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不畏開戰 習近平為何如此執迷不悟

中國為什麼避開刺激消費的路不走,堅持「新質生產力」?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高級講師 Donald Low感到不以為然!他4月17日在《日經亞洲》發表文章直指,北京在經濟規劃上永遠執著於生產,根本就對消費的價值視而不見。與此同時,中國「產能過剩」,也意味著與美歐全面貿易戰的風險越來越高!

中國當下最紅的經濟流行語,非習近平提出的新方針:「新質生產力」及「高質量增長」莫屬。這個「新質生產力」究竟是什麼意思?據中共黨媒英文報紙《中國日報》介紹,「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另一方面,據英媒《經濟學人》4月初對此分析說,中國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經濟策略避開了透過大規模消費來刺激經濟的傳統途徑,而希望藉由國家力量加速先進位造業的發展,從而創造高生產力的就業機會,實現中國的自給自足,同時確保其免受美國的侵略。因此,中國將跨越鋼鐵製造和摩天大樓建造的階段,進入大規模生產電動車、電池、生物製造和無人機的時代。

由此看出,中共領導人在經濟決策上,就是不相信經濟學家一直強調中國需要轉向以消費為主的成長模式,反執著於發展「新質生產力」將促進中國未來工業和核心產業的發展,進而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北京堅持「新質生產力」?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高級講師 Donald Low感到不以為然,他於4月17日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論壇版以英文評析稱,北京的「社會工程師」永遠執著於生產,這些規劃者根本看不到消費的價值!

文章寫道,隨著中國現有增長模式的失效,北京如今的主要經濟流行語是「新生產力」和「高質量增長」。

特別是對投資的過分強調已經變得越來越沒有成效,特別是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這是中國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不包括金融部門借貸)上升到近300%的關鍵原因。

中國經濟現在似乎陷入了長期的去槓桿化,這正在產生通貨緊縮效應。在2021年之前,房地產及相關行業貢獻了四分之一的年度經濟產出,因此中國長達數十年的房地產繁榮的結束至少意味著浪費的、債務驅動的建築項目的流動正在消退。

中國投資率的下降應該不是一件壞事。這對北京來說是一個機會,通過降低該國超高的儲蓄率和增加消費來重新平衡經濟。

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強調中國需要轉向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中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大多數國家為50%至60%。

由於中國勞動力萎縮和現有產能過剩導致投資下降,政府政策應該使消費發揮更大的作用,或者至少不會阻礙消費。

但北京似乎決心阻止這種再平衡,並特別反對向家庭提供現金轉移支付以刺激消費的想法。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的一份雜誌上警告說,不要「落入通過'福利主義'培養懶惰的陷阱」,這聽起來與西方右翼政客沒有什麼不同。

同時,也沒有多少意願通過提高養老金、健康保險或教育的措施,將資源從生產者重新分配給消費者,使家庭能夠減少預防性儲蓄。長期討論的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村居民永久定居在城市,將大大促進消費,但似乎停滯不前。

中國政策制定者為促進工業生產而召喚的能量使他們對消費的偏見看起來更加明顯。

但是,對生產的迷戀到底是什麼?

文章接著寫道,他們可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們認為利用新的生產力是國家的作用。

但馬克思主義者也知道,新技術加劇了不平等,需要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而只有國家才能進行。將更多的投資引導到新的生產力上,而不採取類似的基礎廣泛的努力,將資源從資本所有者重新分配給工人和消費者,這很難說是馬克思主義的。

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近年來,中國的政策制定變得不那麼務實和市場化了。北京的規劃者不再將市場經濟視為一個相互聯繫、複雜和適應性的系統,而是越來越多地將其視為一個可以精確設計和指導以實現烏托邦目標的機械系統。

社會工程師發現很難想像消費可以產生價值,因為他們相信生產是創造價值的東西。

偏向生產也符合中國長期以來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但它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如果國內外消費者沒有足夠的需求,供應增加只會導致產能過剩和價格下跌。這已經發生在中國優先考慮的一些新興行業,例如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

文章指出,中國的社會工程師規劃師也受到他們負責創造的經濟的自上而下的願景的驅動。這使得他們對市場作為一種分配資源、選擇有效方法和區分贏家和輸家的機制持懷疑態度。

中國一貫實行工業定位。當中國不發達並試圖趕上日本和韓國等更發達的經濟體時,這是有道理的。

但今天,中國經濟要複雜得多,也更接近技術前沿。雖然中國仍然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但其製造業的生產率更接近韓國和台灣等發達經濟體。反過來,更發達的經濟意味著官僚們挑選贏家的能力要小得多。

如果社會工程學方法強調試錯和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那麼產業政策中出錯的風險可能不會那麼糟糕。但社會工程學也傾向於迴避證據並抵制實驗。這損害了社會工程師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和策劃中途糾正的能力。

換句話說,依作者之見,中國一些官僚傾向採取由上而下的方式管理經濟,並對市場機制持懷疑態度,認為單憑市場經濟無法有效地分配資源,也難以辨別出有效的方案,以及無法區分成功和失敗的企業。

作者繼續論證說,意識形態化的烏托邦政策如何導致過度擴張的最明顯例子也許是中國頑固地堅持其清零政策。儘管到2021年年中很明顯,新冠病毒無法被消滅,外部世界也開始適應與病毒共存,但北京仍堅持採取越來越嚴厲的鎮壓措施。

其結果不僅是數十億美元的浪費性支出,而且對經濟造成了更嚴重的創傷,自2022年底最終結束清零以來,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清零反映了一種烏托邦式的願景,而忽略了所涉及的成本。官方媒體將中國所謂的安全烏托邦與西方正在展開的反烏托邦進行了對比,即醫院不堪重負,數百萬人死亡。

這被認為是中國優越治理的無可辯駁的證據。但是,當一項政策被提升到教條的水平,並以高度道德化的術語來制定時,社會工程師就很難適應新的信息。

文章末段表示,當清零政策最終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北京的社會工程師們被迫匆忙而突然地放棄了這項政策,導致了媒體在過去兩年中一直在譴責西方的反烏托邦。

清零政策的失敗應該成為當今中國產業政策制定者的一個有益教訓,讓他們認識到,當政策由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思維驅動時,過度擴張和適應不良的危險。(Beijing's social engineers will always be obsessed with production- Nikkei Asia)

作者這篇文章令人反思!去年2月,武漢等地爆發「白髮運動」,退休的年長者上街,抗議醫療保障福利受到削減。中國國家醫療保險也因保費上漲而流失超過千萬名保戶。另據一位經濟專家、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由於缺乏由高覆蓋率醫保引領的社會安全網,中國人被迫將收入的相當部分儲蓄下來,以應對嚴重疾病等不時之需。這就不利政府提振消費的政策,而消費被視為中國從後疫情經濟下行中恢復的關鍵。」

總而言之,北京當局對於建立更完善的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擴展更普及的公共服務,以建立社會安全網,將資源重新分配給消費者,減少家庭的預防性儲蓄,並不感興趣。更遑民心渴望的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村居民在城市永久定居,以刺激消費了!

中國「產能過剩」可能與美歐開打全面貿易戰

也難怪,美國財長耶倫4月4日抵達中國南方經濟重鎮廣州,對中國進行她任內的第二次訪問時,帶給中國一個強硬的信息:中國產能過剩,尤其在清潔能源產品上,而世界無法承受。

值得一提當耶倫在廣州之際,路透社當時援引一位美國前財政部及貿易代表辦公室官員的分析說,問題的本質是其他國家是否想進口中國價格扭曲的產品,而與中國貿易重新緊張的局面已經形成。

事實上,耶倫在前往中國途中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停留時,已對記者們說,「我們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我們對中國大規模投資一些產業造成產能過剩感到關切。」

如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又宣布,在對五個全國性工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提交的請願書進行審查後,該部門「正在發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針對海運、物流和造船行業的支配性行為、政策和做法展開調查」。

不僅僅是美國!據路透社今天17日引述歐盟商會主席警告稱,中國和歐盟的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引發全面貿易戰。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延斯·埃斯凱倫德表示,雖然對兩方貿易的一些擔憂是合理的,但如果歐洲和中共領導人不加強對話,就存在非生產性脫鉤的風險。他在廣州商會華南分會的一次會議上表示:「火車事故尚未發生,但如果我們繼續沿著今天的行進方向,我們可以預見,火車事故將會發生。」

據中國歐盟商會會長表示,「我們需要我們的領導人坐下來探討如何避免這成為一場全面的貿易戰。我認為這已經變得有點緊迫了。」

周二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結束了對中國為期三天的訪問,並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會談,朔爾茨在會談中轉達了歐洲對北京經貿政策的擔憂,並推動改善市場准入。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法廣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8/204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