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特大暴雪來了 特大地震有多遠?

由於2023年海洋異常高溫,導致歐、亞、美洲大陸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和來自北方的冷空氣都異常強大。當冷空氣在高緯度地區蓄勢之時,暖濕氣流就會大舉北上,讓大陸氣溫急劇上升;當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完成蓄勢南下之時,就會形成劇烈的降溫冰凍、狂風、暴雪、凍雨等天氣。這種氣候模式讓這個冬季中國大陸的氣候很像是連續的過山車,到目前已經遭遇了幾輪猛烈的升溫、降溫加上暴雪的過程,而過年之前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凍雨還給回鄉歡度過年的人們帶來了嚴重的困擾。

過年之後,中國大陸經歷了一輪升溫過程,到2月14日至15日,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又經歷了一輪快速降溫,讓北方的熱氣一掃而光。但這輪降溫來的快去的更快,從2月16日開始中國大陸又出現了更猛烈的大升溫,強盛的暖濕氣流開始大反攻,從海南一直吹到黑龍江,東北平原全面化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北地區的高溫全面上升到20度以上,而嶺南等地的最高氣溫更達到了30度,幾乎一步就跨入了夏天。

根據今年的氣候變化規律,當大回暖來到之時氣溫大跳水也就不遠了,16日之後超強冷空氣已經悄悄地進入新疆潛伏了起來,從2月19日開始大舉向東、向南發動進攻。

由於超強冷空氣到來之前,中國從嶺南到東北都被強大的暖濕氣流所籠罩,當超強冷空氣到來之後,中國大陸的廣闊地區都會出現猛烈的降溫、降雪或降下凍雨,一些地區還會降下特大暴雪並出現強對流天氣。

氣溫變化就像連續的過山車已經是這個冬季的固定曲目,相信朋友們已經對此見怪不怪。

2023年的全球平均海表溫度比2022年飆升了0.23℃,讓2023年成為全球海洋最熱的一年,9月成為有記錄以來全球海溫最高的月份。海洋高溫除了讓大陸的氣溫不斷坐上過山車、帶來劇烈的升溫與降溫、帶來猛烈的降雪和凍雨之外,還有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影響。

第一,海洋高溫導致水體膨脹帶來的海平面上升,這會導致底殼應力的劇烈變化。

根據一些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在1901年至2018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幅度為15至25厘米,即每年平均上升1至2毫米。在1993年至2018年間,海水的熱膨脹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程度占42%,冰川融化占21%、格林蘭冰蓋融化占15%,而南極洲冰蓋融化則占8%。隨著2023年出現海溫的異常上升,因冰川或冰蓋融化、水體熱膨脹將導致海平面加速上升,這會導致地殼應力的劇烈變化。

第二,海洋高溫帶來「搬運工」效應。

隨著海洋異常高溫的出現,就會導致一年四季的暖濕氣流異常強盛、冷空氣也異常強大,在夏季會給歐亞美州大陸帶來颶風和強降水,冬季則帶來強降雪。

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冬季,各地降雪打破紀錄的報導數不勝數。

到2024年2月5日,加拿大東海岸的新斯科舍省大部分地區遭受了一場歷史性的持續多日的暴風雪襲擊,雪梨機場的降雪量達到103厘米,而雪梨市中心降雪量更高達150厘米,這個積雪厚度大大超過了1992年所創下的102厘米的記錄。

加拿大西海岸也一樣,BC省和育空地區的很多地方在這個冬季的積雪厚度都超出了歷史記錄,比如阿伯特斯福特1月18日的降雪高達29厘米,遠超原來記錄的7.4厘米。到2月初,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累計降雪量已超過了254厘米,很多建築物已經被破壞。

這種情形也出現在中國。

中國的暴雪從2023年的11月就開始了。

截至2023年11月8日,內蒙古東南部、黑龍江東部和南部、吉林中西部等地出現暴雪到大暴雪,尤其黑龍江東部降雪最猛,湯原、方正、延壽、樺南、佳木斯、雙鴨山、集賢、寶清等站出現特大暴雪,佳木斯24小時的降雪量達到50.3毫米,有52個站點降水量都打破了當地11月的單日降雪量歷史記錄。2023年11月,東北降水嚴重偏多,見下圖,前後共經歷了五輪雨雪,「總有掃不完的雪,要麼在下雪要麼就是在下雪的路上」,這是東北網友的形容。

2023年12月22日,山東半島地區頻繁遭遇冷流暴雪,到22日早晨,威海文登站積雪深度達74厘米,打破21日新創造的建站以來的積雪深度紀錄55厘米,原來的降雪紀錄是2005年12月13日創下的54厘米。

從2024年1月31日起,中國18個省市出現降雪,很多地區遭遇了強降雪,統計顯示,在省會城市中,有9個城市的過程降水量達到了歷史同期最多,有五十多個站點的積雪厚度都打破了歷史同期的記錄。

加拿大、中國這種地理非常遼闊的大國,每年總會有一些地方打破降雪記錄,這算不上怪事,但今年,無數地區的降雪一起打破降雪記錄就是一種歷史地理景觀,這是海洋高溫導致暖濕氣流異常強大、冷空氣同樣強大所帶來的結果。

海洋高溫會導致高緯度的冰川、冰蓋加速融化,同時,海洋高溫導致的強降雪又會將海洋蒸發的水分「搬運」到大陸上。要注意的是,這些降雪並不會在當年的夏季完全融化,比如北美西海岸的落基山脈北段山頂的積雪是常年不化的,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遠東很多地區的積雪也是常年不化的,東北某些地方的積雪也常年不化,這就相當於將大量的海洋水分搬運到了高緯度地區的陸地上尤其是高山之上,這再次導致地殼應力的巨大變化。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海洋高溫還會導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滅絕,也會導致海洋生態的劇烈變化,這裡不考慮這些內容)

總結起來就是說,海洋異常高溫帶來的水體膨脹等因素會導致地球應力的急劇變化,海洋高溫導致冰蓋、冰川的加速融化,然後又出現海洋水分向陸地高原地區搬遷的過程,這進一步導致地球應力的急劇變化,當應力不斷積累之後就需要進行能量釋放,所以2023年的海洋高溫之後,最應該提防的就是強震的出現。

哪些地方更加危險哪?

地球上有三條主要的地震帶:第一條當然就是環太平洋地震帶,這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全球7級以上的強震有80%以上都發生在這一區域,見下圖黃色線條。第二條是歐亞地震帶,又稱為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見下圖綠色線條。第三條是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是海底山脈,也稱洋脊地震帶。見下圖藍色線條。

今年出現創紀錄降雪的地區,基本都集中在北太平洋兩側,即位於北美洲板塊和亞洲大陸板塊上,說明該地區是地球應力變化最為劇烈的地區,所以,東亞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北美西海岸地區最值得警惕;按照地震的空區理論,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其它地區在過去二十多年中都已經出現過8級以上的強震,只有俄羅斯遠東和北美西海岸還處於空區;根據旱震理論,在大旱出現之後的3.5年以內一般都會有地震,旱情越嚴重震級會越高,越接近第三年震級也越高,上述這兩個地區在2022年夏季爆發的高溫乾旱還令人記憶猶新,當時導致了大量的河流乾涸,讓這兩個地區最值得警惕。

海洋高溫會帶來地殼應力的劇烈變化,今明兩年很可能是地震、火山噴發頻發的周期。

預測地震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們這些業餘人士更不可能做出預測。但基於今天一系列特殊的地理氣候信號,人們應該對強震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旦生活中出現了地震的信號時——包括地下水異常變化、動物異常、地聲、地光、地溫異常,等等,自己就應該知道怎麼做。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0/2020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