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為何不急於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勞動力短缺

作者:

美國在同失業型復甦做鬥爭,而中國遇到的挑戰似乎恰好相反。

儘管中國經濟大幅減速,但一系列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依然供不應求。今年第一季度,一項針對中國多個地市的就業主管部門的調查發現,用工荒現象的嚴重程度創下紀錄。同期政府數據表明,農民工工資同比增幅達到16.6%。

安徽淮北一家棉線廠裡的工人。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前瞻性指標指出的方向同上述調查結果一致。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Manpower)針對4,304名僱主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1%的僱主預計第二季度僱工人數將增加或不變。只有2%的僱主預計僱工人數將下降。從5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從業人員分項指數看,企業的僱工意願也在小幅上升。

雖然中國公布的就業數據含有一些水分,但中國的整體情況還是和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高達8.2%的失業率和工資增長疲弱是令人沮喪的現實。中國現在的情況和2009年時也有很大不同。據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人員估計,2009年外國對中國出口商品需求大幅下降導致大約2,000萬農民工失業,農民工的整體工資水平下降了10%。

中國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有助於解釋為什麽今年中國不會重現以往的情況,以及勞動力市場為何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已經達到頂峰。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願意長途跋涉從農村湧向工廠工作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從滾滾洪流變成了涓涓細流。

就業形勢依舊光明也透露出有關中國整體經濟狀況的重要線索。如果中國的工廠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那麽疲弱的就業形勢將反映出這一現實。因此可以反過來說,用工需求依然強勁表明工廠目前的經營狀況還不錯。

穩定的就業形勢可能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麽近來慘澹的經濟數據並沒有引發中共政府的強烈反應。今年4月是自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速最為糟糕的一個月。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維護社會穩定的手段。如果就業水平能夠維持,那麽經濟增速放緩也就不大會引起恐慌。

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也會降低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多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拉低了工資水平,政府因此可以放心推動經濟增長,不必擔心通脹水平會因此上升。

但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卻令上述「利多」不復存在。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1年製造業工資水平上升了20.1%。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可能會使中國決策者在2010和2011年大部分時間裡努力消除的通貨膨脹局面捲土重來。

失業率是一個滯後指標,只有當經濟陷入明顯困境時失業現象才會變得顯著起來,因此中國的就業形勢未來可能會有所惡化。但到目前為止中共政府一直不急於推出能夠創造就業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如果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工人短缺,那麽中共政府的這種做法便不無道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WSJ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