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絕非危言聳聽:三峽工程下泄清水破壞長江大堤

作者:

新華社報導,2008年3月10日以來,湖北省枝江市白洋鎮向家垻長江堤防連續發生崩岸險情。崩岸發生在長江左岸白洋鎮沙灣堤外垸,屬於向家垻堤段範圍。該處垸堤長1750米,崩塌長度360米,崩坎平均高1.5米至3.5米,最高處達5米。

自從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以來,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連續4年三峽大壩下游的長江堤防都出現崩塌險情。造成連續4年長江大堤崩塌險情的主要原因就是上游三峽等水庫的清水下泄。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期間,對於三峽水庫清水下泄的危害未給予重視,而是比較多注重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在自然狀態下,長江三峽河段基本保持沖淤平衡。三峽垻址每年的泥沙總量是5.3億噸,其中4億多噸來自上游,約1億噸來自三峽庫區。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提出「蓄清排混」的措施,認為採取這個措施可以解決三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當時預計,三峽水庫蓄水初期,35%左右可以被衝出水庫,65%泥沙淤積在三峽水庫中。80年到100年後,三峽水庫可以達到沖淤平衡。其實「蓄清排混」措施和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兩個目標相矛盾,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最後還是李鵬提出建議,在上游大量建設水庫,攔截進入三峽水庫的泥沙。但是這個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把三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在時間上做一個推延,而且將來會造成更大的無法解決的問題。

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由於長江上游諸多水庫的攔截,平均每年進入三峽水庫的泥沙總量為兩億噸,加上三峽庫區的一億噸,一共是三億噸;流出三峽水庫的泥沙大約為每年一億噸。從表面上看,在三峽水庫中淤積的泥沙少於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所預測的數量,是件好事。但是,流出三峽水庫的泥沙量也少於所預測的數量。和自然狀態相比,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大減少。三峽水庫下泄的水中泥沙越少、水越清,對於下游長江大堤的破壞就越嚴重。

原水利部部長汪恕誠2004年在珠江委幹部大會上談到三峽水庫清水下泄的危害時說:

「長委以前的任務是一心一意修大壩,現在長江轉軌的標誌是三峽修成以後對長江河道生態問題早研究、早採取措施。修大壩造成生態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對河道的影響,因為修垻會把整個河道改變。而對中國河流影響最大的是泥沙,黃河修垻時泥沙對生態的影響表現在上游,渭河淤積、潼關高程等問題一直都爭論不休。長江泥沙對生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下游,因為三峽修成後,下游的水變清了,其實越變清越糟糕,因為水流和河床的關係發生變化,河床就有可能下切,有可能左右搖擺,河床下切和左右搖擺,花了幾百億修成的長江堤防就有可能被掃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原水利部部長汪恕誠不會「妖魔化」三峽工程吧?!

1998年長江洪水之後,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但是拒絕在論證報告上簽字的陸欽侃指出,造成1998年長江洪水嚴重後果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只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建設三峽工程上,而沒有完成國務院制定的、應該在1985年完工的長江大堤的加固工作。陸欽侃的意見被當時的總理朱容基所接受。國務院向老百姓發行國債,從國債中拿出幾百億元人民幣加固長江大堤。

長江大堤加固工程剛剛完工,就來個三峽工程清水下泄,長江大堤年年崩岸。如果崩岸發生在洪水期間,後果不堪設想。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