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觸目驚心 中國大陸的生態危機

漫天黃沙肆虐新疆南部。

 
沙塵暴威脅首都。


乾涸的土地上,一株株禾苗仿佛祭奠的香燭。


三亞市露天垃圾堆。


無數浮萍湧進了長江。


 內蒙古自治區的每年春季治沙造林


 寧夏幾位農民在毛烏素沙地生態區內種植耐旱樹木。


 

甘肅省民勤縣居民用麥草壓沙種樹,以緩解民勤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天津薊縣許家台鄉瀑水村村民王福英花數千元將家裡的井挖深到了30多米,在國家4A級名勝景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基地的天津薊縣盤山腳下,當地許家台、官莊、白澗等鄉鎮近幾年來水庫乾涸,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加之無序開採地下水進行洗砂加工業,浪費了當地極其寶貴的地下水資源,當地村民過著「吃水難」的日子。據了解,目前盤山景區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米多,不少村民不得不每年花費500至2000不等的費用將自家的井加深,目前村民家的水井平均深度已達30多米。 新華社記者劉海峰攝

這是已近乾涸的盤山景區水庫

 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萬流之源的長江孕育中華文化數千年,但長江源頭卻已岌岌可危。大陸著名地質學家楊勇等人親身走訪長江三源,發現長江源頭冰川退縮、雪線升高、沼澤枯竭、草甸退化、湖泊退縮、河流乾涸、荒漠化加劇、沙漠徵兆凸顯。他發出警語,「『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中國時報報導,楊勇等人從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花費了將近一百八十天前往長江三源考察,總行程兩萬公里。這不是他的第一次,二十年前他就曾經實地勘查過長江三源。當時,他們在長江源頭立了一個紀念碑;這次再去,紀念碑已經離現在的源頭有三百公尺遠了。 

  廿年前源頭 距今三百公尺 

  他們是用吉普車「漂流」長江三源,但出發的第一天就很不順利,由於沼澤地水淺,水系複雜,平均十分鐘就會擱淺一次;前進不到十公里,擱淺的次數就有幾十次。可可西里已經形成大面積的沙漠群,以致吉普車幾番困在沙漠中。 

  在源區的當曲段,原本地圖上顯示的沼澤濕地和支流水系,已經全面退化為稀疏草地。而高原鼠兔和旱獺占領草地後,大片草場更遭到大規模啃食的下場。 

  楊勇的報告中多的是措辭嚴厲的警語,「長江源頭已經枯萎到可憐的程度。在夏季,龐大的河床中,只有一小股細細的水流,周圍已經被大片的沙漠包抄過來,很多地方的水永遠斷流,形成一些死湖。死湖慢慢變成鹹水,這個地方就隨之慢慢死去。」 

  「二十年前青藏高原一些地方覆蓋著冰川,但現在大量融化不見了,露出黑色泥石,長江北源頭因全球變暖和氣候乾旱,有消失的可能性。」「江河源區的氣候在持續變乾,氣候在逐漸變暖,『固體水庫』(指冰川)正在消融,『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南水北調 中下游安全不保 

  據他描述,江河源區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乾涸成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徑流補給而萎縮成為內陸鹹水湖泊甚至鹽湖,長江三源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現季節性斷流。 

  楊勇更擔心在這種情況之下還繼續推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這項工程計畫從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諸河流每年經由七座高壩水庫近一千公里的輸水隧洞將一百七十億立方公尺的水調入黃河上游,是世界上迄今投資最大的水利建設工程。 

  他指出,在這樣可憐的長江源頭上,還將有七座水電站落成。其實,很多修好的電站因為沒水已經成了死電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將對已經脆弱的長江源頭生物帶來毀滅性災難,甚至威脅長江中下游的安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本站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