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小學生的競賽課題 讓博士都汗流浹背

儘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但很多跡象表明,中小學生「卷」競賽勢頭不減。

從博導下場小學生競賽,到碩士落敗初中生科創賽,還有RFID技術、蒙特卡洛算法、膠質瘤幹細胞等,不少中小學生科創競賽的獲獎項目已經過於「超綱」,一度被懷疑是一群成年人在參賽,即「代理人戰爭」。

有科創競賽評委指出,近兩年參賽學生人數明顯增多。以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例,作為該市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青少年科技類賽事,其報名人數再創新高,達1.5萬,比去年增長11.2%。

然而,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明文規定,競賽及競賽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此後各種措施、文件紛紛出台。

當升學與競賽「脫鉤」,這些參賽中小學生們到底為何而「卷」?

娃累家長累

「大家都累得要死」,陪孩子結束了一場「空模」(航空航天模型)的現場賽後,浙江家長西西感嘆。

西西家的孩子小野今年五年級,從去年開始參加各級空模競賽,一年內陸續取得區級、市級獎項,併入圍省級賽;同時,小野還要參加「3D建模」相關競賽,並考慮參加創客大賽。

備賽幾乎占據孩子全部的課餘時間,家長也得輪流陪賽。有時大清早就送孩子去參加室外集訓,一陪就是一天。

時間成本高,金錢投入也不少。

北京家長卡卡介紹,孩子Mike今年高一,從三年級參賽,在小學階段,競賽相關費用就有十幾萬元。比如2017年,為參加「全國RLC機器人工程挑戰賽」,光是比賽、集訓就花了1.3萬餘元,還有平時2萬/年的培訓費。

對部分執著於拿獎的家長來說,投入更是「上不封頂」。

北京小學生家長肖春今年給孩子報了一境外機構舉辦的數學競賽和某「白名單」科創競賽,線上考試靠作弊,科創製作找「老師」包辦,按115-150元/課時收費,堪稱「花錢買證」。

西西也吐槽,在某次某樂器類競賽中,給證書蓋章的是個不知名協會,而且在「金獎」之上還生造了個「特金獎」。

教育部早已多次強調,義務教育階段(幼升小、小升初)要嚴格落實「免試就近入學」,但現實中,不同地區在「小升初」中仍有「暗考」「秘考」,讓有些家長不得不用各種競賽獎項「刷簡歷」。

作為「過來人」,北京的卡卡指出,奧數、信奧、樂器等競賽獎項,在「小升初」時都「有幫助」,即便是非白名單比賽,哪怕「含金量不會很高」,也會寫進升學簡歷上。

所謂「非白名單」比賽,也就是教育部門「白名單」之外的違規競賽,即「黑競賽」,比如「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希望數學」「JEAChina」,就是被教育部通報過的違規競賽。

但為豐富簡歷,有的家長「黑白通吃」,即「白名單」「黑競賽」兩手抓。有時,明知「黑競賽」水分大,但因為周圍學生「都在考」,也被迫「卷」證書。

中高考的新「捷徑」?

當然,有些小學生家長講究「長遠規劃」,提前為中高考做準備。

比如,教育部明令禁止中高考競賽加分,但部分重點高中有「科技特長生」名額,部分高校「強基計劃」和「綜合評價」中,都有對競賽的相應政策傾斜。

科創類賽事成為部分高中特殊招生的「入場券」

然而,大部分孩子並不適合走競賽路線。成都教育諮詢從業者楊梅介紹,由於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加上培訓機構利用升學信息差,會向家長誇大讓孩子參與競賽的「好處」。「經過我們多年觀察,真正能在競賽中取得成績的,不超過5%。」

即便孩子擅長競賽,在家長們看來,在升學時也只是「錦上添花」。

西西吐槽,當地中考政策「一年一變」,「都不知道會往哪個方向走」,而且針對一些「小眾」競賽項目,一個學校也就開放一兩個名額,「把希望寄托在這麼窄的通道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不如好好準備中考」。

成都某公立K12學校的校長在此前採訪中指出,有些高中有科創特長班,會相應考核學生,「但絕不會以某一科創競賽的獎項作為必要條件」。在北京某高中的招生簡章中,科技特長生的中考成績占總體的60%。

進入到高中階段,只有少數頂尖「競賽生」才能被保送。卡卡表示,孩子Mike高一取得「信奧」省級一等獎後,不敢冒險沖「國一」,決定停賽一年備戰高考。「沒有相對高的成績,走『強基』也不會被錄取」。

不過,對真正有特殊天賦的孩子來說,競賽未嘗不是個「好出路」。

廣東某市的初三學生家長易米介紹,當地一所重點高中,會提前簽約有競賽天賦的學生,其中有學生總分偏低,在初中學校年級排名200多,但因數學優秀,被該校提前錄取,「只能靠競賽走到底了,否則高中都讀不了。」

讓興趣回歸興趣

當然,競賽對升學並非沒有好處。

除了獎項「加成」,西西發現,備賽過程中學到的數學、物理知識,會「反哺」課內學習;而且為了興趣參賽,孩子更有學習動力。

可競賽的初衷不能只「為了升學」。受訪者普遍指出,在競賽中屢屢獲獎的學生,往往是本身就有足夠的興趣和天賦。「單純將比賽作為升學捷徑,是不可取的」,「靠輔導換來的獎,孩子以後走得很難」。

不過,有些家長的苦心也能夠理解,害怕「天才」被耽誤,擔心「普娃」落後,四處參加競賽,也是為了「多個賽道多條路」。可是,教育不是單純的「做加法」,更不能拔苗助長,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往錯誤的方向瞎「卷」,不僅對孩子成長無益,而且也會讓「卷」的邊際效益遞減,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

近年來,教育部斬斷「培訓-競賽-升學」利益鏈的決心越來越強,在均衡各中小學教育資源、打擊「掐尖」招生等方面的施策力度越來越大。今年就有不少家長發現,北京多所中學取消開放日。沒了簡歷、面試,各種競賽證書在升學中也將逐漸失去用武之地。

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指出的,要治理競賽,扭轉「功利教育觀」,得建立新的教育評價體系,減少興趣、特長的功利色彩,讓興趣真正回歸興趣。

畢竟,如果把一切評價指標都變成考試,套路化、內卷化,硬生生地把孩子「卷」成「標準配置」,那麼,異化的不僅是競賽,還有孩子本身。

AI時代到來,比起報什麼班、參什麼賽,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持續的競爭力、適應力,這或許才是教育者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6/205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