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2024新年出現5大反常變化 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過年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回家過年,是很多漂泊在外的遊子的溫暖期盼。在故鄉,有父母對團圓的期待與老母親做的一手好菜,有兒時的美好回憶,有故鄉想念的風景與親人。

但今年這個過年,很多人覺得一點年味都沒有了,反常的很。這反常的背後,又有什麼原因?農村年味漸漸消失了,城市裡年味回來了

我們小時候的過年,是大人早早的就開始備年貨,貼對聯,掛燈籠,街上趕集的人擠人,備了很多年貨,從早忙到晚,大家在街上互相打招呼,人人臉上掛著喜慶的笑容。在農村,過年期間,孩子們成群結隊的拿著小鞭炮噼噼啪啪的扔著到處響,但現在很多人發現,農村大街小巷孩子放煙花、放鞭炮的少了,城市裡成年人放鞭炮的多了。

在農村,備年貨也不像過去那樣用心了,年貨準備的非常少,更多的是準備一些常規的拜年禮品。

相對農村,城市裡,年味反而愈加濃厚,今年很多城市廟會恢復,感覺到處是人。比如說,在初一初二,往年是空城的北京廣州等城市,都是人擠人,去哪裡都堵,景區堵的走不動,走出景區也打不到車。

在初一的廣州,很多人都在曬廣州過年人山人海的照片,今年廣州的年會太足了,如盛大的廟會、熱鬧的舞獅舞龍表演等,有濃厚的節日氛圍。年前各種活動、年初一又有煙花表演,2月10日晚上,廣州白鵝潭焰火大會盛大回歸,廣州花市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外地人的欣賞。城市的過年熱鬧喧囂,更顯農村的冷清與安靜。

微信紅包與支付寶集五福熄火,網際網路過年的熱鬧歡騰不再

從2014年微信紅包突襲支付寶之後,網際網路過年成為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習俗,每到過年,群發微信拜年,各個親戚群、同事群、商業群、同學群等等,各個群里的紅包發的不亦樂乎,支付寶集五福也一度成為年味的一部分。

但今年,無論是朋友群、家人群,大家似乎對發紅包失去興趣了。除夕發紅包的行為,幾乎都沒有了,微信群發拜年簡訊幾乎也沒有人主動發了,從微信到支付寶的熱鬧氣氛全部熄火,五福沒人集,微信紅包發的少,搶的人少,親戚群里沒有人說話了,過去那種網際網路過年的熱鬧歡騰景象不再。

這種變化,無疑就是大家在心態上已經疲了。在過去,過年紅包的歡騰熱鬧景象主要是80後、90後這一代支撐起來的,但是這一代很多已經結婚生子,被生活折騰的疲憊不堪,再一個是過去一年的經濟形勢不景氣,過去一年很多人沒有賺到什麼錢,很多80後、90後都沒有太多心思與多餘的精力去微信群發紅包搶紅包了,過年了,反而想清靜一下,這種心態或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紅包變大,親情變尬,不留人吃飯的情況變多了

每年的過年紅包,在過年期間都是熱門話題,但是今年廣東紅包規矩從年前到年後都一直掛在熱門話題榜,這背後是很多人又被紅包傷到了。很多地方,200一個紅包漸漸包不出手,人均600元、800元、1000元的往上走。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家鄉看齊廣東的紅包標準。

而紅包在變大,親情卻在變淡,今年關於「農村悄然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斷親」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一眾網友紛紛留言,話題閱讀量破億。

很多人都感受到,小時候去親戚家圖個熱鬧,長大走親戚反而是一種顧慮,大家的共同話題似乎越來越少,聊天都是尬聊,大家已經沒有了共同的興趣與生活經歷,遠親不如近鄰的現象已經在真實的上演。

甚至於,很多親戚之間在過年已經在親戚群里表態,今年過年不再走動了,這樣省事,免得麻煩。

而拜年聊聊天坐一會,喝兩杯茶就走,已經是不少地方的常態了。從網友的反饋來看,今年不少網友拜年,或因為紅包包少了,或因為親戚不留人吃飯等事情,鬧得不歡而散,對過年走親戚的意見很大,「明年不走親戚」了的想法在很多年輕人心底蔓延。

走親戚形式愈來愈大於實質,傳統親情的維繫岌岌可危

而在這背後,是走親戚形式越來越大於實質。有人總結拜年是送快遞式拜年,開著車,提著禮品送完這家,走下家,禮品送完了,年也差不多過完了。

在湖南,給伯父、叔叔、舅舅、姨父等親戚拜年,中檔標準大概要一瓶200元左右的酒,一條400元的煙(藍盒芙蓉王),一提60元左右的牛奶。給每個親戚家的孩子準備200元左右的紅包,初一初二拜年,禮品錢與紅包錢花費上萬甚至幾萬,屬於常規。

在過去,去親戚家拜年,在親戚家中吃飯甚至一住好幾天的情況也不少見。

但現在走親戚,更多是為了證明我來過,我的禮數到了,禮品送到,任務就完成了。

甚至,日前有個新聞上了熱門,幾個人去舅舅家拜年,舅舅不在家,就把禮物從牆外扔進舅舅家裡,然後走人。這種做法的本質其實就是走過場,證明我來過,禮數到了。

但這種做法,如果舅舅進門看到一地的東西灑落在院子,壞的壞破的破,會是什麼心情呢?

事實上,親戚之間的拜年,禮物只是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親情本身。但是為什麼現代的人們越來越體現出冷漠呢。

這背後,其實就是社會的變化,很多80後、90後、00後這一代,已經從農村走出去,分散在各個城市打工、工作與生活,與親戚之間的互動已經越來越少,即便是同輩之間,很多人已經在各自工作的城市買房,結婚生子,工作、話題、圈子都不同了,心境在變化、人生目標在轉移、世界觀與眼界在改變等,很多時候已經沒有了過去的那種聊天的默契與熱情。

加之家人與親戚過高的期待與年輕人在外打拼的辛苦與焦慮交織,往往就導致一種心理上的排斥,這種排斥導致很多人再難對親情有著單純的期待與溫暖的感受,從過去的熟悉到漸漸的疏遠,這也導致了過年的返程潮越來越早。

返程越來越早,農村空心化更加嚴重了

在今年,可以明顯感覺到大家的心態變了,大年初二大年初三返程的越來越多。高速比往年更早的堵了起來。根據廣鐵集團的通知,農曆大年初三,廣鐵集團預計發送旅客173.4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近兩成。

這些變化,無不展示著當下人們對待過年的熟悉套路的一些厭倦感,時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過去是物質生活匱乏,小孩盼著過年吃點好的玩點好的,而大人辛苦了一年,也想著在過年改善一下生活,但現在啥都不缺,沒啥盼頭,還麻煩,過年變成了一種走過場的形式。

伴隨著城市化與人口遷移流動、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市場經濟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適應城市的生活,而不再適應農村的人情世故,越來越多的人在搬離農村。

很多的村莊,大年初三,就已經空空蕩蕩,老家成了無人村,一片荒涼寂靜。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再依靠親戚關係來找工作與抱團發展,而是進入了個人化社會,親屬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非親屬關係比如鄰居、同事、朋友所取代了。很多年輕人認為,朋友已經取代了親戚過去所扮演的許多角色。

但人們需要直面一個現實,不管是幫助看護孩子,還是為處於困境時提供的支持、社會安置、提供身份來源等許多其他事情中,親戚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人們需要找到維繫親情關係更舒適的模式,斷親的做法是極不理智的。

即便從後代的考慮來看,很多人在人脈與能力不夠強的時候,很多事情都要靠點關係,特別是孩子。孩子上學、就業、結婚等可能多少要找親戚幫忙。

如果沒有親戚,那麼你的後代未來如果人生遭遇困境,卻沒有一個扶一把、幫一把陪伴在側的親人,無疑也是頗為淒涼的。

現在物質富足了,精神文化傳承卻落下了不少,重形式不注重實質,很多人對待親情的看法也過於偏頗,而回家攀比的背後,其實又何嘗不是年輕人自己在跟自己較勁。甚至有人猜測,等父母那輩人老去了,做不動年夜飯了,過年是不是不用存在了?

當越來越多的人喊著明年不回來過年了,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老家的老一輩老人一個個離去,城市與農村的過年親戚之間不再走動,一個個農村變成無人村,這可能是我們擔憂卻又無力改變的一個現狀,這或許也值得當下的我們深思與改變的。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虎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5/201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