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北京家長崩潰:房子2千萬 年薪百萬年 混這麼慘

作為一個北京家長,我想說,北京地鐵早不是兩塊錢了至於其它,倒是挺真的。當然了,北京家長不可能都年薪百萬,住上千萬的房子,北京家長也不都雞娃,也有躺平、放飛的,但北京確實有很多家長,跟描述中大差不差。

其實,問出「為什麼」的時候,潛台詞一定是「你咋過成了這樣?」今天主頁君就好好跟大家嘮嘮,北京家長是怎麼「混」成這樣的

咱們先說一兩千萬的房子。即使沒來過北京,你肯定也聽說過「天價」學區房,20多萬一平。這是第一梯隊的頂級學區。像東西海一些二梯隊的學校附近,基本也要10萬起,如果一家三代住個三居,怎麼也要上千萬。這些北京家長,很多是曾經的「小鎮做題家」、「考一代」,家底並不算豐厚,但如今卻鬼使神差地坐擁千萬老破小。

一種情況是,入手早,比如畢業就設籍海淀、西城,工作生活都穩定了,順勢就置辦了房產。當年單價3萬一平,雙方家庭湊一湊,也能湊出個首付,只要上車早,沒幾年貸款就能還完,之後還可以換個面積大些的「老破大」(看看2010年海淀萬柳和西城金融街房價)

還有一種情況,首套房子置辦在了昌平、通州、大興這些區,但是隨著孩子出生,教育問題提上日程,於是「孟母三遷」,這時候房價雖然已經漲上來了,但可以把郊區房子賣了,再貼貼補補、貸款、借錢,咬咬牙,也就進城了。

但無論是上面哪種情況,基本就一套自住房,如果是學區,那孩子上高中之前,基本不會動,如果不是學區,動也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非學區房到學區房的一步步置換、搬遷。

說白了,大多北京家長也不過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房子出手,是「千萬富翁」,不出手,就是穿梭於老破小區的城市民工,雖然房子值錢,但並不能當錢花,除非賣了回老家。自己到底資產幾何,賣房的時候才能見分曉。(對了,上車早的還好,上車晚的每個月還有一萬到幾萬不等的房貸要還。另外,這兩年房價大跳水,肯定不如前兩年值錢了)

咱就說,住著一兩千萬房子的北京家長,這日子該怎麼過?地鐵出行、菜市場買菜、穿著100+的衛衣,是不是正常又合理?

(再看看2023年海淀萬柳和西城金融街房價)

還有一些北京家長,至少有兩套房,一套自住,一套上學。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東西海的老破小區有多讓人絕望,有孤零零一棟房子遺世獨立、連小區都沒有的;有在胡同里彎彎繞繞,車子都開不進去的;也有樓道里像經歷過火災一樣,黑黢黢的……入手這類房子是為了上學,不是為了生活。生活在別處。可能在朝陽的大平層,可能在郊區的小別墅。但有什麼用呢?周一到周五,一樣要騎著小電驢,春秋冬罩著擋風棉被,穿梭於家跟學校之間。由於老破小沒有停車位,上下班高峰又堵車,坐地鐵上下班依然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認識一個西城的大領導,孩子自然是ZB生,當年孩子上學可以從最牛的小學和最最牛的小學裡二選一,這位大領導也跟大家一樣,每天騎著小電驢胡同里穿梭接孩子,在這一點上,北京家長都一樣。

說完房子,再說說「年薪百萬」。東西城家長,體制內的不少,海淀搞科研和高校教職工居多,這些家長年薪不會很高。

年薪相對高的,一半兒是搞IT的,一半兒是搞金融的。

這幾年,經濟形勢不好,大廠裁員經常整個部門「一鍋端」,金融行業也一樣,每天走鋼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低欲望高收入的後廠村,大廠聚居地)今天年薪百萬,明天可能就坐在星巴克找獵頭投簡歷了

,而且都是35+、40+的北京家長,在求職市場上沒有半點優勢。也有自己創業的,更為艱難。我一個朋友從大廠A出來自己創業,結果家底都要燒沒了,又跑去大廠B,打工領年薪,養活自己的小公司,最後依然是關門大吉。

所以年薪這事兒,挺虛的,今日不知明日之事,說不定哪天,工作沒了,或是公司沒了。。。

而且年薪高,隨之而來的消費也高。

比如,你肯定覺得,年薪百萬,即便沒有北京戶口,也可以支撐孩子上個不錯的私立,一年學費20萬,才占總收入的1/5,完全負擔得起吧。但要知道,很多私校,在學費之外,還有各種隱性消費,有的學校學費里包含興趣班,但你若想往深了學,還要額外附私教費,有的學校吃有機菜、進口水果、下午茶點琳琅滿目……餐費都是筆不小的數目。更不要說放假各種遊學,國內國外見世面……年薪百萬,隊友全職,孩子讀私校……中產的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一戳就破。

在北京,你是沒有穿衣焦慮的。去海淀各個興趣班、補習班外面過道轉轉,T恤、衛衣、牛仔褲、平底鞋,加上機構送的印著logo的帆布袋或雙肩包……這些都是標配。冬天開個家長會,一水兒的黑羽絨服。好朋友朵媽,資深海淀家長,前段時間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還跟楊瀾合影了,單看衣服,職場幹練風,再看褲子和鞋子,妥妥的「海淀老錢風」。

北京家長,在穿著上根本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只追求舒適和便捷。關鍵只要穿得乾乾淨淨,還真沒人關注你穿的是啥。咱們腦補一下——早上,孩子提著飯盒、水壺,攥著紅領巾、小黃帽,挎著美術袋,被你扯出了門,你背著孩子碩大的書包,倆人跨上小電驢,一腳蹬到校門口,看著孩子進了校門,你再騎著電驢直奔地鐵站,在黑壓壓一片的電驢中給自己的座駕尋一處安放之地。

然後你一路小跑趕地鐵,一趟沒擠上,再來一趟,中間換乘N次,出地鐵一路小跑,在樓下爭分奪秒買個雞蛋灌餅。進到辦公樓再排隊上電梯,一趟沒擠上去,再來一趟,有半個人的位置,也要屏住呼吸擠上去,根本不去理會電梯滿員時滴滴滴的尷尬,只要能關上門,就是人生贏家。試想一下,如果你踩著高跟鞋,這一早上,你有100次扭腳的可能。所以,對於北京家長來說,一兩百塊錢的衛衣、T恤、平底鞋,才配這兵荒馬亂的一天。

住著上千萬的房子,穿著100塊錢的衣服,給孩子報十幾萬的課,怎麼看,北京家長都有點「暴發戶」的意思一年報十幾萬的課,有,但分階段。學齡前,各種興趣班,每個1-2萬,基本是試水,孩子不感興趣或沒什麼天分,到小學階段就放手了。

如果有小升初需求,小學要拿下各種比賽、各種證,奧數、編程/機器人/科創、英語等等,一年十幾萬,一點不誇張。

上了初高中,不管是培優還是補差,各種小班、私教,價格都不低。

不過現在教育資源多,平台多,豐儉由人,很多家長自己就是名校畢業,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親自下場。

只不過有雞娃的精力,就沒有賺錢的時間,所以北京家長基本是部分外包。在教育上,北京家長確實捨得投入,不只是金錢上的投入。我周圍大部分有娃家庭,家裡是沒有電視的,但書卻是一箱一箱往家搬。

工作再忙,也會在周末留出一天,跟孩子一起爬山或逛博物館。

哪怕學習外包給機構、老師,也會盯著孩子學習的進程和效果。

熱衷與人交流教育經驗,同時自己也會獲得更多的教育風向和信息。

整合周圍一切教育資源,比如同學家長是植物學博士,老同學在高校實驗室,鄰居在航天X所工作,工作夥伴曾經在媒體工作過……這些都能成為豐富孩子知識體系的鑰匙。

在北京紮根的「考一代」們,從小受的教育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現在,「考一代」們卻活成了別人不想效仿的樣子。

在北京的朋友經常跟我提起,說老家的人,不理解他們內心的擰巴。拼盡全力來到北京,能享受北京的醫療資源,但最好的醫療資源還是「與我無關」;孩子接受著北京的教育,但北京最好的教育資源依然「沾不了邊」;老人過來幫忙帶娃,代價是放棄老家舒適的大house,一家三代擠在北京幾十平的老房子裡……如果你要說,累,就回去吧。把北京房子賣了,回老家舒舒服服過完這一生。這時候,又退縮了。天知道,這些北京家長當年是怎麼過五關斬六將才考進985的。

如果打道回府,一切歸為零,孩子還要重走一遍「你來時的路」,但要比你走得更加艱難。

話說,70後、80後當年還是享受到「時代紅利」的,當年房價還不高,北京設籍還不難,找工作還容易,晉升通道還暢通。但下一代,就沒那麼輕鬆了。

像山河四省、江蘇十三太保,沒有最卷,只有更卷。反過來再說北京,「考二代」想考個大學很容易,但想考名校,就不僅是智力+努力的結果,還需要資源、財力,甚至幾代人的托舉。你覺得孩子踩在985父母的肩膀上,就贏在起跑線上了?要知道你孩子的競爭者們,是踩在清北哈耶父母的肩上。這還沒算上「考三代」,人家的爺爺奶奶就是大學教授。白天打工,晚上雞娃。北京家長,不配高調!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米粒媽頻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04/203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