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 關於遼瀋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問題

關於遼瀋戰役中

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問題

    林彪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表現在各個方面,特別是林彪一九五九年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以後更加完備了,影響和危害也更大了。我們今天介紹的只是在遼瀋戰役中間,毛主席的無產階級軍事路線同林彪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鬥爭的一些情況。

   下面分成四個問題向同志們作介紹:

    一、遼瀋戰役的地位和作用;

    二、遼瀋戰役前全國和東北的戰略形勢;

    三、遼瀋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主要問題(這是今天介紹的重點);

    四、林彪在遼瀋戰役中錯誤路線的歷史根源。

一、遼瀋戰役的地位和作用

    介紹這個問題,想幫助首長和同志們進一步了解林彪這條資產階級軍事路線,在當時給戰爭造成了一些什麼危害,進一步了解正是由於毛主席的軍事路線戰勝了林彪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才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偉大勝利,才促進了整個戰局的迅速發展。

    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三個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中的第一個戰役。三大戰役(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構成了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戰略決戰階段,全部殲滅了國民黨的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遼瀋戰役是這三個戰役中的第一個戰役。這個戰役從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的先頭部隊到達北寧線開始(北寧線即北京瀋陽的鐵路線),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結束,前後歷時五十二天,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九月十二日開始,到十月十八日結束,我軍攻克錦州,解放長春,消滅敵人兩個兵團,二十多萬人,俘虜了在錦州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在長春的「東北剿總」另一個副總司令鄭洞國投降。第二階段從十月十九日開始,到十月二十八日結束,我軍在遼寧省西部的黑山、大虎山地區消滅了敵人一個兵團五個軍十二個師約十萬人。第三階段從十月二十九日開始,到十一月二日結束,我軍占領了瀋陽、營口。消滅敵人將近十五萬人。整個戰役共殲滅敵人一個「總部」,即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四個兵團部,即第一、第六、第八、第九兵團兵團部,十一個軍部,三十六個正規師,另九個非正規師,全部約四十七萬人。

    在遼瀋戰役取得偉大勝利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一九四八年的七月到十月間,在其它各個戰場上也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在山東戰場上,打了津浦路中段戰役和濟南戰役;在中原戰場上打了豫東戰役和襄樊戰役;在華北戰場上打了晉中戰役,在西北戰場上打了澄郃戰役,等等。這些戰役,連同遼瀋戰役在內,我們在七月到十月的四個月內,消滅了敵人一百萬人,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關於軍事形勢的這一轉變,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為新華社寫的一篇評論中作了精闢的論述。毛主席在這篇文章中說,由於我軍在四個月中殲滅了敵人一百萬人,「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1】當時,我軍的總兵力已增加到三百萬人以上,而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則已下降到二百九十萬人。毛主席說,這樣一個變化,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2】毛主席還指出:「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3】毛主席原來預計解放戰爭從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大體上要打五年,就是說打到一九五一年,可以從根本上打倒蔣介石。在經過一九四八年七月到十月的四個月作戰消滅了敵人一百萬人以後,毛主席講:「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也就是說,距離毛主席寫這篇文章不到一年的時間,戰爭進程是完全按照毛主席的英明預見發展的。主席這篇文章充分說明了遼瀋戰役在當時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我們充分地、正確地估價遼瀋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幫助我們認清林彪這條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當時對戰役的干擾和破壞,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林彪反黨集團為什麼拚命鼓吹林彪在這個戰役中的作用。在遼瀋戰役中,如果不戰勝林彪這條軍事路線,不排除林彪的干擾、破壞,戰爭的進程將會延長,而不是縮短。所以,同志們學習這兩份材料和批判林彪在遼瀋戰役中對毛主席軍事路線的干擾和破壞的時候,我們建議把毛主席的《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這篇文章,也作為學習的一個重要文件。

二、遼瀋戰役前全國和東北的戰略形勢

    首先說全國形勢。解放戰爭正式開始,是在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這個時候國民黨開始圍攻我們中原解放區。我們是以這個作為解放戰爭正式開始的時間的。從一九四六年的六月底,到一九四八年的六月底,經過兩年作戰,我們在毛主席英明領導和親自指揮下,消滅敵人二百六十四萬人,其中俘虜敵人一百六十三萬人。這樣就打出了一個很好的形勢。這個很好的形勢,主要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這三個方面來看。

    從經濟形勢來看。解放區的面積、人口、城市比戰爭之初增加了。到戰爭的第三年,即一九四八年七月份,解放區的面積已經到了二百三十五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4.5%;解放區的人口有一億六千八百萬,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35.5%;縣以上城市在解放區有五百八十六個,占全國縣以上城市總數29%(全國是兩千多個縣以上城市)。相對來說,國民黨統治區就縮小了,國民黨統治區的人口和占領的城市也就少了。從這個情況看,當時形勢很好。當然,這時我們解放區的人口、面積、城市雖然已經增加了很多,但是,在總的力量的對比上,敵人還是占有優勢,但這種優劣之勢,比起戰爭之初來,已經不是很懸殊了。

    從政治上來看,解放區經過土地改革以後。特別是克服了劉少奇拋出的土改,整黨中的形「左」實右的路線(劉少奇這條土改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侵犯中農,侵犯工商業,「搬石頭」,搞紮根串連,「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等等)。進行了土改複查以後,群眾的情緒很高,再加上兩年的戰爭,我們連續獲得勝利,解放區人民覺悟空前提高,支援戰爭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因為改變了生產關係,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生產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我們的反美、反蔣的統一戰線也得到了擴大,許多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都傾向於我們,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的獨裁政策。毛主席在當時發表了一首詩,就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5】這實際上是解放區整個工作的方針,就是說,軍隊繼續向國民黨統治區進軍,繼續進行戰略進攻;解放區繼續發展生產;再加上加強紀律性;革命就一定勝利。在毛主席這樣的方針指引下,解放區出現了一片大好形勢。我們這裡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當時的大好形勢。一個是東北吉林省蛟河縣有一個屯子,叫保全屯,一九四七年每垧地(折合十五畝)產糧6.5石,一九四八年上升到8石,增長了23%,另一個是太行區,土改前群眾是「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土改後變成了「早晨金皇后」(良種玉米),「晌午一六九」(良種小麥),「晚上玉環秀」(良種小米),就是說每天都能吃上玉米、小麥、小米了。國民黨正相反,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情況是通貨膨脹,鈔票貶值,非常困難。這裡也可以舉幾個很有趣很能說明問題的數字,供大家參考。一個是一九四八年一月,上海米價每擔是150萬元,到一九四八年八月,就上漲到了5833萬元,上漲了39倍;另一個是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國民黨發行的票子改用「金元卷」,每個「金元卷」折原來的「法幣」300萬元。用了「金元卷」後的第一個十天,即八月十一日到二十日,米價每擔由20.9元上漲到2000元,上漲了近100倍。把這些「金元卷」折合一元一張的「法幣」,每700張法幣算一斤重,那麼要八萬斤一元一張的「法幣」才能買到一斤米。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壓榨,蔣管區的老百姓生活很苦,所以群眾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反獨裁、賣國的鬥爭,風起雲湧。蔣介石在政治上也更加孤立,只能依靠美國的援助來維持他的反動統治。正是因為這樣,在蔣介石統治區的民變武裝很多,在我們黨領導下的游擊隊,在當時蔣管區就有三萬多人。這是我們的第二條戰線,第一條戰線是我們的正面戰場,第二條戰線是蔣管區人民的反抗鬥爭;蔣介石是處在兩條戰線的夾攻之下。所以在政治上蔣介石也處在很不利的地位。

    從軍事方面看,當時對我們也是很有利的。在數量上,敵人的軍隊在戰爭之初有四百三十萬人(包括前後方和地方部隊在內),經過兩年作戰之後,已經下降為三百六十五萬人。為什麼國民黨軍隊只下降幾十萬人呢?因為在兩年戰爭中間,國民黨抓壯丁補充了二百多萬人,所以到這個時候,還有三百六十五萬人。但是因為殲滅了很多,補充起來的部隊戰鬥力不斷下降。我們正與此相反,戰爭之初,我們是一百二十萬人,其中六十萬是地方部隊,六十萬是主力部隊(當時叫野戰軍),到這個時候,我軍總數已增加到二百八十萬人(其中野戰軍一百四十九萬人)。這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數目字。也就是說,在戰爭之初,敵我兵力對比在數量上講,敵人是3.5,我們是1,敵人超過我們2.5倍;到這個時候,敵我兵力對比,成為1.3比1,敵人雖然還比我們多,但已經比較接近。這裡再要補充說明一下的,就是蔣介石的這些部隊中,還要留一部分對付我們黨領導的游擊武裝和群眾的反抗鬥爭。同時,敵人還有許多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還要有部隊防守。所以,他實際上能機動的兵力,並不比我們多。

    在質量上,質量當然主要是指政治覺悟,敵人根本不能和我們相比。在這個時候,有兩個新的情況。一個情況是,我們部隊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統一部署,從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開展了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的民主。新式整軍運動的開展,純潔了我軍的內部,加強了我軍的團結, 因而大大地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可以閱讀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三月份寫的《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這篇文章)。第二個新的情況是,在這個時候,我軍的攻堅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主要是有三個因素促成的:一是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支可觀的炮兵,當時,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已經有了炮兵縱隊、特種兵縱隊,華北有了兩個炮兵旅,各個縱隊(縱隊等於現在的軍)、各個師、各個團也都有了自己的炮兵。二是我們的部隊普遍學會了使用炸藥進行爆破,許多戰士不是工兵,也學會了爆破技術,用炸藥炸敵人的工事、城牆。三是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攻占敵人中、小城市的經驗,特別是在中原戰場上,我們曾經打下了洛陽、開封,在華東戰場上,我們曾經打下了濰縣、兗州,在華北戰場上,我們曾經打下了石家莊運城,在東北戰場上,我們打下了四平。這些城市的攻克,增加了我們攻堅作戰的經驗。我們有了炮兵,戰士們普遍學會了爆破技術,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攻城作戰的經驗,這樣就使我們攻擊敵人堅固設防城市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這對我們解放軍來說,是個很大的變化。我們過去主要打運動戰,很少打攻堅戰,到這個時候,我們不僅能打運動戰,也能打攻堅戰,能夠攻占敵人的中等城市,甚至於大城市。三大戰役的特點之一,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和大規模的陣地戰相結合,這是葉副主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如果不是我軍攻堅能力的提高,大規模的陣地戰是無法打的。總的來說,在軍事上,我們數量上雖然還比敵人少一些,但是,已經少的不太多了。而在質量上,特別是部隊的覺悟和攻堅作戰能力提高這兩點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為我們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敵人和我們相反,由於連續被殲,特別是整軍、整師的被殲滅,高級將領被我們俘虜,因此,質量下降,士氣低落,戰鬥力已經下降很多了。

這是全國的形勢。這個形勢說明了: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已經成熟了。毛主席說:「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一切有把握的戰役和戰鬥應該堅決地進行決戰。」【6】偉大領袖毛主席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毅然發動了對國民黨蔣介石的戰略決戰,先後組織和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其次,介紹東北戰場的形勢。東北的形勢有許多方面是跟全國一樣的,比如說,政治、經濟方面總的形勢,跟全國一樣。另外,東北有它特殊的有利形勢。

    第一、敵我兵力的對比上,當時敵人正規軍是四十八萬人,非正規軍七萬人,全部是五十五萬人。我們正規軍十二個縱隊,再加上炮兵縱隊、鐵道兵縱隊、十七個獨立師,正規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七十萬人,地方兵團是三十萬人,合計是一百萬人。在東北戰場上,不論正規軍還是地方軍,我們都已經超過了敵人,而且超過的並不太少。當時,在全國五大戰場上正規軍我們超過敵人的唯一戰場就是東北戰場。當時的華北戰場上,我們的總兵力是四十萬人,其中,野戰軍是三個兵團。敵人的總兵力是六十萬人,是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部隊。當時的華東戰場上,我們的總兵力是七十多萬人(其中正規軍不到四十萬人),敵人的總兵力是六十萬人,是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的部隊。在中原戰場上,我們中原解放軍是三十四萬人(其中野戰軍是十多萬人)。敵人的總兵力是七十五萬人(包括敵人在長江的防禦部隊),是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所帶領的部隊。這裡要說明的一個情況是,當時中原和華東的敵人是經常聯合行動的,在一個戰場上協同配合,我們兩大野戰軍也是這樣。所以在計算兵力的時候,通常是把華東、中原的敵人合在一起,把我們也合在一起計算的。在西北戰場上,我們西北部隊近二十萬人,敵人是西安綏署胡宗南的部隊,三十萬人。從五大戰場的敵我兵力對比情況來看,東北戰場上我軍處在最有利的地位。

    第二、當時東北敵人正處在一種猶豫的、動搖的、舉棋不定的狀態中。敵人五十五萬人,是這樣分布的:長春敵人由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在這裡帶了一個兵團(第一兵團),兩個軍、六個師,還包括地方部隊還鄉團等共十萬人。長春同瀋陽之間完全被我們切斷了,敵人不能離開長春一步。瀋陽敵人,當時是東北「剿匪」總司令部所在地,總司令衛立煌,有兩個兵團(第八兵團和第九兵團)、八個軍、二十四個師,全部是三十萬人。瀋陽的敵人和長春的敵人的陸路聯繫已被我們切斷,和北寧線錦州的敵人的陸路聯繫也被我們切斷。北寧線敵人,主要是指從山海關到義縣這一段。這一段有敵人四個軍,十四個師,共十五萬人,由東北「剿匪」副總司令范漢傑指揮。東北敵人是被我們分割在上述三個地區內,陸上聯繫完全被我們切斷了。

    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份,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蔣介石曾經提出過「撤退東北(把東北五十五萬人撤向關內),鞏固華北,確保華中」的方針,這個方針,實際上是美國人提出來的,因為美國人的主要利益是集中在華北、華中(國民黨講的華中就是我們的華東、中原)。當時,蔣介石想實行但又沒有敢實行這個方針。蔣介石內部矛盾很多,如果實行,他在政治上更要加速垮台,經濟上也會更加困難。所以當時東北敵人正處在走和守這樣一個猶豫、動搖狀態之中,這個情況對於我們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當時東北解放區的總面積已經占全東北總面積的97%(包括熱河在內),敵人只占3%(長春一個城市,瀋陽和瀋陽周圍的兩三個縣城,再就是北寧線上的幾個城市和熱河的承德,就是這幾個地方)。解放區的人口占東北總人口的86%,敵占區占14%。東北的鐵路,當時二萬一千多公里,敵人統治區鐵路一千二百多公里,有兩萬多公里鐵路在我們手裡。這就是說,東北的後方是很鞏固的,支援戰爭的物質力量是很強大的。

    這三個情況說明,東北的形勢在全國幾個戰場上比較起來,對我們更加有利。東北有利形勢的形成,是毛主席英明領導的結果,是東北廣大軍民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的結果,而林彪一夥卻把「功勞」堆在林彪身上,這是對歷史的無恥篡改。林彪到東北以後,一再干擾和破壞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對抗毛主席的指示,這個,我們放到後面再講。我們介紹東北的戰略形勢,主要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東北戰場上,我們處在一個更加有利的地位。毛主席說:「要慎重初戰」【7】,在初戰時,「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8】。毛主席把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放在東北戰場上,就使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建立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

    我們了解了當時全國整個的戰略形勢,又了解了東北的戰略形勢,就會更加深刻地領會到毛主席的決定和戰略部署,即通過戰略決戰,就地殲滅敵人的各個戰略集團,以便加速戰爭進程的決策,是多麼英明。也可以看到,在遼瀋戰役中林彪的表現完全是從右傾機會主義立場出發,無視當時有利的戰略形勢。所以了解了全國的戰略形勢,和東北當時的戰略形勢,更加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林彪的問題究竟在那裡。關於當時戰略形勢的一些論述,《毛澤東選集》上有幾篇文章:一是《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二是《關於情況的通報》;三是《中共中央關於九月會議的通知》。我們建議同志們學這三篇文章。

三、遼瀋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主要問題

    遼瀋戰役自始至終都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在這個戰役中,林彪在情況判斷、定下決心、執行毛主席的戰役方針、戰役主攻方向的選定、戰役部署指揮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都犯有嚴重的右傾錯誤。為了指示林彪應該怎樣作戰,糾正他的錯誤,毛主席在整個戰役期間,發了七十七份電報給林彪,對林彪的錯誤作了堅決的鬥爭,給了林彪以極為嚴厲的批評, 「材料之一」里,選用了二十六份。同志們都看了「材料之一」,當我們送給中央審查的時候,據中央首長講,毛主席看了這個材料以後說:當時這個仗真是難打!發了這麼多電報,他就是不敢打。這是中央首長向我們傳達毛主席講話的大致意思。我們體會毛主席講的真是難打,難在那裡呢?不是難在我們打不下敵人的某一個地方,或消滅不了某一部分敵人,而是難在林彪的干擾和破壞。林彪很頑固啊!我們從七十七份電報裡面,就可以看出,為克服林彪的干擾和破壞確實費了很大的力量。

    在遼瀋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的鬥爭,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主要是表現在三個問題上,就是在「材料之一」里所提到的三個問題,其中,主要的又是表現在第一、第二個問題上。下面我就根據這三個問題介紹一些歷史情況。

㈠ 林彪反對毛主席關於南下北寧線,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

    這個斗爭的實質,就是敢不敢和敵人決戰。毛主席要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林彪不敢和敵人進行決戰。毛主席關於遼瀋戰役作戰的方針問題,我們在這份材料裡邊選了十四份電報,從一九四七年五月份的一份電報開始,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日的那份電報為止,全部選了十四份。在這些指示中,在方針問題上最主要、最關鍵性的一點,就是要林彪率東北我軍的主力南下到北寧線上,把蔣介石的部隊封閉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不讓敵人撤向華北、華中。這是毛主席在這十四份電報中最主要的一點。現在我就把其中的幾份電報在這裡說一下。

    這裡選的第一份是毛主席在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發給林彪的電報。我們認為這份電報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發報的時間問題。早在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也就是說,在遼瀋戰役發起前一年零四個月,在這樣早的時候,毛主席就告訴林彪要準備南下作戰。因為毛主席已經預見到將來會有一個戰略決戰的,要解決東北問題,東北主力就必須南下作戰。因此,在一年零四個月前,就把戰略意圖告訴了林彪,要林彪準備南下作戰,積極為南下作戰創造條件,作好準備。

    第二份電報是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三日的這份電報。著重是解決戰場問題。毛主席告訴林彪,在北寧線、平綏線的瀋陽到錦州之間、錦州到山海關之間、山海關到天津之間、天津到北平之間、北平到張家口之間,均為很好的作戰地區。這就是說,在整個南線都是很好的戰場。這是有針對性的,因為林彪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是住在哈爾濱,直到遼瀋戰役才下來的。他兩隻眼睛只看到北線的長春,看不到南邊。所以毛主席在這份電報里告訴林彪,南面是個很好的作戰地區,要他注意南面。

    第三份電報是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發給林彪的。這份電報明確地提出了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這樣一個方針,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關門打狗」。在這份電報裡邊,毛主席還分析了東北敵人可能向華北、華中撤退,而如果東北的敵人撤向華北、華中的話,敵人在糧食上、經濟上、政治上可能會增加一些困難,但是敵人兵力集中了,對我們是不利的。因此毛主席講: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把敵人殲滅在東北為有利。

    林彪對待毛主席的指示採取了什麼態度呢?是抗拒的態度。從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東北冬季攻勢結束起,到九月十日左右東北部隊南下止,在長達半年之久的時間裡,林彪對待毛主席的一系列指示,都是採取抗拒的態度。在這半年中,林彪的抗拒大體上分為兩段:

    第一段,一九四八年三月到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日,整個四個月的時間,林彪藉口要打長春,但是又不敢打長春,而把東北的主力留在瀋陽、長春之間,徘徊猶豫,無所作為。我們這裡也選用了林彪的幾份電報。這一段時間中,林彪的電報很多,但這幾份最具有代表性。我把這幾份電報解釋一下。

    這裡選用的林彪的第一份電報,是一九四七年四月十八日的。在這份電報裡面,林彪提出來要打長春,還說打長春是他的根本意見。林彪又說:其他的意見,包括主席要南下作戰的意見,都是不適宜的。從這份電報看,林彪好象是真的要打長春了。

    那麼他是不是真的想打長春呢?其實並不然。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選的第二份電報即五月五日的電報。在這份電報里,林彪提出了東北野戰軍作戰的三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打長春,可是林彪講,打長春我沒有把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這個方案不能執行。第二個方案,是東北野戰軍南下作戰,好象是要執行主席的方針。可是林彪說,我把主力南下以後,如果敵人往城裡一跑,我也打不下來,所以這個方案也是不行的。第三個方案是包圍長春,打從瀋陽向北增援的敵人;打完了增援的敵人,再回過頭來打長春。林彪認為這個方案是可以執行的,是最好的方案。所以他這一份電報和前一份電報比,調子已經變了,不是堅決打長春,是說要打增援的敵人。

第三份電報是五月二十九日的。在這份電報裡面,林彪的調子又變了。在五月二十四日,林彪用兩個縱隊打了一下長春,主要是打長春的飛機場。自己傷亡了兩千來人,消滅了敵人五、六千人。這個時候,林彪給中央發了這個電報,說是我軍對長春要採取另外的一個方針,叫做「久困長圍」,也不打援,也不攻長春,也不南下。就是說長期把長春圍起來,等敵人突圍,在突圍的過程中消滅敵人。這個方案實質就是把主力停留在長春、瀋陽間不打仗,等待。那麼,這樣敵人會不會突圍呢?我們的幾十萬軍隊放在長春瀋陽之間,敵人是根本不會突圍的。因為他有十萬人守城,糧食彈藥有空投接濟,而突圍就只有死路一條。而且,當時敵人還有一個企圖,就是想用長春來吸引我東北主力。所以林彪的「久困長圍」,其實正好適應了敵人的需要,是個更加荒謬更加行不通的方案。

    我們介紹了林彪的三份電報,這幾份電報完全能說明林彪藉口打長春,實際上並不敢打長春,以此來拒絕執行毛主席南下作戰的方針。一直到七月二十日,林彪發了一份電報給中央,表示願意南下作戰。林彪的這份電報是這樣講的:最近東北局常委討論了行動問題,大家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的攻長春。就是說,主席提出這個方針約四、五個月以後,林彪才勉強同意南下。這份電報裡邊,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林彪電報中反映的同意南下的主張是經過東北局討論的。由此可見東北局的同志跟林彪是有鬥爭的。我們現在沒有找到東北局當時開會的記錄,所以不知道內部究竟是怎樣進行鬥爭的。但是從電報里可以看出,那是進行了鬥爭的。因為林彪長期以來十分頑固的拒絕南下,只是在東北局討論了行動的問題以後,林彪才表示同意。二是林彪並不是真正認識了南下作戰的戰略意義才同意南下的,他在這份電報里根本就沒有提到主席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問題,就可以證明,他後來繼續找藉口抗拒南下的情況也可以證明。所以,他的同意南下作戰是被迫的、勉強的。

    上面我們介紹的,是第一段時間的情況。由於林彪抗拒南下作戰方針,在這段時間內,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第一個就是東北少進行了一次戰役。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給中原軍區的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同志的一份電報中講到了這個問題。毛主席講:東北我軍由於兩次準備打長春,最後還是恐長春城堅難下,放棄攻長(春)計劃,故上半年少進行了一次戰役。這個後果就使東北野戰軍浪費了半年時間,少打了一仗。第二個後果是拖延了南下時間。本來遼瀋戰役是可以早發起的,因為林彪的抗拒、干擾,拖延了南下時間。

    第二段是從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到九月十日左右。林彪是如何抗拒毛主席的南下作戰方針的呢?我們看到,電報裡邊所反映的情況,林彪找了兩個藉口。一個藉口是說,南線的敵情很嚴重,在北寧線和北平附近,還有傅作義的部隊,因此不能馬上南下。第二個藉口是講東北糧食很困難,鐵路被水沖斷了,所以不能南下。關於這兩個問題,林彪怎麼說的,我們這裡也選了林彪的幾份電報。七月二十日林彪同意南下作戰。七月二十二日,毛主席復電林彪,分析了南下作戰的有利條件,也指出了南下作戰會有一定困難,要林彪加緊作好準備,以便在八月份在南線打響;毛主席還批評林彪說:我們早就告訴過你們,要你們不要把南進作戰的困難說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將自己限制起來,失去主動性。但就在同一天,林彪也發了一份電報給主席。林彪講:要中央設法派兵去圍攻大同,把傅作義的部隊分散到大同方向。八月六日他有一份電報,八月八日有兩份電報,都是講南面敵情很嚴重,要中央派楊成武的部隊包圍大同。包圍的目的就是要調動傅作義部隊向大同方向增援,這樣他可以南下。而且,林彪說,我們東北部隊要看楊成武部隊什麼時候行動才能決定我們行動的時間。就是說,東北部隊的行動決定於楊成武部隊的行動。在一九四八年八月六日這份電報裡邊林彪講,應該是楊成武部隊先行動,調動傅作義部隊向西,然後他再行動。他在這裡還講,東北鐵路橋樑被大水沖斷了,我們要在八月底或九月上旬才能出動。但是他又轉過來講,如果楊成武部隊能夠早出動,我們也能早出動,大水沖斷了鐵路橋樑,就不成為東北部隊行動的障礙,楊成武部隊如果不出動,大水沖斷了鐵路橋樑,就是東北部隊的障礙,不能走。從這份電報可以看出,林彪是在那裡繞圈子,找藉口,根本的問題是怕傅作義部隊。八月八日林彪給了中央一份電報,一再強調南線的敵情嚴重。林彪說,傅作義的什麼什麼部隊到了什麼什麼地方了,華中的什麼什麼部隊又調來了。林彪判斷傅作義的行動企圖,說傅作義很可能協同錦州方面的部隊,跟瀋陽敵人打通聯繫,甚至還可能增援長春,解長春之圍。就是說,傅作義不但要到錦州,還要到瀋陽,不但到瀋陽,還要到長春。這是很荒謬的。我們知道,當時傅作義和衛立煌矛盾是很深的。毛主席對傅作義和衛立煌這兩個敵人是有很深刻的分析的。傅作義很善於保存實力。他原來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最早是閻錫山的一個師長,後來爬的很高,他的老家在綏遠。衛立煌是蔣介石的嫡系。傅作義跟衛立煌的矛盾很深,決不會冒著自己部隊被殲滅的危險自願來增援衛立煌。另外一個情況,從當時敵人總的情況來看,敵人的增援,不到我們消耗到一定程度,他是不會去增援的,即使蔣介石的嫡系對嫡系也是如此,何況是傅作義呢。林彪把傅作義的積極性估計的太高太高了,這種估計跟主席歷來的指示完全相反。林彪在八月八日的第二份電報裡邊進一步說,楊成武部隊行動的時間越早越好,提出了東北部隊行動的時間要看楊成武部隊行動的遲早才能夠決定。所以在八月九日毛主席給林彪一份電報。毛主席具體地分析了傅作義幾個部隊的動向,指出林彪的估計是不對的。毛主席講,傅作義的部隊決不會妨礙你打錦榆線(從錦州到山海關這一線)。你們不要被敵人的偽裝所迷惑,你們應該迅速決定並開始行動。毛主席說:目前,北寧線正好打仗。毛主席還批評林彪說,你們所說你們的行動取決於楊成武部隊的行動,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很顯然,你們一百萬部隊的行動,怎麼能取決於四、五萬部隊的行動?經過毛主席這個批評以後,林彪在八月十一日這份電報里講;我們現在部隊的行動,不以楊成武部隊的行動作為我們行動的標準了,但是我們行動的時還是不能定。為什麼不能定?說是鐵路衝垮了,糧食不能運,部隊南下沒有糧食吃。針對著林彪的這份電報,毛主席八月十二日給了林彪一份很長的電報,這份電報批評林彪是很嚴厲的。主席從來是很尊重各個野戰軍的首長的。發電報都是用商量的口氣,經常徵求各個野戰軍首長的意見,雖然主席心裡有底,但是還是拿出來徵求意見。如果你提出的意見合理,主席很快就採納。主席在這份電報里講,關於敵人從東北撤到華中的可能,在你們尚未結束冬季作戰的時候就告訴了你們。就是二月七日那份電報裡邊講,敵人可能撤向華北、華中。關於準備糧食的問題,我們也是老早就告訴了你們,但是你們兩個月來是不是執行了我們這個指示,你們一個字都不提,而現在你們又來電報,因為沒有糧食你們不能行動,說明準備工作就根本沒進行。毛主席批評他說:你們最初的電報,一會說是南線敵情嚴重,叫楊成武部隊先行動,而且你們提出來東北部隊的行動要根據楊成武部隊的行動時間來決定。當我們同意楊成武部向西行動,同時指出了你們這種提法是不對的,你們不提這個問題了,但還是不能決定行動時間,說是糧食沒有準備。主席講:對於你們自己,什麼事情都要照顧到,敵情要照顧到,糧食要照顧到,交通要照顧到,對楊成武部隊你們為什麼不照顧一下?你們對楊成武部隊採取這樣輕率的態度是很不對的。對於北寧線上的敵情判斷,根據最近幾次電報來看,你們也是很輕率的。毛主席最後講,為使你們謹慎從事起見,特向你們指出如上。你們如果不同意這些指示,則望你們提出反駁。主席用這樣的口氣批評是少有的,只是在給林彪的電報裡面有,而且在遼瀋戰役中就有好幾份。經過這份電報的批評,林彪才不敢提了。但是,實際上他還是沒有部署部隊很快南下。隨後,中央又有一連串的電報給林彪,具體告訴他糧食問題應如何解決,甚至告訴他北寧線附近是產糧區,糧食有的是,東北局手裡有布可以用布去換糧食。象這樣具體的問題都作了指示。這樣林彪才不得不在九月十日左右部署部隊南下。當時主席是要他在八月中旬至遲在八月底在北寧線打響的。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他這兩個藉口能不能成立呢?我們認為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關於南線敵情嚴重問題,主席在電報里已經分析的很清楚了,具體分析了傅作義的部隊動向問題,指明了並不嚴重,所以,關於敵情嚴重問題這個藉口是不成立的,尤其不應該把楊成武部五萬人的行動作為自己一百萬人行動的先決條件,這種先決條件確實非常荒謬。

    第二個關於糧食問題,實際上也不能成立。為什麼不能成立呢?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東北那些來往電報、材料來看,在整個戰役過程五十二天中間,沒有那一個縱隊,那一個師,曾經說過我們現在沒有飯吃了,趕緊送糧食給我。這是一個證明,說明各縱、各師不是缺糧。第二個證明是陳雲同志在「九·一三」以後曾經揭發過一個材料。陳雲同志說,當時糧食並不困難,黑龍江是我們的糧倉,有的是糧食。在戰役的過程中間,當時每一個戰士的糧食已經有五百斤,到戰役結束統計,每一個戰士的糧食達到了一千斤。一個人一個月五十斤,可以吃二十個月。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還有大量餘糧輸送到瀋陽、長春,沒有用完,又送到華北,準備以後東北部隊入關作戰。可見林彪的所謂糧食問題嚴重,完全是個藉口。我們再退一步說,即使糧食真的困難,作為林彪這樣一個大區的戰略指揮員來說,完全是應該自己解決的,決不容許拿這個作為向中央討價還價的籌碼。

    正是因為在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中,林彪找了那麼兩個藉口,不執行主席南下作戰的指示,致使東北部隊的行動又推遲了兩個月。加上前邊四個月,合起來就推遲了半年。這是第一個問題,就是林彪拒絕南下作戰的問題。

㈡ 林彪抗拒毛主席關于堅決打下錦州,全部殲滅范漢傑集團的指示

    毛主席在許多電報裡邊告訴林彪,要堅決打下北寧線上的三點,就是義縣、錦州、山海關,特別是錦州一點。毛主席講,你們能不能取得戰場的主動權,就看你們能不能打下錦州。為什麼錦州這麼重要呢?

 第一、錦州離山海關將近二百公里,離瀋陽是二百三十多公里,它是華北的傅作義集團和東北的衛立煌集團聯接的樞紐。如果說我們能夠順利打下錦州,我們就可以確實控制北寧線。如果錦州打不下來,只打下來一些小的城市,這段鐵路我們還是控制不住的,因為錦州有敵人十萬人在那裡。只有打下錦州,我們才能控制這段鐵路。而控制這段鐵路以後,就可以使衛立煌集團完全裝在我們的口袋裡邊,可以完滿實現主席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

    第二、如果我們能夠迅速地打下錦州,就能打開戰場,調動敵人,便於我們下一步行動。錦州是東北敵人陸上的唯一通道,地位十分重要。我們打錦州打得很激烈時,蔣介石是一定要來增援的。等敵人出來,到了大凌河以北離錦州不遠的地區,我們正好打下錦州,就可以就近轉用兵力,殲滅增援的敵人於運動中。這是主席的基本意圖。毛主席的許多指示裡邊講到這個問題。

    第三,如果我們能迅速地打下錦州,就可以很快地殲滅敵人十萬,削弱東北敵人五分之一的力量,特別是對敵人守城市的信心,是個十分嚴重的打擊。

    所以能不能迅速打下錦州,是當時整個戰役能不能順利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毛主席在許多電報里強調,你們要堅決打下錦州。

    當時有沒有條件打下錦州呢?有條件。條件在那裡呢?從軍事上說來,主要有兩條:

    第一、錦州敵人雖然號稱十萬,是一個兵團、六個師,後來又空運了一個師。但這些師中間,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一些部隊,是被我們殲滅了好幾次的,殲滅以後重新建立起來,又殲滅一次又重新建立起來,象四十九軍的七十九師,被我們殲滅了三、四次,殲滅一次重建一次,象這樣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二是有些部隊是地方部隊剛升級起來的,東北的暫編師都是剛升級的部隊,這些部隊裝備差,戰鬥力也並不太強。所以毛主席在一份電報裡邊講,因為這些部隊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我們消滅了這些敵人,蔣介石並不心痛。所以敵人工事雖然比較強,但是戰鬥力並不強。而我們部隊則正好相反,東北部隊是關內各解放區在抗戰結束後調去的老部隊,有些還是紅軍底子的部隊,很能打仗,再加上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準備又好,又有強大的後方。以我之強打敵較弱的部隊,是有把握打下錦州的。打錦州我們總攻城垣,只用了三十一個小時就全部消滅了敵人,就可以說明敵人並不太強和我們部隊確實能打。

    第二、我們打錦州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毛主席具體地分析了我們打錦州時敵人能否增援的情況。毛主席講,我們打錦州,傅作義部隊不會積極增援,傅作義是善於保存實力的,很狡猾的,他決不會輕易地增援錦州,因為錦州是衛立煌的地區,打下錦州以後,責任在衛立煌那裡,傅作義不負責任。毛主席還講,因為長春有敵人十萬人,就牽制了瀋陽的敵人,他不能把長春敵人完全丟掉了,去增援錦州。同時,瀋陽敵人處在麻痹的狀態之下,他在開始的時候摸不清我們究竟是真打錦州還是假打錦州,當他們判明我真打時再出來增援,就為時已晚,正好為我轉移兵力打援創造條件。因此毛主席有幾份電報中指出,長春敵人的存在對我們是有利的,你們不要急著打長春;而當你們將要打下錦州的時候,瀋陽敵人來增援也來不及了,這樣可以給我們打錦州以充裕的時間。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錦州地位十分重要,同時又有條件打下,所以說,錦州是東北敵人整個防禦體系中一個戰略要點,但又是一個弱點。毛主席在九月二十九日一份電報里曾說:我們覺得,打下錦州是有較大把握的,而且是於全局有利的。這就是關於打錦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結論。

    但是林彪又怎麼樣呢?一直是怕字當頭。拒絕打錦州。我們把林彪在打錦州問題上的錯誤歸納成為四個怕和八個問題。

    林彪的四怕就是:一怕傅作義增援,抗不住;二怕葫蘆島、錦西的敵人來增援,葫蘆島、錦西靠錦州比較近,葫蘆島又是海口,敵人可以海運增加兵力;三怕瀋陽敵人向錦州增援,甚至顧慮瀋陽敵人把長春敵人接出來之後,合在一起向錦州增援;四怕錦州敵人多,工事強,打不下來,傷亡一大堆。

    林彪的四怕,實際上就是對敵情的錯誤判斷,對敵情的右傾看法。由於林彪從右傾機會主義出發,在打錦州的問題上犯了一系列錯誤。是毛主席逐個批評和糾正了他的錯誤後,才打下了錦州。綜合起來看,林彪的錯誤是:

    第一、林彪率部隊南下以後,不打錦州打承德。林彪講除了錦州不打,其它地方都可以打,為什麼呢?因為其它地方敵人最多的是一個師,錦西、葫蘆島有敵人三個師即一個軍。敵人人數比較少,他認為可以打。唯獨不打錦州。打下義縣、高橋、錦西、興城、綏中這五個城市以後,主力轉向承德,打傅作義的十三軍,然後在承德、北平之間進行活動。這實際上是打下五個城之後,把主力全部西調,讓敵人恢復北寧線,讓敵人有可能恢復原來的態勢,或者說讓東北的敵人全部跑掉,撤向華北。林彪的幾份電報裡邊,都是提出了這個作戰方案。毛主席批評了林彪這個意見,在電報里指出,你們打完了北寧線幾個城市以後,不要去打承德,你們要去打錦州,要堅決打下錦州。

    第二個錯誤就是平分兵力。正是因為林彪對敵情作了右傾判斷,因此,就出現了平分兵力的錯誤。怎麼平分的呢?林彪在九月十日定的部署是把六個縱隊放到北寧線上,再加上三個獨立師,把另外六個縱隊和十四個獨立師放在瀋陽、瀋陽以南和長春,對付瀋陽、長春的敵人。為什麼這樣呢?就是他怕長春敵人突圍,怕瀋陽敵人增援。林彪這個部署是平分兵力的部署,把主要力量放在北邊次要方向上,北寧線這個主攻方向反而兵力少。毛主席對林彪這個部署也多次給以批評。經過毛主席多次批評以後,林彪一直到十月三日才調整了他的部署,從瀋陽、長春這個方向抽了兩個縱隊下來,到北寧線上,就是說,在北寧線上使用了八個縱隊。毛主席在一九四八年十月三日給林彪的一份電報里指出;我們過去一個月中間,曾經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作,叫你們要重點的部署兵力,你們到現在才想通了這一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面(就是錦州,錦西方面),雖然在時間上一開始就應該這樣做。從你們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有一個月之久,才將攻擊的重點問題弄清楚,可能對作戰受到一些影響,但平分兵力的錯誤算是糾正了。毛主席要林彪應從這件事情中間接受教訓,就是在通常情況下,必須集中主力攻擊一點,而不要平分兵力。這就是毛主席關於林彪平分兵力的錯誤所下的結論。集中主力,集中優勢兵力,這是毛主席的一貫思想,林彪他是應該知道的,可是林彪在遼瀋戰役中間如此頑固地要平分兵力,完全是由於他思想上的右傾,錯誤地判斷了情況。

    第三、正是由於林彪怕字當頭,消極避戰,所以林彪的指揮所遲遲不向前進。東北野戰軍的部隊,是在九月九日開始向北寧線行動的,林彪經過主席一再批評督促後,一直到十月一日才隨指揮所離開哈爾濱,到了雙城。雙城就在哈爾濱南邊幾十公里。據有的首長說,林彪離開哈爾濱時,淒悽慘慘戚戚,象赴刑場一樣,可見當時林彪是一個什麼心理狀態。又經過了主席的督促,到了十月四日才到了阜新。所以,毛主席在十月三日電報裡邊,告訴林彪,你們從這一個事件裡邊,要接受的第一個教訓(剛才講的第二個教訓是集中兵力問題),就是你們指揮所應該先於部隊行動,到達所要攻擊的方向。毛主席講。這一點也是我們很早向你們指出來的,因為你們沒有及時這樣做,因此,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你們就看不到北寧線,這就直接影響了戰役指揮,直接影響了對敵情的判斷。

    第四、正是林彪怕瀋陽敵人出來增援,因此,林彪開始部署是把阻援部隊緊緊地靠近瀋陽,不讓瀋陽敵人出來,這是跟毛主席的戰略部署、戰略指導思想相對抗的。毛主席一再告訴林彪說;你們要準備打一個大的殲滅戰。怎麼一個大的殲滅戰呢?當你們打錦州快要打下的時候,如果這時瀋陽敵人出來增援,而且到了大凌河以北的地區,這時,你們就可以轉移兵力去打增援的敵人,這樣你們可以把增援的敵人消滅掉。這是毛主席對整個戰役總的部署。林彪把部隊緊緊釘在瀋陽附近,跟毛主席部署是相反的。所以毛主席在電報里指出;你們不能把阻援的部隊逼瀋陽太近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敵人,已經是很害怕我們了,如果緊逼瀋陽以後,敵人就不敢出來增援,這樣,就不能打第二仗。經過了毛主席的批評指示以後,林彪才重新調整了他的部署。戰役的進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預見發展的,首先打下了錦州,然後敵人到了大凌河以北地區,我們打錦州的主力部隊轉移,完全消滅了瀋陽增援的敵人。

    第五、因為林彪怕字當頭,因此,在北寧線的行動非常遲緩。九月十日左右部隊已經開始南下,在南邊的兩個縱隊已經開始接近了北寧線,十一日北邊的部隊正式開始南下,但二十多天來沒有象樣地打一個據點。對於這一點,毛主席九月二十九日電報里批評林彪說:我軍從九月九日開始出動,至今已有二十一天,尚未開始攻擊義縣,動作實在太慢,值得檢討。經過批評以後,林彪才部署打義縣,並且在十月一日打下了義縣。

    第六、正是因為林彪極其害怕錦西、葫蘆島敵人增援,因此,他又提出不打錦州,回頭打長春。林彪在得到了錦西、葫蘆島增援了一部分敵人的消息以後(敵人增援了五個師,加原來的敵人共是九個師),他在十月二日馬上向中央發了一個電報說;我不打錦州了,我要回去打長春。我們十月一日打下義縣,開始包圍錦州。十月二日,蔣介石飛到瀋陽,部署從傅作義處抽五個師,從華東抽兩個師,到葫蘆島,加上原來的四個師,向錦州增援。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候,林彪提出不打錦州回頭去打長春,是非常錯誤的。因此,毛主席在十月三日、四日連續發了三份長電報批評林彪,批評的言詞極其嚴厲,指出林彪這個所謂建議是個絕大的錯誤。毛主席具體分析了錦西、葫蘆島敵人的增援,指出,你們有兩個縱隊在那裡阻援,就可以勝任愉快,不用害怕。你們如果回去打長春,對你們非常不利,對整個戰局非常不利。毛主席指出。打下長春不能幫你們取得主動地位,只有打下錦州才能使你們有主動權。戰後林彪有一份電報給中央,報告整個遼瀋戰役的情況,他講:「在打錦州的過程中間,我曾經動搖了幾個小時,以後馬上糾正了這個錯誤。」同志們可以看到,錯誤是不是只有幾個小時,是不是馬上就糾正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回事。要不是毛主席十月三日那麼嚴厲的批評,林彪是不會糾正他的錯誤的。

 第七、當敵人向彰武前進時,林彪打錦州的決心又動搖。十月十日,我們在錦州外圍作戰的時候,蔣介石第二次飛到了瀋陽。他下了兩道死命令,一要葫蘆島的敵人向錦州增援,一要瀋陽敵人廖耀湘第九兵團(十一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向錦州增援。廖耀湘在新民集結完畢後,他不是直接向西南錦州方向,而是向北向彰武這個方向,想切斷我們的鐵路線。林彪非常害怕敵人占領彰武以後,把我們的後方切斷,所以顧慮很多,打錦州的決心十分動搖。又是毛主席解除了他的顧慮。毛主席講,敵人向彰武前進,對於你們是有利的,你們不要害怕,這表明,衛立煌不敢大膽增援錦州,想用取巧的辦法,就是說名義上增援了錦州,實際上我還保存著力量。因為錦州方向有我們主力,敵人可能在增援時被我們殲滅,而彰武方向卻沒有我們主力。所以這叫取巧的辦法。實際上衛立煌向彰武方向前進,正表示衛立煌無能為力。所以毛主席告訴林彪,只要不怕後方聯絡線被敵人切斷,敵人占領彰武對我們並非不利。這樣,才算解除了林彪的顧慮。實際上,根據後來戰況發展看來,敵人占領彰武根本沒有起到作用,相反離錦州越來越遠了。

    第八、林彪十分害怕長春敵人突圍,所以在打錦州過程中動動搖搖。毛主席及時電告林彪:長春敵人你不要先去打他,留在那裡很好,而且長春敵人是不會突圍的。在「材料之一」二十五頁上,毛主席十月十一日在給林彪的指示裡邊講,國民黨放出撤出長春的空氣,是為引起我軍注意長春,並不是要真的馬上撤出長春。所以,要林彪兩個眼睛不要去看長春,還是要看著錦州,把注意力集中在錦州。

    這八個問題,都是林彪在打錦州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由於毛主席的許多電報批評了他,排除了他的干擾,才保證了打錦州的勝利。

㈢ 關於林彪沒有按照毛主席指示搶占營口的問題

    我想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關於打錦州和整個戰役的過程。結合這個過程,介紹林彪拒絕毛主席關於搶占營口的指示的情況。

    從毛主席十月三日、四日這三份電報,批評了林彪以後,林彪重新調整了部署打錦州。在打錦州的時候。毛主席在十月四日的電報裡邊告訴他,雖然被你拖延了時間了,但是你現在還不要那麼緊張,還是要經過充分準備。這樣,林彪調整了部署,用五個縱隊攻城,一個縱隊在高橋作戰役總預備隊,兩個縱隊及三個獨立師阻擊葫蘆島敵人。十月九日開始打錦州外圍。到十月十一日至十二日早晨,外圍全部掃清。經過一段準備之後,到十四日上午十點鐘開始攻錦州。攻擊錦州的五個縱隊分成了三個集團,主攻集團在北邊,是二縱隊、三縱隊加上六縱隊的一個師,再加炮兵縱隊的主力,從北邊向南攻。另外組成了兩個集團,一個集團是七縱隊、九縱隊,由南向北攻,八縱隊由東向西攻。組成了這樣三個集團。十四日上午十點鐘開始炮火準備,到了十點五十五分,將近十一點的樣子,北邊的集團首先突破了敵人的防禦,突破了敵人的城牆,進入到巷戰,縱深戰鬥。接著,南邊集團也突破了敵人的城牆,向縱深發展。到了傍晚的時候,擔任由東向西攻的八縱隊突破了敵人的城牆,向縱深發展。到了十四日的傍晚,已經在錦州城打開了十個突破口,部隊正在源源不斷向縱深發展。到十五日拂曉的時候,全部打下錦州,除了錦州的老城,大概還有一萬多人,還沒有打下來,其它地區的敵人全部肅清了。老城是在十五日的中午才開始打的,到十五日傍晚全部殲滅敵人。消滅敵人七個正規師,再加上地方部隊,後勤、特種兵共十萬人,俘虜了「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和兵團司令蘆浚泉【析世鑒:「蘆浚泉」,原文如此。】。攻下錦州只用了三十一個小時,這說明錦州並不是太難打,也說明東北部隊確實能打,戰鬥力強。

    在我們打錦州的過程中,葫蘆島敵人九個師向錦州增援,被我們四縱、十一縱阻擊,無法前進。在十三日那一天,四縱二十八團在塔山地區打垮了敵人傅作義的王牌師獨立九十五師的十多次攻擊,消滅敵人一千多人,打得十分英勇頑強,獲得了塔山英雄團的光榮稱號。敵人從十日開始增援,到十五日傍晚我們打下錦州為止,六晝夜猛攻,沒法突破我們阻援陣地,我們打死敵人六千多人,俘虜敵人六百多人,敵人的增援沒有成功。

    十五日快打下錦州時,蔣介石一看情況不對,就趕緊第三次飛到瀋陽,部署向錦州的增援,同時命令長春的敵人突圍。蔣介石派了一架飛機到長春去,空投了一個書面命令,叫鄭洞國帶上兩個軍再加上其它部隊共十萬人,向瀋陽突圍,告訴他,如果你不突圍,你就完蛋了。錦州很快打下來以後,對敵人震動很大,長春敵人不敢突圍。到了十七日,跟我們有關係的雲南部隊六十軍,在曾澤生的領導下起義了(後來編成了我們的五十軍)。這個時候,敵人的新七軍更加孤立了,鄭洞國沒有辦法,只能在十八日派人到我們這邊來,說是要繳械投降,十八日簽訂投降書,開始放下武器,正式投降,十萬人在十九日早晨全部解決了。

    就在長春敵人快要投降時,蔣介石一看情況不妙,十八日又飛到瀋陽,部署葫蘆島和彰武的敵人向錦州對進,準備恢復北寧線,把瀋陽敵人接出來,同時蔣介石還要衛立煌馬上搶占營口,保持一條海上通路,以便必要時撤走一部分部隊。廖耀湘兵團是十一日占領彰武的,廖耀湘兵團原來是五個軍、十一個師,另三個騎兵師,其中包括兩個主力軍,就是新一軍、新六軍。十一日占領了彰武后,這個兵團就在彰武徘徊不前,不敢向錦州前進。到了十八日蔣介石飛到瀋陽,就給廖耀湘兵團增加了一個師,就是二○三師的三旅到彰武。限定他二十日向錦州方向進發,非要拿下錦州,恢復北寧線不可。同時,蔣介石又叫杜聿明(原來是徐州「剿匪」副總司令)到葫蘆島,帶上九個師配合廖耀湘兵團南北對進,恢復北寧線。

    根據這個情況,毛主席給林彪的電報說:廖耀湘兵團要恢復北寧線,這對我們很有利,你現在要把葫蘆島方向作為箝制方向,把準備打葫蘆島敵人增援的部隊調轉回來打廖耀湘兵團。同時毛主席還指出,當前首要的任務是派部隊去營口,構築工事,阻止敵人占領營口,可以派包圍長春的部隊去,但如果時間來不及,就先要大虎山地區的十縱隊去。從十八日到二十五日,連續有七份這樣的電報。

    根據毛主席這一指示,東北野戰軍就作了部署,用一個縱隊正面阻擊廖耀湘兵團,用兩個縱隊在廖耀湘兵團側後跟進;另外部署攻錦州的部隊於二十、二十一日分三路向黑山、大虎山方向前進,迂迴廖耀湘兵團兩翼。但對營口,林彪並沒有派十縱隊去控制,只在二十二日派了遼南獨立二師向營口方向前進。二十四日,獨立二師正在接近營口的時候,突然接到了林彪的又一個命令,要它迅速折回,向黑山、大虎山方向,準備參加會戰。所以當天獨二師馬上折回。這樣,營口就空了出來。二十五日,遼陽敵人第五十二軍就乘機占領了營口。毛主席批評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失著。為什麼毛主席要這樣批評呢?因為錦州打下,北寧線被我們切斷後,瀋陽敵人只剩下營口這條海上通路,這時,蔣介石又在天津、塘沽集中了一批船,能運幾萬人。所以營口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當然後來戰況發展很順利,東北敵人很快被我們消滅了。如果不是這樣,那末敵人控制了營口後,瀋陽敵人很可能從營口撤走幾萬人。

    我們轉過來再介紹廖耀湘兵團的情況。二十日,廖兵團南下,二十二日開始和我們大虎山、黑山地區的十縱隊接觸,打了三天,我們迂迴的部隊到了廖耀湘兵團的兩翼和側後。這個時候,廖耀湘發現情況不妙,怕很快會陷入我合圍圈內,因此就趕緊向營口方向跑,這是二十五日晚上的情況。廖兵團的先頭四十九軍的一○五師及新六軍的騎兵團走到台安附近的時候,恰好和我們獨立二師遭遇。那時敵人已成了驚弓之鳥,非常害怕,只碰到我們一個獨立師,就誤認為是我們的野戰軍,所以馬上就往回跑,想經過新民逃到瀋陽。先頭往回一跑,反而把本隊沖亂了,敵人陷入了極大的混亂中。這時我各路部隊都已從四面迫近敵人,一下子把敵人包圍起來,而且把敵人搞得更亂了。我們在完成對廖兵團合圍的同時,也完成了戰場分割,把敵人插成若干塊,敵人非常亂。二十六日晚上,我們又把廖耀湘兵團部打掉了。敵人找不到兵團司令,失去了指揮,各自亂竄。我們就立刻展開圍殲戰,到二十八日就全部殲滅了敵人,這樣十萬敵人又被我們消滅了。

    消滅廖兵團以後,毛主席要林彪趕緊向瀋陽、營口進軍,這樣,東北野戰軍就以主力向瀋陽、營口這個方向前進。十一月二日,全部占領了瀋陽,消滅了敵人十四萬多人,敵人的總司令衛立煌先於我們坐飛機跑了,瀋陽的指揮大權交給了八兵團司令周福成,結果,周福成被我們俘虜了。同時我們在十一月二日到了營口,消滅了敵人一萬多人;敵人五十二軍軍部、一個師部、三個團在我們到達營口之前就上船逃跑了(這股敵人逃到了上海,後來在上海戰役中被我們消滅了)。這樣,遼瀋戰役全部結束。

    從我們介紹的遼瀋戰役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打錦州確實是個關鍵,我們打下錦州後,就完全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迫使敵人處在更加被動更加不利的態勢下,迅速被殲滅。

    林彪在遼瀋戰役中間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就介紹這些。從上面介紹的遼瀋戰役中的兩條路線鬥爭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幾個看法:

    1. 遼瀋戰役是毛主席親自決策,親自指揮的。遼瀋戰役在戰略上戰役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都是毛主席決定的。同志們,林彪死黨周赤萍寫了一本小冊子,叫作《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同志》。這本小冊子,可能有些同志已經看到了,現在是個靶子。周赤萍這個小冊子把林彪吹得神乎其神,完全顛倒了歷史事實。我現在念幾段給大家聽聽。周赤萍說:當時我軍主力集中在長春、四平一線。擺在我軍面前的問題是下一步怎樣打?一般人按照通常的打法看來,以先打長春為宜。周赤萍在講了一通一般人要打長春的理由之後,馬上又設問道:但是先打錦州又如何呢?周赤萍回答說:一般人認為這樣做是冒險的。在周赤萍的小冊子裡,林彪當然是超出「一般人」的,所以周赤萍接著說:林總又是怎樣指揮的呢?林總深知(不是一般的知,而是「深知」):臨近潰滅的蔣軍,戰鬥力已不復當年,根據我軍的力量,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拿下錦州,以少數部隊牽制,也一定能夠阻止長春、瀋陽敵人的突圍和阻住敵人關內的援兵,就是傅作義的增援。所以周赤萍下了一個結論說:林彪胸有成竹,勝卷在握,主張集中兵力先打錦州。同志們看了中央轉發的「材料之一」,又聽了今天的情況介紹,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周赤萍完全是顛倒了歷史事實。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決心是毛主席下的,南下北寧線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是毛主席提出和堅持的,堅決打下錦州消滅范漢傑兵團的決心是毛主席定下和堅持的,林彪的一系列錯誤是毛主席通過鬥爭加以糾正的。而正是林彪認為蔣介石當時戰鬥力很強,傅作義當時的戰鬥力也很強,顧慮重重,不敢和敵人決戰,不敢南下,不敢打錦州,頑固地干擾毛主席的決心、部署和指揮。林彪死黨李作鵬、張秀川這些傢伙還吹捧林彪說,三大戰役是林彪親自指揮了兩大戰役,林彪從長白山打到五指山,從黑龍江打到海南島,林彪是「天才的軍事家」、「天才的戰略家」、「常勝將軍」等等。從遼瀋戰役中林彪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林彪推行的是一條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也可以看出,林彪死黨為他吹噓的那一套,完全是顛倒了歷史事實的。這些傢伙之所以如此起勁地為林彪塗脂抹粉,無非是為林彪搞「克己復禮」,搞復辟做反革命的輿論準備。

  2. 遼瀋戰役中間兩條軍事路線、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是很激烈的。正是由於毛主席的無產階級軍事路線、軍事思想,排除了、克服了林彪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軍事思想的干擾、破壞,才保證了這個戰役的勝利。

    林彪這條資產階級軍事路線,在遼瀋戰役中間從戰役方針、戰役方向、戰役組織指揮等方面來說,主要表現為畏敵如虎、右傾動搖。正如毛主席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寫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指出的那樣,林彪首先右傾地估計形勢,判斷情況,「過高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我軍的力量」【9】,因而產生了不敢和敵人決戰,不敢南下北寧線,不敢打錦州,平分兵力,指揮上顧慮重重等一系列的右傾錯誤。毛主席在《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中指出:「我們有些同志過去都吃了過分估計敵人戰鬥力的虧」【10】。這裡主要是指的林彪。林彪在遼瀋戰役中的一系列錯誤,都是毛主席逐個加以糾正,逐個加以克服的;克服這些錯誤,是經過了反覆鬥爭的。所以,如果沒有毛主席無產階級軍事路線對林彪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鬥爭勝利,就不可能有遼瀋戰役的勝利。

    3.從遼瀋戰役的過程可以看出,林彪的這條軍事路線,完全適應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蔣介石的需要,這也就是林彪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階級實質。在戰爭進入第三年的時候,蔣介石的處境已經是不妙了。在那個情況下,對於蔣介石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時間。有了時間,蔣介石可以繼續抓壯丁,繼續組織部隊,依靠美國人的援助,恢復他的軍隊,捲土重來。林彪這條路線完全是適應了蔣介石這個需要。如果遼瀋戰役是按照林彪的所謂建議、所謂部署來打的話,就不能取得遼瀋戰役的勝利。林彪在遼瀋戰役中一再抗拒毛主席的指示,歸根結蒂,就是要讓敵人能繼續留在東北,或讓敵人全部撤向華北、華中。而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麼,中國的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就不可能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份出現,也就是說戰爭不可能那麼快結束。當然,蔣介石是必定要垮台的,但是沒有三大戰役的勝利,不可能垮的那麼快,也就是我們不可能在一九四九年就獲得全國的勝利。所以我們講,黨內的機會主義往往能夠起敵人所無法起到的作用。

    4.毛主席親自組織指揮的遼瀋戰役,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經驗,特別是通過戰略決戰就地各個殲滅敵人強大集團的經驗。例如;一、關於實現毛主席的「執行有利的決戰,避免不利的決戰」【11】的軍事原則問題,也就是說,在條件已經成熟的情況下,如何及時抓住有利的決戰時機,堅定地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經驗 二、關於在戰略決戰戰役中如何全面貫徹執行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的經驗,特別是如何實施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問題,如何使大規模的運動戰和大規模的陣地戰相結合的問題,如何組織連續作戰的問題,如何掌握初戰三原則的問題;三、關於發揮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以保證戰略決戰戰役的必勝問題;四、如何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支援我軍作戰的問題,等等。但我們認為,這些經驗中的最根本、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毛主席在《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所指出的:「總觀全局,說明了一個真理,就是只要堅決反對保守主義,反對懼怕敵人,反對懼怕困難。依照黨中央的戰略總方針及其十大軍事原則的指示,我們就能展開進攻。大量殲滅敵人;打得蔣介石匪幫,或者只有暫時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或者連招架都沒有,只有被我一個一個地殲滅乾淨。」【12】

四、林彪在遼瀋戰役中錯誤路線的歷史根源

    介紹這個問題,主要是說明林彪在遼瀋戰役中的這些錯誤不是偶然的。根據我們現在掌握的材料來看,在我們黨領導的二十二年的武裝鬥爭中間的關鍵時刻,林彪曾經多次追隨「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頭子,反對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林彪在南昌起義以後,部隊在潮汕失敗向江西、廣東交界方向轉移時,他當連長,曾經動搖逃跑過,開過小差。後來因為當時到處都是國民黨白匪、土豪武裝,很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彪才又回來了。

    在井岡山斗爭的時期,林彪曾經右傾動搖,懷疑井岡山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毛主席寫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給林彪的一封長信。在一九四八年收進《毛澤東選集》中去的時候,把有關直接提到林彪的名字的地方去掉了。實際上,毛主席那篇文章是批評林彪的,當然也批評了其他犯錯誤的人。林彪在一九六九年上井岡山時,寫了一首詞,胡說「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實際上就是翻這個案。

    在王明路線上台以後,林彪跟著王明叫喊要搞「短促突擊」,實際就是搞消極防禦的陣地戰。那時候很顯然,我們是不能打陣地戰的。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專搞陣地戰。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批判了「短促突擊」和「陣地戰』。批判的對象中,也有林彪。

    一九三四年十月,紅軍長征,遭到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處境十分危險。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定了毛主席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會後,毛主席直接領導軍委工作。在遵義會議以後,那樣緊張的關頭,當時紅軍正在長征的路上,林彪夥同彭德懷等要奪毛主席的兵權,要叫彭德懷去當總司令、總指揮。如果在彭德懷領導下,同志們想一想,紅軍長征能不能到陝北,能不能取得勝利?當然不能。

    在抗日戰爭時期,林彪追隨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反對毛主席的「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13】的戰略方針,極力要打大仗,要直接配合國民黨作戰。實際上,當時國民黨、蔣介石是借刀殺人,借日本鬼子的刀殺我們。按照毛主席的方針,是要剛由紅軍改編成的八路軍、新四軍向日本鬼子的後方大量發展,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不受國民黨約束地開展敵後局面。而林彪卻要帶著主力部隊去直接配合國民黨部隊作戰,要打大仗,不去發動群眾,不去建立根據地,反對毛主席「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14】的方針。林彪在歷史上關鍵時刻,好多次都是反對毛主席的,都是犯有機會主義路線錯誤的。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知道,日本鬼子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宣布投降,九月二日簽定了投降書。這個時候,毛主席十分重視東北解放區的開闢。在各個解放區抽了十幾萬部隊,和大批幹部到東北去,都是主力部隊,很多是老紅軍、老部隊,戰鬥力都是很強的。抽了兩萬多幹部到東北,包括十幾個中央委員,到東北開闢東北解放區。毛主席在十二月份還發出了一個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在《毛澤東選集》上,同志們可以學習。林彪到了東北以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司令,也是執行了一條錯誤的政治路線和錯誤的軍事路線。我們提供一些資料,便於同志們批判。

    在政治上,林彪執行了劉少奇的「和平民主新階段」的投降主義路線和劉少奇在土改、整黨中的形「左」實右的路線。比如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六日、七日這兩天,林彪就有兩次電報給東北局。他說全國和平即將實現,我軍要以壓倒敵人的聲勢進入和平。他對劉少奇的和平民主新階段是很欣賞的。他又說,我們現在打的仗是最後一仗。一九四六年國共談判東北停戰問題的時候,林彪說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實現了。一九四六年四月,毛主席要林彪破壞鐵路,但林彪由於對和平存在幻想,沒有破壞,結果在四平保衛戰中敵人利用鐵路迅速增援、補給,使我們吃了大虧。所以林彪實際上是執行了劉少奇的「和平民主新階段」這條投降主義路線的。在土改中間,林彪對劉少奇的「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貧僱農坐天下」,不要黨的領導,亂殺,這樣一條路線,也是很欣賞的。根據李富春同志的揭發材料,林彪十分欣賞這條路線,要推行這條路線。因此,在土改中間出現了侵犯中農利益,侵犯工商業利益和亂殺的現象。後來,經過毛主席的批評和糾正,一直到一九四八年九月東北局會議以後才得到了糾正。

    從軍事上講,林彪有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是消極避戰,不是積極作戰。林彪在東北一再強調不能打大仗。他有四條理由:第一條是東北的敵人主力多,所以我不能打大仗;第二條是東北的鐵路都控制在敵人手裡,敵人轉運方便,因此我不能打大仗;第三,林彪一再強調東北解放區很新,我們部隊一動就走漏消息,敵人就知道,因此,我不能打大仗;第四,林彪說東北部隊是湊起來的,班子是湊起來的,所以不能打大仗。林彪反反覆覆地強調這四點,並且根據這四點,在東北提出了三個字:等、忍、狠。他那個「等、忍」實際上就是消極避戰,不去打仗;他的那個「狠」,實際上就是他在東北一貫提倡的打硬拚仗,拚消耗,也就是打陣地戰。所以在遼瀋戰役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林彪不是根據客觀情況的可能,根據條件的逐漸改善,逐步集中更多的兵辦,來消滅更多的敵人。我們舉幾個例子:

    林彪帶著部隊剛進東北的時候,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月份這個時候,當時蔣介石下山「摘桃子」,他用了三個軍從天津登陸沿著北寧線向東北前進。當時我們的一部分主力部隊已到了東北。毛主席幾次指示,要他在山海關和錦州之間組織戰鬥,林彪根本不在北寧線組織這樣的戰鬥,拒絕毛主席的指示。林彪說:當時人民都不擁護我們,擁護國民黨,擁護蔣介石,擁護偽滿。還說部隊走得很疲勞,所以不能打等等。由於林彪不認真地組織這些戰鬥,致使敵人很快就到了瀋陽。

    第二個例子,一九四六年五月在四平地區,當時還是國共談判,在東北停戰的時候,毛主席告訴林彪為了使我們在談判中間處於有利的地位,你要控制好四平,不要給敵人占領了。林彪開始堅決不願意控制四平,怕國民黨的進攻。以後主席一再指示,林彪才控制四平,可是他把七、八萬部隊一線擺開在一百多里路上,進行消極防禦戰。結果傷亡很大,四平沒守住;接著搞逃跑主義,從四平到哈爾濱一槍不放,就往哈爾濱跑。有些老首長在「九·一三」後揭發的材料裡邊講到,那時部隊象放羊一樣,很亂。林彪甚至於要放棄哈爾濱。後來,由於主席的制止他才沒放棄。

    第三個例子,我們看看東北打的一些仗。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打了三次攻勢,就是三個戰役。夏季打了夏季攻勢,秋天打了秋季攻勢,冬天打了冬季攻勢。在這幾次攻勢中消滅的敵人並不少,夏季攻勢八萬多人,秋季攻勢近六萬人,冬季攻勢十五萬人。但是,東北的仗有一個特點,就是消滅的敵人多數是師以下的部隊和地方部隊,而消滅正規軍整軍,在遼瀋戰役之前一個也沒有,冬季攻勢中消滅的敵人新五軍,但還少了一個師。這說明有兩個方面問題:一個問題,東北部隊的幹部戰士確實能打仗,能積極主動地尋找敵人作戰,消滅敵人;但另外又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林彪指揮上存在著右傾錯誤。其他各大野戰軍,都依據客觀條件及時地集中主力於一個戰場上,如華東野戰軍戰爭一開始就在蘇中戰場上,兩個月消滅敵人七個旅,後來把敵人的一個整編師(就是軍),兩個整編師一起消滅。這樣消滅敵人,對敵人打擊最大,因為敵人不容易恢復。象晉冀魯豫野戰軍也是這樣,戰爭一開始,就消滅了敵人的整編第三師(就是原來的第十軍),在魯西南一仗還消滅了敵人四個軍九個半旅。西北和華北也打過一些大仗。而東北野戰軍那幾次攻勢,為什麼不能整軍的消滅敵人呢?原因就在於林彪的指揮錯誤。林彪不敢集中更多的兵力打擊敵人。林彪長期住在哈爾濱指揮前方作戰,而把二、三個縱隊集中在一個方向上,各打各的。這樣,各縱隊就只能積極尋求自己當面敵人作戰,因此能消滅大量師以下敵人,但要消滅更多的敵人,兵力就不夠了。因為要消滅敵人一個軍,至少要集中五、六、七個縱隊在一起,用三、四個縱隊主攻敵人一個軍,由三、四個縱隊阻援,才能消滅敵人一個軍。此外,林彪在指揮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打一仗後一定要進行大休整。所以陳賡同志在一九四七年的十二月九日,有一份電報給中央,對林彪提出了批評。陳賡在電報裡邊講:目前對敵作戰,必須有全國性的配合,不要你來我不來,給敵人以空隙,全國是一盤棋,應該有配合。不要我這裡打了,你那個方向不打。要反對大休息。比如說,某些地區一年只發動兩次攻勢(指東北地區,因為東北跟其它戰場不一樣,其它野戰軍都叫什麼戰役,東北都叫一次攻勢,兩次攻勢,叫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陳賡同志講,如某些地區一年只發動兩次攻勢,其餘時間都用在休整,這使敵人有機會補充,鞏固陣地。他說,東北第二次攻勢,戰果不及第一次之大,不知是否為此原因。也就是說,林彪消極避戰是原因。後來中央轉發了這份電報,實際上批評了林彪,冬季攻勢打得比較好,殲敵十五萬人,中央轉發了這份電報,是個重要原因。所以從作戰指導思想上來說,林彪是消極的,是不願積極打仗的,不願逐步擴大殲滅戰的範圍的。這是林彪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在東北戰場上的一個表現。

第二個方面問題,就是「六個戰術原則」。林彪的「六個戰術原則」,在戰術思想上,表現為戰爭的機械論和保守主義。比如說,他的「一點兩面」只講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點上面,完全拋開了毛主席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在戰場上要三倍、四倍、五倍、六倍於敵人,這樣才能打殲滅戰。而林彪的一點兩面只是講我們把部隊集中在一點上。那麼,如果失去了我們在戰場上的優勢這樣一個前提,實際上就不能包圍敵人,就不能殲滅敵人,可見,林彪的兩面是空的,實際上是打消耗戰、擊潰戰,是林彪戰術思想的右傾、保守。林彪在東北一再強調要打硬拚仗,他說,我們用半個縱隊拚掉敵人半個軍,就是勝利,這和他的什麼「一點兩面」在戰術思想上講是一致的。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林彪的「一點兩面」,「硬拚仗」,是完全違背了毛主席的殲滅戰的思想的。又比如說,林彪要搞「四組一隊」,實際上就是把我軍行之有效的戰鬥編組固定化,公式化。我們知道,我們的戰鬥編組是要根據地形、敵情、我們部隊的裝備、我們部隊的任務來決定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的。而林彪搞的「四組一隊」就是把它固定下來,是軍事上機械論、模式化的表現。

    通過以上我們介紹的這些問題,就可以看出,林彪在遼瀋戰役中間的表現不是偶然的,是有它的歷史根源的。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告訴我們:「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鬥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一切頑固黨的思想都有這樣的特徵。他們的思想離開了社會的實踐,它們不能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充任嚮導的工作,他們只知跟在車子的後面怨恨車子走得太快了,企圖把它向後拉,開倒車。」【15】這是毛主席對右傾機會主義思想根源的揭露。就是說,凡是右傾機會主義,都有這樣一個特徵,就是要把歷史向後拉,要開倒車,脫離社會實踐。遼瀋戰役中的林彪,就是這樣一個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他的右傾軍事思想、軍事路線,是由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和右傾思想決定的。他是開倒車的,是看不到形勢的發展的,是脫離了戰爭實際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林彪和我們黨內其他機會主義頭子是完全一致的,一脈相承的,和孔孟之道,和歷史上一切主張保守、反對革新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也是完全一致的。

◆ ◆ ◆ 【以上全文完】 ◆ ◆ ◆

【析世鑒】註

   【1】—【15】,原文引號內引用之毛澤東文字,均為粗黑體字。

    以上《關於遼瀋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問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1974年7月編印之《關於遼瀋、平津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問題》中同名文章爲底本完成數位化處理,網際網路首發【彰往考來】。收入【析世鑒】時,對數位初稿中未及校正的若干訛誤作了訂正。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布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布內容版權的各項聲明。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閱讀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 關於遼瀋戰役中兩條軍事路線鬥爭的問題 全文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