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外交休兵碰壁 馬英九敢交兵嗎?

 

(台灣)   (2008-08-28)

聯合早報網訊)台灣自由時報發表文章指出,北京奧運已經結束,許多人在觀察中國的對台政策會不會有什麼變化?九月是聯合國議題的熱季,果然兩岸的實際溫度立即在王光亞的中國說帖中見了真章。

  在「外交休兵」的政策下,外交部這次透過十六友邦提出「審查中華民國(台灣)二三○○萬人民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的基本權利」案,要求聯合國大會列入聯大臨時議程,在作法上,事前外交部曾刻意加以比較說,民進黨時代是要取得聯合國席位,今年改以先參加聯合國所屬國際組織,因此要溫和務實許多。外長歐鴻鏈更信心滿滿地保證「絕對可以讓大陸感受到我們的善意」。

  外交部的篤定其來有自,看看馬英九的受訪自述:「如果大陸不休兵,很快就看得出來,我們馬上就恢復『交兵』。有些人覺得我們一廂情願,當然不是,我們是『兩相情願』。」即是所本。

  相關談話言猶在耳,聯合國秘書處不巧就公布王光亞函潘基文的內容,這封信真像個照妖鏡。莫非,自稱和對岸兩相情願的馬政府是一群「花痴」在治國?或者,王所謂一個中國、台灣地區、沒有資格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就是國共兩相情願的台面下共識?馬先生同意去國家化,由對岸指定「台灣同胞」參與一中框架下的國際活動?若不同意,對岸顯然未休兵,那麼馬先生要不要馬上交兵?

  對照於中方一個中國的「硬道理」,外交部回應聲明馬政府祭出的卻是軟弱無能的「軟柿子」,不要說蚊叮牛角,無濟於事,甚至此等輕描淡寫、不敢造次的虛應故事,坐實了馬政府今年的聯合國動作只是擺個姿態,交差了事罷了。

  外交是主權重要象徵,在不備好籌碼下,主動把自己的主權拿去與敵人交易,寄希望於對岸有「情」能收手,原本就是悖逆邏輯的笑話,現在外交部吃了大虧卻不敢攖其鋒,未見「軟實力」,已將國格踐踏於腳底,如此棄專業的表現,形同自取其辱,這齣令人不忍卒睹的歹戲,馬政府難道還要唾面自乾演下去嗎?

***************

楊錦麟
鳳凰博報 由你開始
天天楊言080827
你休兵,他沒閒著?
    馬英九在接受台灣遠見雜誌專訪時表示,他在外交上推動「外交休兵」,如果大陸不休兵,很快就看得出來,政府馬上就恢復「交兵」。 這話說得有點咄咄逼人。
 
      所謂「外交休兵「,據說是兩岸某種若隱若現的「默契」。,為了營造兩岸緩和氣氛,大陸近期也作出了諸多的努力,但並沒有正式確認「外交休兵」,也沒有任何人表示接受「休兵」的概念。
 
     兩岸在國際社會上的實力對比,台灣明顯略遜一籌, 今年以來,北京顧全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緩和局勢,在國際空間上或有某些政策調整或做冷靜觀察的考慮。
 
     北京似乎被一個主觀設定的「外交休兵」概念畫地自牢,因為擔心兩岸關係出現逆轉, 擔心台灣即可恢復交兵,而不得不委曲求全,至少在外界已形成這樣的印象。
 
     最近,馬英九政府一方面呼籲「外交休兵」,另一方面在參與聯合國,加入東協以及參與其他國際組織,以及加強美台關係,日台關係等方面,仍有不少積極進取性的布局和作為。 
 
     陳孔立先生昨天在聯合早報撰文討論兩岸如何面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難題。認為雙方共同協商尋找解決的辦法,才是共謀雙贏之道。否則,如果台灣方面只是主觀地設定一個「不可能一個晚上達成」的「首要目標」,卻不與大陸協商尋找解決的途徑,同時又說出「成功要素在於兩岸互信」這樣的話,把球踢給大陸,那豈不是預先把今年9月間在聯合國大會上無法解決這一難題的責任推給中國大陸了嗎?
 
     這樣就能確保兩岸關係持續穩定向前發展嗎?
 
     你休兵,但他沒閒著。
 
     也許這只是一種訊息解讀的錯覺。

     但願也只是錯覺。

***************

兩岸「外交休兵」應有之規劃與作為
田欣
不像兩岸新主張的提出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蘊釀,「外交休兵」這次的出現似乎有些突然。到底「外交休兵」意涵為何?其隱藏在背後的思維為何?希望透過本文的分析,能看清楚其後續的發展與前景。
一、「 烽火外交」vs.「活路外交」
在2008 年總統選舉過程中,馬英九先生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中,除了批評「 烽火外交」是「使台灣在國際社會處於前所未有的孤立困境」的主因外,更提出了「烽火外交」的替代品,即所謂的「活路外交」。「活路外交」是指要台灣政府「終結虛耗的『烽火外交』, 並在兼顧尊嚴前提下,從共同利益出發,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與對岸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也就是『活路模式』。 將來不管在雙邊關係或國際組織的參與,兩岸都不必衝撞,互相消耗資源,反而可以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


「活路外交」或「活路模式」所主張的,是將台灣的外交事務,納入兩岸協商,期待可以透過兩岸協商,尋找「雙贏的平衡點」。這種思維,其實已經蘊涵著「兩岸」優於「外交」的政策取向,這也是與「烽火外交」政策取向間最大的不同點。


當然,在兩岸外交實力相差懸殊的前提下,期待透過台灣的孤軍奮戰能創造什麼佳績,無異癡人說夢,這也是「烽火外交」實施多年來卻無法「突圍」的原因。將台灣的外交開展寄託在與中國間的協商上,固然比較務實,但一不小心,恐將讓台灣退無死所。「 烽火外交」多年努力的不過就是讓國際社會聽到台灣自我聲稱是「主權國家」,突顯中國封鎖的無理,若「活路外交」是要放棄這種努力,期待從與中國善意互動中,得到中國允許的一些國際空間,那麼我們必需清楚意識到,這些國際參與不一定會為台灣帶來國際地位的提昇,相反的,愈多中國同意的國際參與,台灣的主權地位可能將愈下降。


二、「 外交休兵」的出現
「活路外交」的政策主張中,雖然沒有「外交休兵」的文字內容,但已經蘊涵了其精神內容。「 活路外交」中「將來不管在雙邊關係或國際組織的參與,兩岸都不必衝撞,互相消耗資源」的文字,與「外交休兵」意義相當接近。其實,「 兩岸休兵」的主張,在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後,已陸續有人在報章媒體上提及,但卻並未引起廣泛討論。一直到4 月21 日,內定接任外交部長的歐鴻鍊大使在舉辦的記者會中,主動提及「外交休兵」,並間接證實「馬英九確實有兩岸外交休兵的想法」後,「外交休兵」才成為受到各界注意的焦點。馬英九有「外交休兵」的想法一事,於5 月10 日於「台灣與國際關係的新紀元」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致詞中得到了證實,他提及「現在是談判的時代,未來台灣除了要與美、日、歐、東協等談判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外,最多需要談判項目的對象是中國大陸,新政府上任後,除就直航、陸客來台、投資鬆綁及爭端解決機制等經貿議題與對岸談判外,還將擴及和平協議與國際空間,若兩岸能『外交休兵』,必可達到雙贏」。但,演說中馬英九雖然提及「外交休兵」,對其內容卻並未多做描述。


馬英九對「休兵」一事應是念茲在茲,在5 月 20 日總統就職演說中,馬英九總統清楚地呼籲「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 但,所謂的「和解休兵」到底內容為何,圖像仍不甚清晰。在明知就職演講內容將被對岸逐字解讀的馬英九,這一段話是說給國際社會聽的,還是說給對岸聽的,實在令人玩味。看來要真正了解「外交休兵」具體的內容,還是必需要回到最初的脈胳中。


三、「 外交休兵」的內容
歐鴻鍊於421 的記者會中所提的「外交休兵」,似乎只是針對「兩岸不因惡性競爭做出不合時宜挖牆角行為」一事,但在 5 月初接受報章專訪時,歐鴻鍊針對今年 APEC 台灣出席代表一事,再度提及「外交休兵」, 此時的「外交休兵」已擴充為兩個層面,「 一個是停止互挖對方邦交國的牆角,另一個層面就是國際空間上涉及雙邊關係的部分,尤其是國際組織上的多邊關係」,他並強調,「假使中國大陸願意和我們改善關係,他們就必需在國際組織上給我們更多的空間。他們如果同意讓我們與會的層級提升,那就能顯示出他們善意的回應,現在就看他們怎麼起而行,拿出實際的行動,顯示出真正的善意」。看來歐鴻鍊心中的「外交休兵」, 已自原本的「互不挖牆角」,發展到期待中國在台灣參與的少數國際組織中,不給台灣難堪,甚至提升台灣的參與位階。當然,歐鴻鍊的說法是真實反應了高層「外交休兵」的想法,還是反應了外交圈對這幾年 APEC 指派代表時受到中國抵制的困擾,值得深思,但至少歐鴻鍊的提法,證明了「外交休兵」內容可有的延展性。


先不考慮「外交休兵」的其他可能內容,「外交休兵」中最核心的「互不挖牆角」的意義為何?「凍結現狀」嗎?現狀能凍結嗎?若教廷若與中國解決主教派遣的爭議而建交,算是破壞現狀、挖牆角嗎?


更重要的是,不挖牆角式的「外交休兵」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利益?


主張「外交休兵」的人往往單純的以為,休兵後、台灣將不需再受遊走兩岸的國家恐嚇威脅,因而可以節省大筆金援的經費,類似巴紐的醜聞也不會再發生,這些人往往期待,台灣甚至可以因此不再對邦交國進行經濟援助。這樣的想法肯定不是歐鴻鍊的思維,因為就在421 的記者會上,當歐鴻鍊強調「 外交休兵」的同時,已經重申對友邦經濟援助的重要性及正當性。這種與一般常識看法相悖的主張,其實是來自務實的政治評估:因為若台灣不延續過去的經援政策,所有台灣的邦交國數字將迅速崩解。


與台灣建立邦交的國家,若不是因為政治人物的個人利益,或是國家可以享受到的經濟發展利益,為何會捨棄國際社會中享有高度地位與影響力的中國,而屈就國際孤兒的台灣呢?若是這些國家本身對聯合國的資金或提供的維安部隊有需求,與台灣建立邦交的代價就會過高,如馬其頓,當初就是因為面臨國內內戰,聯合國的維安部隊卻因中國的反對而遲遲未能派駐,最後只能選擇放棄與台
灣的邦交。


當台灣不再提供經濟利益時,邦交國一一選擇與台灣斷交將會是可預見的事。迅速失去邦交所產生的政治壓力將相當巨大,為了不讓政治風暴形成,維持對邦交國的經濟援助將會是不得已的策略。值得觀察的是,歐鴻鍊同時強調跳脫邦交國數字迷思的主張,究竟是不讓邦交國敲詐得逞的故意放空,還是暗示著,未來將減少對邦交國的經濟援助,國人應預期邦交國的迅速減少。


四、「 外交休兵」: 中國的角度
對中國政府而言,「 外交休兵」從來不是問題,因為中國從不承認台灣有行使外交的權利,既然無權行使外交,又何來「休兵」可言。中國對台灣邦交國的「挖牆角」不過是中國主權行使的正當行為,台灣方面提出的「外交休兵」等於要求中國承認台灣具有單獨行使外交的權利,這是中國絕對不會接受的主張。在戰術上,於近期內不讓馬政府因失去邦交國而難堪,以使馬政府在談判桌上出讓更多籌碼,這種交換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因此,中國暫時的放棄「挖牆角」可能可以預期,但絕不意謂著中國同意台灣有執行外交的權利。對中國而言,所謂的「休兵」,應是指如何讓台灣在中國同意下,以非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藉此減低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敵意,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會給予台灣政府相當的功績,所以中國一定會要求台灣付出代價,代價會與馬政府能承受國內的壓力有關。


由於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已承諾「九二共識」, 而且並未提及「一中各表」,相當程度地回歸了中國要求的「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政府已不需在此再下功夫。接下來的要求應會集中在「放棄主權宣示」、「 減少對美軍購」及「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等議題上,短期可見的具體作為將會是要求台灣放棄返聯。對中國而言,台灣向聯合國侈言自己的主權,逼迫著中國去動員其他國家及聯合國秘書處反對,不也是破壞兩岸「休兵」默契的一種作為?

 

對中國而言,馬英九政府在返聯議題上的表現,將影響後續對台政策評估,也會影響馬所期待的兩岸協商或「活路外交」的進展。但對馬而言,就任的第一年是否真有放棄返聯的空間?放棄返聯將對馬形成什麼樣的壓力?若以參與WHO 來交換是否可行?這些會是馬政府將於近期內面對的艱困抉擇。若馬選擇了繼續申請返聯,「外交休兵」就將立刻破局。


對於兩岸關係,有人以為只要馬英九就任後,就會發生質變。持這樣看法的人可能會相當失望。因為從中國的角度看來,只要台灣問題是可以被框住的,中國其實並不急於解決台灣問題。中國領導班子並不會因為馬英九不反統,就認定馬英九不獨,從而讓馬英九予取予求。對付馬英九的過程中,中國將採「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一方面給馬英九甜頭,讓馬英九留在「一個中國」框架下,不製造新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向馬英九施壓,逼迫台灣一步步出讓國際舞台,接受中國主導安排的國際參與。


當然,若是目標本來就是要統一,這樣的發展倒也無可厚非,但若目標是要儘可能地維持現狀,不願意輕意放棄台灣的主權,那麼終將在路途上與中國發生利益衝突。這將會是一場台灣國內與兩岸拉拒的持久戰爭,「外交休兵」只不過是拉起了這場戰爭的序幕罷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