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國資委緊急預警:經濟入寒冬將長達3至5年

這波全球不景氣風暴前所未見,不少企業獲利嚴重縮水,不少企業也大聲疾呼要求改革,大陸國資委更向央企發出預警,大陸經濟開始進入緊縮時期,要做好3至5年過寒冬的準備。

這波全球不景氣風暴前所未見,不少企業獲利嚴重縮水,不少企業也大聲疾呼要求改革,大陸國資委更向央企發出預警,大陸經濟開始進入緊縮時期,要做好3至5年過寒冬的準備。

中國經濟周刊》最近推出「重振實體經濟,探尋中國經濟原動力」系列報導,為大陸企業探索新出路,為大陸實體經濟再出發謀對策。

該周刊報導,大陸實體經濟現況已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很多企業獲利都嚴重縮水,這是一項警訊,大陸國家統計局上月公布的統計更令人揪心:8月大陸工業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小幅滑落,均低於市場預期。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處在歷史低檔。

浙江省人大財經委曾公布調研報告,上半年浙江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生產經營綜合成本提高,訂單進一步減少,減產、停產現象增多,僅溫州一地有60.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停產。更令人擔憂的是,小微企業去年以來面臨的困難開始蔓延至大中型企業,企業家信心明顯下降。

不僅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企業,甚至大量的內陸企業,都反映今年「實在太難」。

沙鋼集團董事長沉文榮直言:「我經營企業30多年,從沒見過比今天更糟的局面,過去遇到經濟形勢不好,知道3個月或半年後就能回溫,如今看不出谷底是3年還是5年。」

旺報 【記者龔俊榮/綜合報導】[page]

「重振實體經濟探尋中國經濟原動力」系列報導
實業興,則中國興
 
時間: 2012年10月15日 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2012年第40期【字體:

 

  編者按:2012年全球經濟震盪加劇,引發全球實體經濟回歸大潮。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的中國,早在2011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指明了「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的方向。實體經濟,中國的經濟命脈。危機來臨,變革在即。值此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節點,本刊推出「重振實體經濟探尋中國經濟原動力」系列報導,為中國企業的路徑探索提供借鑑,為中國實體經濟再現輝煌建言獻策。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劉永剛︱北京報導

  實體經濟的興衰,是關乎國家興衰的大事。而中國實體經濟的境況,似乎從未像今年這樣令人擔憂。

  經濟增速驟然下滑,投資大幅減少,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製造業步入低增長或負成長。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近期發布盈利預警,股價下跌19%;中國最大的挖掘機製造商三一重工將其年度銷量增長預期從40%下調至10%;中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報告其上半年營業利潤下滑22%;中國最大的貨櫃生產及多元化企業中集集團發布預警稱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55%~75%。

  國家統計局9月9日公布的數據更是令人揪心:8月份,中國工業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均低於市場預期。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處在歷史低位。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提出:振興實體經濟的關鍵是國有企業改革。

  實際上,自今年中美戰略對話之後,關於中國國企的發展問題已經替代了人民幣匯率成為美國政府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

  有評論認為,中國國有企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對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感到威脅。

  實業不興,是美國樂見之事,卻是中國最不願陷入的經濟困境。

  重振實業,國企先行

  實業「空心化」之憂

  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前不久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上半年浙江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生產經營綜合成本提高,訂單進一步減少,減產、停產現象增多,僅溫州一地,60.4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停產。更令人擔憂的是,小微企業去年以來面臨的困難正向大中型企業傳導,企業家信心明顯下降。

  不僅僅是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企業,甚至大量的內陸企業,都反映今年「實在太難」。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長沈文榮就直言:「我做了30多年企業,從沒見過比今天更糟的局面,過去遇到經濟形勢不好,能知道3個月或者半年後就能回升,如今看不出低谷期是3年還是5年。」

  國資委曾向各央企發出預警,中國經濟開始進入緊縮時期,要做好3~5年過寒冬的準備。

  事實上,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2012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首次跌破8%的心理關口,降至10年來最低點。而在微觀層面,幾乎所有製造業企業都步入低增長或者負成長,所受衝擊遠超GDP的下滑幅度,鋼鐵、工程機械、造船、光伏等基礎行業尤甚。

  武鋼集團日前決定,將全年利潤目標由30億元調整為16億元。「鋼廠已到保命期,能限產的都限了。2008年都沒有今年這麼狠。」一位業內人士稱。

  與此同時,經歷了「黃金十年」景氣周期的煤炭行業也悄然迎來拐點,環渤海動力煤價格進入「跌跌不休」的窘境。煤炭企業開始限產保價、準備過冬,中煤集團、山西焦煤、河南義馬集團、永煤集團等巨頭紛紛加入降薪、裁員的行列。一些中小型的煤企日子更難過,資金鍊出現緊張甚至斷裂的情況。

  隨著全球航運市場步入低迷,造船業面臨訂單量銳減及船價下降的雙重危機。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製造業基地——浙江台州目前約有80%的船企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原總經理譚作鈞預計,內地有50%的造船廠將在未來2~3年內破產。

  滙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對未來製造業的前景表現出了擔憂,「製造業經營活動面臨著比較艱難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外需仍在下行通道(7月出口增速已降至1%);另一方面國內需求仍未明顯回暖。」

  日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2012中國500強發展報告》稱,在中國企業500強的個體規模和總體規模大幅擴大的同時,利潤額出現負成長的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多個行業績效大幅下滑。上榜的實業企業數量已連續5年減少。

  報告還指出,實業企業與金融企業存在懸殊的利潤差距,長此以往,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必然流出實業,流向金融行業,我國製造業也必然出現「空心化」趨勢。

  「溫州一個擁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業,苦幹精算,一年利潤剛百萬,而該企業老闆的妻子在上海買10套房子,8年後輕鬆獲利3000萬。不少靠實業起家的企業家,現在只把企業作為融資的平台,實業空心化、資本投機化、資產泡沫化的狀況日益嚴重。」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坦言。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表示,製造業由於其極具穩定性,是各個國家的根基。美國在金融危機後選擇製造業回流,正是由於製造業對穩定國家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什麼讓實業減速

  「經濟放緩、增速下降、限制增多是製造業企業利潤直線下降的主要原因。」胡遲認為,我國製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階段時期,由於轉型升級所需時間長、成本高,再加上整體外部環境較差,造成行業整體利潤率較低。

  此外,資源和環境瓶頸收緊、原材料漲價和人民幣升值也被普遍提及。但在很多企業家看來,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稅負高、融資難等國內因素,才是壓垮企業的更重要原因。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仍在於當前的經濟體制存在不足。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分析稱,國家相關部門將法律、政策、資金強力擴張,擠壓民營經濟的空間,導致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衰弱,不僅使經濟增長難以維繫,而且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表示,在國際經濟政治環境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大企業長期高速成長所依賴的基本條件正在改變。

  重振實體經濟的路徑

  在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看來,中國尚未完成產業結構轉型,走虛擬之路不但逐不到利,而且因融資成本高、民間高息借貸等原因,出現了許多盲目擴張、涉房涉股企業的資金風險,也影響了眾多相互擔保企業的正常經營,如不及時採取有效化解措施,對經濟穩健運行將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如何推動資本回歸實體經濟?在許多人看來,遏制投機,尤其是房地產業領域的投機是首要任務。

  旭飛集團董事長黃少良認為,雖然我國房地產調控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前期更多是對樓市基礎制度的修復,從限購、限貸到房屋稅,政策不斷調整、不斷加碼,主要是為了搭建一個適合我國樓市的調控制度框架,而效果只能說才剛剛發酵,只要堅定調控決心,力度不放鬆,房價合理回歸的預期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不少地方嘗試給樓市鬆綁,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取消房地產市場現有調控政策,房價可能很快反彈,資產泡沫可能進一步膨脹。」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宋林飛表示,「房市必須變投機投資主導為消費主導。」

  不少專家表示,只要樓市股市的暴利還存在,只要市場還有大量的投機空間,資本就很難回歸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就很難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因此,打擊暴利、遏制投機,是資本回歸實業的前提。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中心教授盧峰指出:「正是基於中國製造長期依託的低成本優勢已難以為繼的現狀,在參與國際競爭中,以國企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必須儘快打造出新的優勢。發展實體經濟,壯大自身實力,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亞男指出,在呼喚重振實業之時,必須注意到一種良性的實體經濟「收縮」現象。以上海為例,2011年共調整淘汰落後產能2873項,關停危險化學品生產及儲存企業149家——看起來,實體經濟的「領地」大大收縮;但2011年上海工業總產值達到32087億元,同比增長7%;「十一五」期間,上海工業以年均4.2%的投資增長、年均4.6%的能源增長,支撐了年均11%的產值增長和年均17.8%的利潤增長。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提醒:「在我們重談『實業興國』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地搞『復建』運動,而是要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步進行。對上海來說,要充分利用傳統產業基礎來發展面向未來的現代工業體系。」

  對此,有專家提出,國有企業在國家轉型期,始終應把投資重點放在事關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與方向的產業、行業以及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等方面,把一般性競爭行業的發展空間留於其他投資主體共享。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大型企業特別是國企,以其強大的產品和資本營運能力,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支撐,並決定著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和增長潛能。

  因此,培養國企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國家競爭實力,成為新的責任主體。

國企一定要繼續做大做強

  讓美國感到威脅

  「沒想到美國人會如此關注中國的國企。」安邦諮詢合伙人賀軍說。前不久,作為美方在中國訪問期間唯一選擇的智庫,安邦諮詢剛剛和美國國務院首席經濟學家海迪瑞迪科進行過一次深入交流。雖然是一次非正式訪問,「但要知道,美國人向來只關心人民幣能否升值。」賀軍坦言,海迪瑞迪科對中國國企的發展看起來很關心。

  美國《華爾街日報》今年初發表的《美國對中國公司發動攻勢》一文指出,「美國貿易官員們對美中商業衝突的核心環節——受到大量保護和補貼的中國國有企業,發起了協同攻擊。」

  今年5月,在中美戰略對話中,美國政府破天荒地不再拿匯率說事,而是向中國政府提出要提高中國國企紅利的上繳比例。

  有評論指出,國企上繳利潤天經地義,可這事由美國向中國政府鄭重提出,卻顯得有些唐突。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今年表示,美國希望全球商務領域能夠實現「競爭中立」。對此,美國副國務卿霍麥茨直言不諱地指出,「競爭中立」原則主要針對中國,「因為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憑藉政府支持,實力大增,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對美國企業構成巨大挑戰」。

  「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國有企業沒有出大的問題,也沒有引發大規模的職工下崗,成為中國抵禦金融危機重要的穩定因素。」中國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坦言。

  而與此相反,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歐美國家的實體經濟被投機性的虛擬經濟捆綁,國家經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原動力,因而陷入了經濟衰退的泥潭。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國有企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對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感到了威脅。

  在美國《財富》雜誌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業500強中,共有59家中國國企榜上有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更是位列前十。這59家國企中,當年新增的超過10家,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

  尤其是作為國企核心的中央企業,表現出更充分的市場活力與競爭力:「十一五」期間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上繳稅金和稅後淨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年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到115%。

  即使是在最困難的2008年,中央企業利潤同比雖下降30.8%,但上繳稅金不降反升,達到10426億元,同比增長18.6%,占當年中央財政收入的17%,成為社會事業的支撐力量。

理性助力國企

  然而,與國企的貢獻相對應的並不是褒獎,公眾往往會將國企和壟斷暴利、高薪低效、腐敗浪費、與民爭利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一起。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長許保利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國有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又是國有企業與公眾之間日益密切關係的反映;同時,這也是國有企業與跨國公司、國內非公有制企業均是市場競爭主體而難免存在矛盾和衝突的反映。

  「我們不能否認,國企自身存在需要改革的問題,但用詆毀的言論來形容中國經濟的堤壩難免有失公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亞男坦言。

  雖然中國社科院已經連續多年在其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中表示,國企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要遠遠優於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但有些聲音一直不肯承認這一事實。

  這樣明顯的偏見近年來屢見不鮮。對此,有人認為,是時常傳出的有關國企的負面消息,給一些人留下了口實。

  「問題在於,哪個企業沒有些負面新聞呢,為什麼總是國企在挨罵?」財政部財科所一位教授認為,「退一步說,如果這些言論真是出於完善國企發展而提出的善意批判和建議,當然也很歡迎。可現在有些人一提到國企,只有詆毀甚至是謾罵,缺乏全面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乃至連國企的正面消息都不肯承認。」

  「國有企業既有市場經濟中企業所具有的一般屬性,又有不同於其他一般企業的特殊屬性,比如承擔的公益責任等。」他感慨道,這使得國企很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與此同時,一些將西方經濟理論視為絕對真理的人,在這一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述財政部財科所教授坦言,「有的人往往將國企視為市場經濟中的『異類』,偏頗地認為,國有企業是計劃經濟的殘留物,只有徹底『消滅』國企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在有的人眼裡,國企發展究竟是好是壞並不重要,只要存在就是一個錯誤。」

  陸亞男認為,西方一些理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只能在特定的條件下適用。同時,應該注意西方國家和某些國際組織在全球推行這些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式背後的用心。

  現實情況是,很多國企不僅躋身世界500強,還通過商品貿易、對外投資、資源收購等方式,開始在境外市場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美歐等跨國公司的強勁對手,打亂了跨國公司的發展布局和擴張步伐,對其利益最大化構成了直接挑戰。

  在陸亞男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作為中國經濟中流砥柱的國有企業變成外部集中攻擊的對象「只是時間問題」。

  有評論認為,對於目前出現的「倒中國國有企業」的思潮,實質上是以想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為目的。

  「關鍵問題決不允許動搖,國企一定要繼續做大做強。」盧峰坦言,在全球範圍內,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就是企業間的競爭。所以,關係到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的重要產業和關鍵領域保持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既是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則的要求,也是出於國家戰略的需要。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