人那裡尋得慰藉。因為,你的痛苦古人都經歷過,你對人生的感慨古人都詠嘆過,而且他們的境界比你更深刻,你其實並不孤獨!

更重要的是,詩歌教會我們去看、去聽、去感受、去構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審美的、詩意的世界。

西方思想家曾經讚美說:「詩人是人類的感官。」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詩人比一般人更敏銳,看到的更多、聽到的更細緻、品味的更豐富,即使是快樂、寂寞和痛苦這一類的情緒,也比大多數的人體驗得更透徹。

詩人會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例如:他們會看到紅花在燃燒,杜甫就說「山青花欲燃」(《絕句二首》之二),在青山碧綠色的映襯之下,怒放的花就像要燃燒起來似的。

詩人會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例如:在無比寂靜專注的聆聽里,他們會聽到花開的聲音,甚至還能聽到天上的雲朵飄過時,發出流水淙淙的水聲。唐朝詩人李賀《天上謠》這首詩里就說:「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星星就像微小的船隻一樣,浮在雲層水面上漂動旋轉;

再有詩仙李白,也曾經聽到「春風語流鶯」呢。當時喝醉的李白才有點兒清醒,懵懵懂懂中「借問此何時」,問現在幾點鐘,春風剛好吹來,聽到李白的喃喃自語,於是把答案告訴了飛過的黃鶯!

詩人還會把我們感受得到、卻說不出口或說得不好的體驗,那麼深刻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比我們自己還要說得好,像是直接從我們心裡掏出來似的。

譬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種後悔莫及,兩千年前的漢朝人就已經給了如此言簡意賅的座右銘。

到了唐代,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簡直道出了天下遊子的心聲。於是一千多年下來,數不盡的人在異鄉過節的時候,腦海里便自動浮現了這一句詩。

還有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也把情人之間的難捨難分寫得入木三分,難怪會成為愛情的代言人。這些讀了之後,會讓人禁不住發出一聲嘆息。

當我們看到原來沒看到的,聽到原來沒聽到的,感受到各式各樣的人生況味,我們的世界就發生了改變。詩歌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活著,可以有怎樣美好的姿態。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歐麗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31/201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