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林中的維吉爾:普里戈津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你嘲笑扎盧日內下場慘,得先摁住普里戈金的棺材。 好久沒有寫俄烏戰爭話題相關的文章了,最近我看到後台總有人留言搞「引蛇出洞」:「你不是說這場戰爭烏克蘭必勝麼?你看看,烏克蘭這幾天都把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解職了,烏克蘭陣腳大亂,現在眼看要輸,你怎麼不寫了?」 我覺得,留這個言的人,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你嘲笑扎盧日內下場慘,得先摁住普里戈金的棺材。

好久沒有寫俄烏戰爭話題相關的文章了,最近我看到後台總有人留言搞「引蛇出洞」:「你不是說這場戰爭烏克蘭必勝麼?你看看,烏克蘭這幾天都把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解職了,烏克蘭陣腳大亂,現在眼看要輸,你怎麼不寫了?」

我覺得,留這個言的人,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我不是算命的,其實我並沒有說過「烏克蘭必勝」這樣的話,我所有寫俄烏戰爭的文章都只是分析目前的事實,當然我對這場戰爭的總體觀感是對俄不樂觀的,我認為到目前為止俄羅斯贏得這場戰爭的可行性已經微乎其微,這種分析不是基於俄羅斯目前的兵力、武器、乃至後方經濟問題,而是一些這個國家通過這場戰爭體現出的一些更深層的要素。這些要素決定了今天的俄羅斯沒有能力真正擊垮一個在機能上總體健全的國家。目前的俄羅斯文化所體現的狀態,也不足以在戰後為安撫新征服領土上的民眾一個妥當的答案。

而烏克蘭,雖然作為前蘇聯碎片中的一員,它曾存在很多問題,政府腐敗、工業孱弱,人口外流,但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被之前的「老大哥」痛咬一口,痛定思痛以來,這個國家在整體上是趨向於現代性改善的,它的民主制度在完善,它的軍隊在重整,它的外交策略經過反思後更加明晰、它的民族意識在通過血與火的淬鍊後在重新凝聚。

人類歷史的一個總體規律是,對於這樣一個向上中的國家和民族,單純的暴力是無法逼迫它徹底屈服的,就像侵華戰爭中日軍雖然能囂張一時,但終究抵不過崛起中的中華民族的鋼鐵長城一樣。如果這條歷史規律居然在俄烏戰爭中不再應驗了,那倒真是一件足夠載入史冊的奇聞

所以我雖然沒說過「烏克蘭必勝」,但如果你非要扣這頂帽子給我,我也不覺得這個論斷有什麼錯誤,從歷史的長期看,這件事是一定會發生的。

其次,很多人把烏克蘭「換帥」這個事情看成是一件標誌烏克蘭「統治集團動搖」的大事件,我覺得這真的是高抬了此次事件的價值了。

實際上,扎盧日內此次去職的「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一職本來就是在澤連斯基當選總統後在研判了當時俄烏的緊張關係之後,於2020年3月單獨劃分的職位。此前,至少在名義上,烏克蘭總統本就相當於三軍總司令,由總參謀長提供輔助,但澤連斯基感到總參謀長的職權不夠具有獨立性,在加上當時西方所警告的俄軍對烏克蘭「斬首」的可能性一直存在,所以他力主設立的了此職以有備無患。

而2021年7月,上任不到兩年的烏軍前參謀長魯斯蘭被解除職位,理由是「其與烏國防部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月,有著「鐵將軍」綽號的扎盧日內成為了烏克蘭第二位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兩年半。

扎盧日內在這兩年半當中,其表現是經受了戰火的考驗的,他指揮烏克蘭軍隊抗住了俄軍「特殊軍事行動」的第一波攻擊,挫敗了俄軍和俄粉們「一天22小時滅一國」的宏大設想。做到這一點其實已經足夠讓他載入史冊了。也正因如此,在宣布對他進行解職的同時,澤連斯基還要授予他「烏克蘭英雄」勳章,並將他留在指揮團隊內。

但當戰爭進入相持和烏克蘭試圖反攻的階段時,扎盧日內的指揮思路確實暴露出了不小的問題,概括起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反攻方向問題,從去年春季開始,包括五角大樓在內的西方一直在建議烏軍儘量集中優勢兵力於南線,打到克里米亞半島邊界甚至收復扎波羅熱州,將目前貫連在一起俄軍防線分裂為彼此孤立的兩段。這個建議不僅僅是為了造就戰略上的有利態勢,更為重要的可能也是政治上的考量,一旦烏軍達成一點突破,較大面積的收復領土,很可能造成俄羅斯國內一系列不可測的連鎖反應。

但可能是因為自2014年起長期指揮烏東戰事的習慣使然,扎盧日內堅持認為反攻應該從多個方向發起進攻,認為這會迫使俄軍難以向不同地區派遣增援部隊,最終因後備兵力不足而全線破產。

我們不知道如果去年夏天扎盧日內按照西方的建議進行重點攻擊,反攻是否能取得更大成果。但我們能看到,他所策劃的多點進攻戰略,最終在俄軍的地雷海加人海戰術面前收效甚微。

而在夏季反攻失敗後,沒跟總統澤連斯基打招呼,扎盧日內就接受了《經濟學人》採訪,認為戰爭「陷入了僵局」。這個發言也許是基於他自己的軍事經驗做出的判斷,但在整治效果上是災難性的,因為此時正好按在在美國國會批准對烏克蘭新軍事援助的節骨眼上,美國共和黨得以直接拿著這份採訪向拜登政府發難,指責他們支援烏克蘭是在填一個「無底洞」要說澤連斯基這把對老扎沒意見,那時不可能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身為總司令,扎盧日內並沒有提出一個可供烏軍在2024年執行的軍事計劃,他近期的發言一方面是要求烏克蘭再動員50萬平民參戰,另一方面則是要求西方進一步加快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

當然這兩項要求可能都是其緣有自的,但我覺得這位「鐵將軍」從夏季攻勢就陷入了一種思維陷阱里——所謂「叫花子與龍王比寶」,扎盧日內贏得戰爭思路,是跟俄羅斯拼消耗,無論是以全線進攻對俄軍的全線進攻、還是俄軍增兵我也增兵,俄軍堆彈藥我也堆彈藥。

扎盧日內的想法是將俄烏戰爭拖入一場漫長而殘酷的消耗戰,並期望這場消耗戰能最終拖垮俄羅斯,讓對手重演一戰故事。

這個思路也許是可行的,因為俄羅斯歷史上確實經常這樣被拖死,但卻不是烏克蘭目前願意選擇的最優解,因為這會讓這個國家的損失同樣慘重。

所以澤連斯基選擇在這個時間換帥,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他不能告訴自己的國民和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他們要打這樣一場空前慘烈的持久戰。

事實上,他不僅讓西爾斯基接任了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還同時更換了十幾名同級別的高級將領。至於這次更換,究竟是拿破崙就任義大利方面軍司令的轉折性壯舉,還是長平之戰廉頗下崗趙括就任的敗筆,我們需要時間的檢驗。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這場平穩的交接,至少證明了今天的烏克蘭軍隊是一支國家的軍隊,而不是這些被撤換將領的私軍。烏軍更換指揮思路的成本,是相對較低的。

而與之相對應的,我們就要談到第三點,為什麼很多親俄觀察者會過高估計的這次人事調動所產生的影響。

我想歸根結底,是他們腦中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維思想使然。其實對於一個現代軍事體系來說,軍事主官的思維方式一旦跟不上戰爭態勢的發展,及時進行更換輪替並不是一件完全做不得的事情,古代兵法中所強調的那種「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的思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建時代的軍隊很多都是將領的私人或半私人部曲,將領也把軍隊視為自己的私物,所以將領一旦更換,則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更極端的案例,可能會發生兵變。這方面對最新進的例子,比如去年俄烏戰爭中俄軍鬧出的華格納兵變事件。

耐人尋味的是,俄方那場兵變中的最初原因,與烏克蘭此次換帥的原因是相似的。都是攻勢進展不利的情況下,指揮層的對下一步戰事究竟要怎麼打,軍需物資應該如何分配等等發生了分歧。但你看,俄軍對於這種分歧最終的處理方式,就是以華格納僱傭兵的兵變和其老闆普里戈金的死亡收場的。

而決定這種收場方式原因也簡單,因為俄軍的體系,依然是帶有私兵色彩的,像普里戈金的華格納僱傭兵、小卡德羅夫的車臣軍這樣的部曲,就是只能聽他們各自「老大」的調遣,甚至極而言之,連國防部長紹伊古、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也有各自更加親近並依靠為屏障的嫡系。這樣的結構就決定了俄軍在進行軍事思路轉變時勢必要付出更多的「糾錯成本」,甚至一不小心就要鬧得血雨腥風。你看華格納兵變那一次就是如此,不僅打下巴赫穆特的「功臣」普里戈金在一個月後就死於了「意外」,連指揮構築那條阻滯烏軍反攻的「蘇洛維金防線」的前線總指揮蘇洛維金將軍也在事件後下落不明了。

搞同樣一次指揮層調動,烏克蘭這邊是前總司令辭職卸任的事兒,俄軍那邊卻要命。雙方的「糾錯成本」是不成比例的。而一場戰爭的較量,往往比拼的就是哪一方犯錯更少,哪一方能更及時的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這種糾錯成本的差距長期積累,最終會對誰有利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總而言之,我並不覺得扎盧日內的卸任對烏軍戰事是什麼,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爭當中,烏克蘭從一開始就沒什麼「當代朱可夫」什麼「一戰封神」的戰神,支撐他們打到現在的,固然有西方的軍援,但更是已經覺醒的民族意識和他們相較之下正在改革、更為現代的體系,所以幾個高級將領的去職不會那麼影響這支軍隊的戰力——至少不會像俄軍告別普里戈金一樣,搞得那麼撕心裂肺。

所以,下次若再有人說什麼:「扎盧日內幹了兩年多,如今被一腳踢開,下場真慘,烏克蘭要完……」之類的話時,你可以這麼回他:

「是啊,還是俄軍更念舊些,普里戈金老闆才去職一個月,身後事就給安排明白了。」

兵無常法,人無完人,誰都有可能犯錯誤,但我相信,一個糾錯成本更低的體系,永遠更有希望。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林中的維吉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4/201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