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朱長超:從兩個孩子的經歷看教育存在的問題

作者:

某社會科學雜誌一個編輯的孩子,曾經在國內的一個學校讀中學。父
母對孩子的評價是積極的,但是,學校的老師卻認為這個孩子是個差
生。每次家長會總是要向家長訴說孩子一通。孩子的成績不太好。數
學成績不理想。他到不是不會解題,他能列出方程,找出幾何證明的
思路,但是,簡單的運算經常出錯,結果也就錯了。老師只看結果,
不看過程。答案錯了,就全錯了,不給分。一來二去,老師對他沒有
了信心,孩子也沒有了自信。整天灰頭土臉的。聳拉著腦袋,看上去
一點精神也沒有。

父親對孩子倒很理解。他擔心,老師認為兒子是差生,同學也可能認
為是差生,如果發展下去,孩子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是差生。如果這
樣,孩子就沒有救了,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差生。這將是致命的挫傷。
父親不相信孩子是差生。他看到孩子思路敏捷,靈活,清晰,也很簡
略,別人要走好幾步解出的問題,他少走幾步就可以解決。而且,他
的小提琴拉得不錯。他不相信孩子真是個差生,但是,他無法改變中
國教育強大的傳統慣性。狠了狠心,將孩子送到美國,想通過改變環
境來解放孩子。這一步居然被他走對了。美國老師和同學沒有人說他
是差生。相反,他解題時提出的新思路和簡便方法,大受老師的鼓勵
和表揚。老師們認為,能提出新思路,這是很寶貴的品質,運算出
錯,這當然需要改進,但計算可以工具化,出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啊。因此,同樣的數學學習,這個孩子從中國母校到美國學校,實現
了一個大飛躍,從差生一躍而變為優生。

他的心情也大變,自信心也大增。在原來的班級里整天被老師數落
他,變得灰頭土臉;在美國的學校里,老師更多的是表揚他,變得神
采飛揚。在國內學習時壓力很大,學得很沉悶,他在新的學校里學習
得很輕鬆,很愉快。他變得勤奮起來。學校鼓勵他發展個人能力。他
喜歡電腦,喜歡遊戲,喜歡電影,動畫,音樂,模型,畫畫,老師和
學校居然都很支持。他在輕輕鬆鬆的學習中,迅速地成長著,各方面
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喜歡動畫設計,居然為美國海軍的淺水戰艦
設計了三維模型,獲得了惠普公司的動畫設計賽大獎。他還獲得了全
美動畫比賽個人組的冠軍,並順利地進入大學。

另一個同學的女兒,在加拿大讀高中。在那裡學習過程中,能輕鬆地
與人用英語交流,能方便地大量閱讀英語書籍,外語水平大進。臨近
畢業時,她回國參加高中畢業考試。本來,她在國外生活學習較長時
間,英語說得很流利,與當地人用英語交流很自然,但是,她回國後
英語考試的成績卻很不理想,比國內同屆同學的平均成績要低得多。
她難受極了,她沒有想到,她能聽能講能閱讀,自以為外語完全過關
了,但是卻不及國內同屆同學的一般水平。留學回國考外語,卻成了
一個差生。

這真是有點兒奇怪。是中國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嗎?似乎不像。因為那
個返老還童、充滿青春活力和愛黨情懷的楊振寧教授不是說過,中國
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嗎?還有,正在修訂中的《辭海》,準備讓前教育
部長陳至立同志當主編。陳至立並不是學者,她對辭海的修訂並無貢
獻,她對中國文化事業也並無拿得上檯面的貢獻。她被選定充當辭海
的主編,如果有理由的話,也許有關領導認為她領導教育事業有成
績。楊振寧肯定中國教育,高層領導肯定陳至立,實際上也是肯定中
國教育。既然上上下下和里里外外都肯定中國教育,中國教育一定是
好。也許是我對中國教育的成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許是世界觀
存在著問題。

但是,教育如此先進,又為什麼我們的差生竟成了人家的優生,而加
拿大的優生回國考試竟變成了差生?這似乎說明我們的教育是有偏差
的。不過,楊振寧也許可以反駁我說,那是中國教育太先進了,遠遠
地走在別人的前面。中國最差的差生,一到國外,便輕而易舉地成了
那裡的優生,而那裡的優生,一回到國內,立刻顯得底氣不足,一比
之下就成了差生。中外教育兩重天,相差實在太懸殊,這正說明中國
的教育已經是世界一流,舉世無雙了。我們的差生,到了外國都成了
優生,如果我們的優生到了國外,那是優優生了。而外國的優生,到
了國內,就一下變成了差生,如果是外國的差生到了國內,也許中學
生就變成了小學生了。

這是解釋得通的。如果情況確實是這樣,我倒也會感到很高興。不
過,我還是覺得,這種情況並不能證明我們教育的先進,恰恰相反,
它反映了我們的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們判斷一個學生,一切以分數為標準。成績就是一切。這種
標準,常常是片面的,有局限的,有時候會損害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
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提出過多元智力論,他認為,一個人的
智力是由多種不同的、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組成。例如,語言智
力,邏輯智力,律動智力,交際智力,空間智力,等等,各個人所獲
得的智力成分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智力構成。有的這
個智力強些,那個次些,有的那個智力強些,這個次些。他主張發現
和發展每個人的特長智力,促進智力總體的發展。有些智力是比較容
易地用考試的辦法來測量的,這些孩子有可能成為老師喜歡的優生。
有些孩子也很聰明,例如,他喜歡釣魚,總能釣到比別人多得多的
魚,但考試就是不行。有的孩子動手能力強,他做的風箏就是比別人
做得巧,飛得比別人的風箏高。但是,讓他進行四則運算,因式分
解,他可能常常出錯。按照中國流行的標準,這些孩子都成了差生,
等到這些孩子自己也心甘情願地承認差生的帽子時,這些孩子就完全
被我們的教育被扼殺了。

第二,中國的教育公平性較差。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孔
子時代就確立了有教無類的原則。科舉也是相對公平的。不問你是布
衣之家,還是高貴門第,一律以文章取士。文章取士固然有片面性,
但是,取士卻是相對公正的。你的文章好,你有可能獲得好名次,有
可能考進進士,有可能考中狀元。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資源相差太
懸殊。貧困山區的孩子占有的教育資源與發達地區的重點學校的教育
資源簡直天差地遠。而我們對考生的錄取線相差很大。同樣考北大,
北京的孩子所需要的成績與外地同學所需要的成績是很不一樣的。教
育基本公平的缺乏,使資源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一些比較平庸的學生
占有了太多的資源,而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學生則得不到足夠的資
源。

第三,教育的腐敗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公害。它極大地污染著教育環
境,污染著受教育者的心靈。交大曾經泄露過一份打招呼考生的名
單,這些特殊的學生具有強大的社會背景。如果按照成績來選擇,他
們無法進入交大。但在強大社會背景或者權力背景和金錢背景的支撐
下,他們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交大。交大如此,復旦,北大,其他各個
名牌大學又是如何呢?可以說,此類事是非常普遍的。紅樓夢上的賈
雨村會根據背景斷案,我們的教育家會根據背景招生。這是社會腐敗
在教育領域的延伸。教育如果充塞著權力和金錢的侵蝕,教育質量一
定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有的領導者對教育的錯誤定位更擴大了教育
的腐敗,加快了教育的墮落。他們認為教育是一種產業,學校猶如學
店,你交錢,我施教,我賺錢。在這種風氣下,有的教育者整天考慮
的是教育致富,整天忙於外教,夜教和假日辦班,這勢影響了正常教
育的投入。也大大影響了孩子的心靈的成績。在這樣一種教育風氣
下,學生們中間,很少看得到那種對老師的由衷的感恩和尊敬。我覺
得,楊振寧所說的我們的教育一流的評價是言過其實的,他對中國教
育的了解是皮毛的。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寶貴的資源。教育
落後,人才質量必然下降,這對國家的發展會通過無形的渠道帶來種
種損害。中國教育需要進行一次認真的大討論,看看它什麼環節出了
差錯,病症究竟在哪裡,然後,下定決心動一次手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