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個家庭最高級的投資:陪伴

周末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聊起孩子,她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從小很乖巧的孩子,怎麼會長大了反而難以管教呢?

她的女兒從小都很讓大人省心,但後來因為朋友的母親生病,常年住院,她需要丟下孩子到醫院照顧母親,丈夫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

算下來,這個孩子有4、5年的時間是跟著朋友的妹妹生活。

現在孩子上了高中,她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不但性格孤僻,不與父母溝通交流,感覺不管做什麼,都要跟家裡人對著幹。

我問了她一個問題:你女兒在你和丈夫不在她身邊的那些日子裡,都經歷了什麼?你們清楚50%嗎?

如果沒有,那麼答案已經明顯了,想起一位作家所說的:

父母的保存期限很短,只有10年。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那個有問題的孩子,只是缺少陪伴的孩子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經說過:父母陪伴的缺失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方面影響孩子的成長需求,另一方面影響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撫養》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真實事件:

山東一個家庭,兒子出生沒多久,爸爸就出去打工了。

一眨眼十年過去了,兒子也不上學了,爸爸在哪兒打工,兒子就在哪兒作案。

10年的時間裡,經歷了幼兒到少年的轉變,是孩子性格塑形的關鍵期,是行為習慣培養的奠基期。

這10年,孩子要經歷很多誘惑,也會面臨對他們來說如山一樣的難題,父親不在孩子身邊,自然做不好該有的引導和教育,光靠孩子一個人的成長摸索是很難的。

爸爸在江蘇打工時,12歲的兒子第一次作案。因為孩子太小,警察沒辦法處理,讓這位爸爸把孩子領回家教育。

可是,這位爸爸勸說孩子好好讀書之後,又外出打工了。爸爸在上海打工時,兒子第二次作案,在上海火車站被抓。

警察又打電話通知這位爸爸。當爸爸走進派出所時,兒子告訴警察自己做了幾次案,一共偷了多少錢,並且讓警察給他判刑。

作者對此案作出這樣的解釋:

他是在向他爸爸挑釁。他不斷闖禍惹麻煩,只是想要引起父親的注意,並且藉此來表達對父親常年不在自己身邊的不滿。

作家喬西·西普是個孤兒,從小被寄養。他身上有許多問題,並且十分叛逆,常常做出讓養父母頭疼、討厭的事情。

於是就避免不了被送走的命運,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家庭里遊走。

直到遇到最後一位養父,對他說:

你視自己為一個麻煩,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在養父溫柔地對待和陪伴下,他開始改變,最終成為一名作家。

父母的陪伴、尊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流動,而我們眼中的有問題的孩子,其實只是一個缺少父母愛與陪伴的孩子。

孩子有自信,從父母用心陪伴開始

許多一線教師在多年的執教中發現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或多或少表現得更加敏感、膽小、自卑。

那是因為他們缺少父母的陪伴,內心敏感多疑,認為沒有人喜歡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小,也更加內向、自卑。

表哥表嫂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忙於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

直到班主任向他們反映孩子越來越孤僻,在學校差點被欺負,他們才發現兒子確實越來越沉默寡言,甚至是有點冷漠。

回到家也是直奔自己的房間,很少與他們溝通;在學校也很少交朋友,走路總是低著頭,順著牆角走……

後來,表哥意識到問題所在,周末,他開始抽出時間帶著兒子去游泳,打羽毛球,踢足球,打泰拳……

一段時間過去,家人們發現孩子開始有了改變:說話變得底氣十足,人也變得大方自信,因為運動還結交了很多朋友,表哥表嫂需要出差時,他還會主動給他們收拾行李。

想起之前在網上也看到過這樣一則視頻:

這個視頻記錄了一位父親陪伴11歲女兒運動200多天的過程,女兒從一開始跑步氣喘吁吁,到後來健步如飛,並且在這200多天裡,女兒從自卑懶散轉變到笑聲燦爛。

明顯能感覺到這個孩子變自信了。

女孩坦言:我變得更加自信了,我覺得超越了自我。

有了父親的陪伴,即便遇到難題也有了後盾,困難好像也變得有方法可解。

爸爸問她:你覺得你現在變得強大了嗎?

她回答說:我現在覺得我做什麼都很有信心。

評論區里也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類似經歷:

初中的時候我爸爸也陪我跑過,每天喝牛奶加晨跑,就在廣場旁邊晨跑,廣場離家就10分鐘不到的路,現在想想那時候好幸福。

運動,不僅對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還有助於發展孩子的社會意識、意志力、靈活性、情緒能力、學習力、掌控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的,也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和自己的重要性。

正如心理學家艾利森·高普尼克所說過的那樣: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跟孩子關係怎麼樣,比你對孩子怎麼做重要得多。

父母的陪伴,會帶給孩子獨一無二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才是讓他們變得自信最強有力的支撐。

高質量陪伴,勝過100000句道理

網上有人提問:選擇上班掙錢重要,還是放下工作陪伴孩子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個講座上說過:

「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和舒服。當他依賴你時,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工作有的是機會,掙錢也有機會,但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

並且,父母陪伴孩子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是需要用心,高質量的陪伴勝過100000句大道理。

1、抽出時間,不把工作帶回家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曾採訪過一位媽媽,這位媽媽是一家知名母嬰用品公司的副總裁,她手下管理的員工多達2萬人。

在採訪時她說:「教育孩子主要是要花時間,你要花比工作還要多的時間去陪孩子,(教育)就沒有那麼難了。」

採訪時她透露,在工作中如果是一周之內的出差,會快速地回來,如果是能夠在一天之內完成的事情,就會在早上乘很早的飛機出去,晚上再晚的飛機也要回家,只是為了晚上的時間可以陪孩子。

下班後和周末儘量不加班,我們已經把一天的8個小時的時間都給了工作,所以儘量把剩下有限的時間留給孩子。

2、全心全意,全情融入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一件事情,父母的關注。

孩子會非常敏感,他能感知到父母是否真心在陪伴他。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以孩子為中心,跟隨孩子,陪孩子玩,而不是指導糾正孩子該怎麼做。

當與孩子溝通交流時,應當時刻注視著孩子,保持眼神接觸,這能夠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我在關注著你,並且對你說的內容很關心,能夠讓孩子有被愛,被重視,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覺。

3、策劃一些陪伴清單

認識的一位朋友,他兒子很喜歡飛機,雖然不能每個周末都帶孩子坐飛機,但是他一有時間就會帶著孩子到機場附近的草地上,父子倆坐在一起看飛機起飛、降落。

陪伴孩子,其實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

一起讀書,和孩子分角色朗讀,甚至扮演一出大戲,共同享受閱讀的樂趣和精神的滿足;

一起遊戲,重回童年體驗簡單的快樂;

一起聊天,可以是閨蜜間的情感悄悄話;

可以是刺激的腦力激盪,共同探索,深度連接;

也可以去野外田間走一走,在黃昏下,一起看日落,在晨光和夕陽下騎腳踏車……

網絡上看到一個數據,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期間,我們和孩子共同擁有的只有940個周末。

高質量的陪伴是放下標籤,放下控制欲,放下想讓孩子變得更好的心,穩住當下心情,澄澈而明淨;

高質量的陪伴是感受,看到你的快樂悲傷,承載著你的情緒,心靈與心靈相遇;

高質量陪伴是分享,是共同度過一段充盈的時光。

願我們在成為父母的有限期內,可以和孩子共同度過940個充盈的周末時光,一起做到高質量陪伴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5/201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