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吳昆玉:俄軍重啟對烏克蘭攻勢的警訊與教訓

作者:
俄烏的戰例,是一個很好的警訊,沒有人想要戰爭,但一旦開戰,就不能手軟,就要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大規模的殲滅,同時最大保有自己的人命與實力。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卻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嚴肅問題。

據外媒報導,俄軍近日在哈爾科夫地區兵分三路重啟攻勢,五萬大軍一路直攻哈爾科夫,一路走蘇梅,一路更北。此舉令烏軍手忙腳亂,緊急調兵支援北線,並準備應對可能再度降臨的基輔保衛戰。這是俄烏開戰兩年多來,俄軍從滿臉豆花黯然撤退,再到滿血復活的過程,其間的轉折與戰略戰術教訓,很值得我們警惕。

小國必須打殲滅戰而非消耗戰

首先,是整體戰略概念問題。小國面對大國侵略,唯一成功之道,是打殲滅戰而非消耗戰,只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不能逐次用兵日消月磨,因為小國消磨不起,即使國際支援也是一樣。最典型的例子是波希戰爭,希臘人是用馬拉松會戰打贏第一次波希戰爭,第二次是先打贏薩拉米斯海戰,全殲波斯艦隊,一年後再打贏普拉提亞戰役,全殲波斯陸軍,才逼波斯退軍。中世紀基督世界與鄂圖曼土耳其的長期鬥爭,是在李班多海戰幾乎全殲土耳其海軍後,才換來幾十年大體上相安無事。即使近代的蘇芬戰爭,也是在殲滅蘇軍12萬人後,蘇軍再度攻勢擊破芬蘭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投降,才換到較為寬容的和約。二戰德蘇戰場,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全殲德軍第六軍團,才遏止了德軍前進勢頭。而德軍也是在曼休坦指揮下,在哈爾科夫戰役中,以10萬之眾殲滅了蘇軍50萬人,才暫時止住了德軍南線的崩潰。

所以,在兩年前基輔戰役時,烏軍兵力不足,又要全線應對近1000公里的戰線,雖頂住俄軍北線攻勢,但並未殲滅俄軍主力,使其得以撤出,並轉用於烏東與烏南,便讓人覺得這場仗會打不完。而這種消耗戰,對體量較小的烏克蘭並不有利。西方的支援,又因長期和平而存量不足,斷斷續續,於是造就了不得不「逐次用兵」的困境。美軍一個月的155炮彈產量只有1.5萬發,但俄烏戰場上的月消耗量是7-9萬發,所以美軍要求軍工廠商加開生產線,提高月產量到7.5萬發。德國萊茵金屬的30快炮、35快炮獵豹防空系統,證明是應對伊朗低成本無人機,性價比最高的武器,但連德國的炮彈庫存都快用光,因此萊茵金屬決定加開生產線生產炮彈。美軍的刺針飛彈、標槍飛彈很好用,但庫存不足,年代久遠,零件商源消失,於是得重新設計,又拖延到供應時程。這些措施皆屬亡羊補牢,有點緩不濟急。烏克蘭集合上千家廠商,全力生產無人機,以應對每月1萬架的消耗,但現在的生產狀況,仍趕不上消耗量,還得面對俄軍襲擊民生基礎設施造成的困擾。過去一年,烏軍多是在捉襟見肘下,挖東牆補西牆,打得極為艱苦。

西方擔心普丁丟核彈

西方也許有其政治考量,害怕過度造成俄軍死傷,會逼迫普丁丟核彈,所以處處縛手縛腳。問題是,核子戰略的核心是「相互保證毀滅(MAD)」,你丟我就一定丟,這條紅線畫清楚,剩下的問題就好解決了。普丁天天嚷著要丟核彈,但他從來不敢丟,因為他侵略烏克蘭,要的是增加他的光環與利益,而不是俄羅斯的全體毀滅。

不論是因為庫存不足,還是懼怕核戰,「逐次用兵」使得俄羅斯得以逐次找到應對西方武器的方法,而西方新武器的研發與生產卻趕不上俄軍應對手段的更新。步兵肩射反戰車飛彈在基輔戰役中大放異彩,給予俄軍高度奇襲,損失慘重,但現在戰場改良出炮塔頂蓬甚至龜甲戰車。西方155炮與海馬斯火箭曾紅極一時,但俄軍也找到應對方法。設想一下,如果基輔戰役中,155炮與海馬斯早已備齊足夠數量,前方以步兵反戰車飛彈頂住裝甲洪流,炮兵與長程火箭徹底毀滅俄軍後方拖帶60公里的補給車隊,全殲俄軍,使其無法撤出轉用於其他方面,東線與南線,會不會比較好打一點?

其次,新武器與新技術固然酷炫,但戰場上的人們總會找出應對之法。照俄烏戰場經驗,俄軍大約不到半年,就找到了用頂蓬來應對飛彈,不惜人命來應對戰壕,以地雷、戰壕、及碉堡防線來應對西方主力戰車,以反炮兵雷達應對長程火箭和155炮,以更精密的野戰防空系統與電子戰干擾系統來應對無人機,又以廉價的伊朗制無人機來消耗烏軍昂貴的西方防空飛彈,等到烏軍防空飛彈消耗殆盡,俄羅斯空軍又可以飛出來肆虐。高大尚的武器數量鐵定較為稀缺,土法煉鋼的應對手段也常能發揮降維打擊的效果,問題關鍵就是「數量」與「時間」。只有在某一決定點上集中足夠火力數量,尋求會戰,在最短時間內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使其來不及反應,才是「斷其一指」的辦法。換句話說,五萬俄軍來犯,我就在哈爾科夫戰場上,再打一次曼休坦式的殲滅戰,才有辦法讓普丁感覺到痛,甚至再也握不起拳頭。

再次,是俄羅斯之所以能這麼快滿血復活,與中國、北韓、伊朗的支援有很大關係。西方的經濟制裁與技術封鎖,只能算是給他們製造了點麻煩,並沒有阻止邪惡軸心內部的互相流通。這事一點也不奇怪,回想冷戰時代,東西陣營相互封鎖,但北約與華約還不是都活得好好的?你把我踢出SWIFT結算系統,我就自建一個人民幣結算系統,照樣可以運轉。新冷戰早已開始,現在只是設法避免快速升高為全面熱戰,不存在相互妥協的空間,過去三十年全球化時代也早已一去不返。認清這件事,別再存有任何幻想,恐怕比較務實。

所以,西方世界要採取的不是文明商業的技術封鎖與關稅壁壘,而是更陰險的情報手段。例如:在所有可能流向邪惡軸心國家的晶片中,植入地址回報程序,一如中國在大疆無人機上做的一樣,放進後門操控程序。據說,某次習大大訪深圳香港所有的無人機全都飛不起來。放進這種後門程序,將使所有使用這些晶片的武器,都自動暴露其位置,從而使自己成為打擊目標,甚至成為我方得以反向操控的武器。

自主且強大的軍備才是關鍵

回到台灣,我方在思考本島防衛作戰時,也不該再犯這種拒止戰略、逐次用兵、庫存不足、打消耗戰的錯誤。台灣四面環海,海上無險可守,無地可藏,因此歷來海戰都是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目標。威尼斯原本很富有,也不想與土耳其翻臉,但不同蘇丹上台,便會生出不同的侵略欲望,最後不得不與土耳其打起消耗戰。克里特島是威尼斯最重要的海外據點,但某天蘇丹卻想吃下來,退無可退的威尼斯只能硬剛,結果一打就是25年。據說打到後來,威尼斯為應對克里特島戰爭,每年要支出約460萬達卡特,但其全年收入僅有300萬達卡特,這場戰爭打得威尼斯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換句話說,打長期消耗戰,是一個小國最壞的戰略,因為沒有本錢耗,再富有也耗不過大國。小國唯一合理的戰略構思,是儲備足夠的武器與戰力,還有敵人學不會又搞不定的獨門技術。拜占庭帝國能硬扛阿剌伯人與鄂圖曼土耳其數百年侵犯,靠的就是希臘火,而當鄂圖曼帝國找到了制炮師傅,君士坦丁堡也就守不住了。在軍備發展上,我們可以學習美歐技術,但不能完全依賴美歐供應,這種協防永遠是有限的,而在一場可能無限延續的防衛作戰中,我們必須保有一大批便宜又好用的獨門絕活,在會戰形式中儘速、儘可能大量的殲滅敵軍有生力量,而且打完一場還得想出新招來準備打下一場。那是台灣若想保有自由民主,不得不面對的宿命。

有了自主且強大的軍備,可以用可以不用,但若無此準備,那就一定會被逼到死角,想用的時候沒有東西用。威尼斯人多愛商業?多愛和平?但當他們失去了海權絕對優勢,便不得不被拖入一場消耗戰,耗到無力再建一支陸軍,最後被拿破崙從陸上給吞了滅了。俄烏的戰例,是一個很好的警訊,沒有人想要戰爭,但一旦開戰,就不能手軟,就要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大規模的殲滅,同時最大保有自己的人命與實力。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卻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嚴肅問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6/205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