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美貿易戰火藥味散發 五大危機勢衝擊全球經濟 川普若回朝美政策劇變

中美貿易戰的火藥味再次散發全球,尤其是上周美國揮起關稅大棒,打壓中共,明顯將雙方推向進退不得的僵局。經濟學人智庫(EIU)列舉未來兩年全球經貿的5大風險之首,正牽涉前美國總統川普一旦重掌白宮,屆時擾亂全球貿易和安全聯盟的機會率將大大提高至四成,對全球經濟產值的影響恐逾2%。

中美貿易戰的火藥味再次散發全球,尤其是上周美國揮起關稅大棒,打壓中共,明顯將雙方推向進退不得的僵局。經濟學人智庫(EIU)列舉未來兩年全球經貿的5大風險之首,正牽涉前美國總統川普一旦重掌白宮,屆時擾亂全球貿易和安全聯盟的機會率將大大提高至四成,對全球經濟產值的影響恐逾2%。

經濟學人智庫在報告指,倘若川普在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這將導致美國的外交、貿易、能源、移民、氣候變化及對外援助政策劇變,例如他可能兌現對美國進口的所有商品全面徵收10%關稅,雖然可能有一些獲得減免,但僅發出威脅,都足以加劇緊張局勢和提高貿易成本。

事實上,在中國宣布對原產美國的丙酸加征保證金之前,貿易爭端已再現波瀾,因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4月17日針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業存在的不公平經濟行為發起301調查。GlobalData TS Lombar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ory Green認為,中美貿易關係似乎正在出現周期性的下滑,部分原因是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的角力,預計對華貿易問題將成為競選中的一個熱點。

或阻礙延長《美墨加協定》

假設川普再度成為白宮主人,EIU以至其他外媒開始擔心,他可能阻礙《美墨加協定》(USMCA)的延長談判。據USMCA的日落條款,美墨加三國將於2026年7月決定是否將USMCA再延長16年,但目前墨西哥正擔憂美國可能徹底修改這項貿易協定。原因在於墨西哥無意間已捲入中美之間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攻防戰,為降低中美持續貿易戰被波及的風險,許多中國公司近年來搬遷到墨西哥,使生產更接近美國市場,而敏華控股(01999)的梳化產品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1月布局墨西哥工廠的敏華在2022年報指,為減輕美國提高徵收關稅而對收入及毛利造成的不利影響,2018年6月已在越南收購工廠,主要出口美國的產品來自越南工廠。鑑於2021年航運緊張,海運費大升,對其出口成本造成較大負擔,故打算透過墨西哥工廠,形成海外供給雙工廠,以降低出口風險,並縮短配送距離降低風險。

敏華控股上周發布截至3月底止年度業績,顯示以客戶所在地區劃分之收入來源,來自美國的收入維持約39億元,但該企明確表示,出口至美國商品的關稅已由9,104.2萬元,按年下降約21%至約7,193.5萬元,占收入比重進一步放緩至約0.4%,主因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訂單逐漸減少,目前出口到美國市場基地主要是越南工廠,惟未提及墨西哥工廠的效益。

不過,墨西哥前經濟部官員Juan Carlos Baker Pineda認為,進入墨西哥的資本如果來自中國,這或許會讓部分國家感到不安。當地學者更指,身處夾縫的墨西哥,面對老富豪美國與新富豪中國之間的問題,無論是歷屆還是現屆政府,都未能針對這種三角關係制訂戰略。可是該前官員較樂觀,「在我看來,問題不在於這趨勢會否持續,而在於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這趨勢。」他更相信,在哥倫比亞、越南和哥斯大黎加市場,也在進行同樣的討論,或許是相關市場在曠日持久貿戰之中的重要優勢。

地緣局勢緊張推高通脹

但另一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月曾警告,地緣政治紛爭,加上全球經濟分裂為各自為政的貿易集團,將威脅全球經濟發展。如果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以色列哈馬斯的衝突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致使物價進一步飆升,加上勞動力市場持續緊張,導致核心通脹居高不下,可能會引發利率預期上升和資產價格下跌。

—————

●渣打憂環球陸續對華加征關稅

美國白宮上周祭出的嚴厲措施,再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外界對此不感意外,即使估計對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流動影響不大,但一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指,當「所有的目光都盯著美國」時,其對華的一舉一動,尤其是針對內地的貿易限制和產業政策,仍有損全球經濟。渣打分析指,新加征關稅導致中美緊張局勢升級的風險很低,只怕其他地區「有樣學樣」。

歐英占華電動車等出口逾35%

渣打發表報告指,美國占內地出口電動車、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份額不到2%,新關稅提高只影響180億美元對美進口的中國貨,相當於內地每年輸美出口總額約4%,及去年總出口總額的0.5%。該行據經合組織(OECD)的國際間投入產出表估計,即使受新關稅影響的貨品輸出美國減少50%,也只會使內地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減少0.06個百分點。

反觀歐盟和英國共同占據了內地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的35至53%,而東協、日本和韓國是內地半導體和電池出口的主要市場。若其他地區跟隨美國對華實施的貿易限制,可能會影響內地經濟長期增長。參考OECD數據對世界經濟依賴性的分析,在相互聯繫的全球經濟中,貿易保護不太可能對任何特定地區產生利益。

美進口商或寧硬食高稅率

瑞士私人銀行瑞聯銀行(UBP)亦指,受影響的美國進口商可能寧願支付更高關稅,也好過轉換供應商,意味對內地經濟實際影響會被靜音。值得留意,內地在全球供應鏈上雖占一大席位,但以出口為主導的程度已不如以前。2023年出口占內地GDP比重為18%,低於2005年高峰的35%。就算美國是主要貿易夥伴,但對美出口規模僅占內地GDP的2.5%。換言之,最新一輪關稅對標的未必是內地出口商,轉個角度可能是針對今年稍後總統大選的美國受眾,特別是歷史上依賴供應鏈、選舉勝敗關鍵的搖擺州。

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投資名宿麥朴思,亦深明美國政府此舉目的,故認為美國不太可能通過對來自墨西哥和東南亞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來遏制中企的繞道行為,否則這將加劇美國的通脹。

—————

●熱浪損GDP2060年恐失192萬億

全球慎防貿易限制和補貼措施,將加劇經濟體競爭與割裂之際,更難捉摸的極端氣候對供應鏈所造成的衝擊,也要小心為上。經濟學人智庫(EIU)提醒這項潛在的經貿風險影響非淺,猶如埋下大規模移民或引發戰爭搶資源的禍根,而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亦指,全球將為此付上巨大代價,預計氣候變遷的經濟損失到2060年最多高達24.7萬億美元(相當於逾192萬億港元)。

影響生產能源糧食供應

上述經濟研究論文顯示,氣候變遷的經濟損失將以不同形式表現,包括財產與健康受損、氣溫升高影響農業、勞動生產力及其他間接損失。實際上,近年熱浪侵襲歐美及亞洲多國,全球氣溫飆升至驚人高位的情況屢見不鮮,破壞世界各地區的連鎖反應正頻繁曝光。研究團隊遂指出,受極端熱浪事件影響地區所產生的經濟損失,將透過供應鏈擴散到其他經濟體,進而影響全球能源供應、產品生產及糧食安全。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早於2021年發表了第六份評估報告(AR6),在氣候變遷情景設定上結合國際氣候變遷研究界多個研究社群成果,提出「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透過加入社會經濟發展元素,豐富過往僅考量溫室氣體變化的代表濃度路徑(RCP)情景。取決於不同SSP的情景,在氣候變遷背景之下,全球每年與熱浪相關的生產總值(GDP)損失將會從2030至2040年的介乎0.3至1.7%,進一步擴大到2050至2060年的0.6至4.6%;在不同估算下,經濟損失規模或介乎3.75萬億至24.7萬億美元。

大陸建築鋼鐵業受打擊

開發中國家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最嚴重,整體而言,非洲中南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總損失被視為重災區。清華大學關大博團隊與中外專家合作開展上述研究,發現中國的建築和鋼鐵等產業亦將大受影響,不但因極端熱浪導致勞動生產效率下降,且由於其從東南亞、非洲進口大量上游初級產品也將受到衝擊,在直接減產和產業鏈間接溢出的複合衝擊影響下,中國工業增加價值預計損失每年最多約6.4%。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0/205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