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馬斯克出手後我們肯定要跟上」

龍年過年剛過,來自一家人形機器人「獨角獸」企業的研發團隊,便火速趕往寧波某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廠區,並在當地駐紮數日以聯合推進研發。

均普智能的人工智慧與人形機器人研究院裡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其自研的人形機器人「賈維斯」已初具雛形,穩定行走之餘,其還內置了能理解上下文的語音大模型,引得不少高校、科研機構前來參觀、學習。

「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對人形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到我博士畢業時,機器人還是個不成熟的『玩具』,所以我先加入了最接近機器人的汽車行業,幹了差不多十年。馬斯克的一系列動作加快了商業航天和人形機器人落地的速度,一切來得猝不及防,更讓人感覺,人形機器人大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主導了「賈維斯」項目研發的郭繼舜,他的職業軌跡與當下人形機器人的產業走勢,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互文」。

近期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漲勢凌厲的人形機器人板塊,在產業端冷暖幾何,何時能夠走進「尋常百姓家」?近日,上證報調研小組深入產業一線,與多位上市公司的科學家、工程師對話,以多視角觀察企業,觸摸產業脈動。

人形機器人「未來已來」

「馬斯克出手後我們肯定要跟上,否則我們與他可能就是兩個時代的人了。」剛從產線上下來,中大力德副總經理馮文海感慨道。

身著工裝、長年撲在工程上的馮文海,與學院派出身、技術中堅擔當的郭繼舜,對人形機器人的前景、馬斯克所掀起的「鲶魚效應」,持有高度一致的觀點。不難發現,對人形機器人的某種信念感,不只在產業終端的本體廠商,也存在於產業鏈上下游之間。

將眼光放長遠,多位產業鏈人士均強烈看好人形機器人的前景。

馮文海認為,人形機器人將經歷類似手機產業(從老年機到智慧型手機)的疊代升級過程。即在初期,人形機器人可能只是簡單的動作實現,但隨著應用的深入,它將不斷升級改進,最終走進千家萬戶和工廠車間。在應用場景上,人形機器人有望率先在汽車、3C、家庭陪護、野外勘探、危險環境作業、噴塗作業、化工冶金等領域率先發揮價值,不斷拓展應用領域。

一種更樂觀的預估是,一切需要人的地方,都可能出現人形機器人的場景。在郭繼舜看來,各大廠商一定要把機器人做成人形的「偏執」,是因為全世界所有的工具都是為人類設計的,只有把機器人設計成人的高度、擁有人的運動能力等,機器人才能駕馭更多工具,從而真正具備通用性。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步伐還在不斷加快,逐漸從實驗室里的驚鴻一瞥,轉化為商業場景里的落地生根:如海外企業Figure AI與寶馬公司合作將人形機器人引入汽車生產,優必選進入蔚來汽車工廠「實訓」……

國內某頭部本體廠商的高管打趣稱:「人形機器人究竟是騾子是馬?今年是要拉出來遛遛的一年。」

老玩家布局各有心法

面對全新的產業和層出不窮的新需求,出身傳統零部件行業中的老玩家,如何跟上節奏?

中大力德以減速器見長,是國內少有可以同時提供行星減速器、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的企業。減速器雖名為減速器,但其作用卻不止「減速」。走進中大力德的工廠,馮文海指著一款行星減速器介紹:「力與速度成反比,人形機器人可以通過減速器降低輸出轉速,以此增加輸出扭矩,輸出更大的力量。好比傳統手排檔的汽車,發動機有幾千轉但爬坡無力,藉助減速器的力量,爬坡就容易多了。」

以當前的主流技術路線來看,人形機器人腰部以下主要使用行星減速器,而手臂部分主要使用諧波減速器。在人形機器人構造中,單個減速器的價值量可能不大,但多個減速器加起來,整體價值量占比則較為可觀。

相較於直接入局零部件,均普智能則制定了「兩步走」規劃。郭繼舜分析稱,當行業尚未具備to C(面向終端消費者)能力的時候,市場需求主要來自B端的科技公司、高校科研團隊,他們對技術疊代擁有最為強烈的渴望。

基於此,均普智能決心先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生態平台,與工業領域的科技公司、高校一起推進相關的核心技術開發。「然後均普可以提供甚至尋找相應的應用場景及市場,再嘗試去解決工程化的問題,試著如何將其變成零部件。」郭繼舜說。

專注機械精密製造的奇精機械,主要業務從洗衣機離合器等家電零部件和電動工具零部件,向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開拓,現如今也積極嘗試在機器人新領域(尤其是工業機器人)謀求更大作為。

而在奇精機械總裁汪偉東看來,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控制系統超80%以美國、德國的供應商為主,國內企業在「本地化生產」方面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也在與院校合作,共同研究機器人技術的基礎科學問題。這些合作涉及通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和特定用途的機器人,如船舶和軍工領域的應用。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合作,將我們在機械製造上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一步拓展業務領域。我們的長期目標是逐步從零件生產升級到部件和總成生產,以提高產品附加值。」汪偉東說。

產業鏈演進路線漸明

「衡量技術的先進程度,只需要一個參數——1米到底是不是1米?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奧德賽》中寫到,外星文明在月球上留下了一塊1:3:9的黑色方碑,無論放大到多少倍,窮盡地球上測量技術的最高精度,方碑的三邊比例永遠是1:3:9,沒有任何誤差。」郭繼舜舉例稱。

零部件加工精度不足,正是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面臨的一大痛點。若干個零部件經過複雜的系統集成之後,最終很容易出現很大的系統性誤差。

不過,郭繼舜認為,以當前中國的技術基礎而言,要避免加工誤差,不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當下游訂單沒有放量的情況下,上游企業沒有動力引入更先進的技術。但要大幅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性能,又需要一些技術出現革命性的變革,這無疑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談及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創新擴散」,郭繼舜認為,科學家們會主導一些激進的技術,這些技術往往會給人們提供足夠充分的想像空間,但等到技術真正大規模落地後,行業的關注點就要回到更細節更務實的部分——比如怎樣讓零部件更耐用、如何讓每一個環節降本等。

馮文海亦表示,隨著終端本體廠商技術路線逐漸確定,上游零部件一定會朝著標準化的方向量產,並隨之降本。「以單個減速器為例,統一標準化之後,它的成本可能從萬元級下降至千元級,下降空間較大。」

當前,零部件企業與本體廠商的合作以個性化設計為主,表現為小批量、多品種。一旦下游訂單放量,上游零部件就將朝著大批量、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從而直接增強產品通配性,降低成本。

模組化也是產業鏈的演進方向之一。

「一個客戶要買三家廠商的東西,組裝在一起壞了,你說找誰,三家都得找多麻煩,而且性能匹配上也不是百分之百協同。」馮文海表示,隨著客戶對產品的集成度要求提高,公司也開始把伺服電機、減速器、驅動器等集合成一個模組,提高其性能協同性。

向前走仍需謹慎樂觀

從業多年,郭繼舜見證過智能駕駛行業較為完整的產業周期:先是萌芽期,技術理想主義生根,資本蜂擁而至;隨後是過熱期,大規模量產落地後,行業拼價格、拼效率,內卷加速;再到冷靜期,技術期望幻滅,行業泡沫破裂;最後是發展期,行業積累成熟、明朗後,跨界巨頭後發先至,進場布局「收割」。

人形機器人行業會不會複製智能駕駛行業的發展規律?未來是否也會出現一個跨界巨頭?

「大企業面對新鮮事物,一定不會All in,而是先少量地嘗試,大規模布局方面會出現一定的延遲,但等到市場趨勢明朗、不確定性大大減弱的時候,一旦它(大企業)回過神來,留給其他玩家的窗口期就不多了。」郭繼舜說。

「國內某大廠確實已經在接洽人形機器人業務,雖然我們跟他們還沒有敲定合作,但實話實說,我們心裡還是有些忌憚的。」國內一家機器人本體廠商高管透露。

更為緊要的是,在巨頭進場之前,行業或許面臨資本與熱度退潮的尷尬。如何在資本不太活躍的情況下,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或將成為新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在興奮之餘,更應抱有務實的態度,讓人形機器人真正走出實驗室、走進產線與家庭。

「就像此時此刻一些智能駕駛公司開始倒閉一樣,人形機器人產業也會經歷周期,人們可能對大模型和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過分樂觀,可能有一天,這個行業忽然間遇冷了。但沒關係,我做好了未來十年都幹這行的準備,也做好了抵禦周期的準備。」面對未來,郭繼舜並非全然樂觀,但初心始終如一。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上海證券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16/203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