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震驚 80後結婚成本已經是60後的263倍

60後,80後,兩代南京人結婚成本一個天一個地   從1987至今,26年過去,雖然物價不斷上漲,但結婚成本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超越了物價。現代快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南京兩個普通家庭,作為60後和80後的兩個代表。結果發現,後者的結婚成本,約為前者的263倍,而其中房子一項,約占整個結婚成本的80%。

  兩代南京人結婚成本一個天一個地2013年,1990年出生的女孩子23歲了,也就是到了國家規定的晚婚年齡。「90後都到了晚婚年齡?」一些至今還奔走在通往婚姻道路上的70後、80後對此只能淡然一笑,「晚婚?怎麼可能?90後離結婚還早著呢!」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適婚青年們選擇晚婚,去年,江蘇省初婚者平均年齡為29.6歲,離30歲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門檻只有一步之遙。而南京市的初婚者平均年齡去年則已突破了30歲。很顯然,男性25歲、女性23歲的「晚婚規定」已不合時宜。社會已經步入一個名副其實的晚婚年代。

  快報記者調查發現,人們之所以選擇晚婚,與教育水平的提升、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結婚成本的提高這些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先成家後立業」的觀念,正在被「先立業後成家」取代。而這個觀念一旦確立,晚婚將成為多數人的選擇,而這些晚婚者中,因經濟和觀念的雙重壓力,多數屬於被晚婚。

  當然,「真愛難尋」一直都是晚婚者們的「經典理由」。

  現狀

  城市越大,婚得越晚舊的晚婚規定已不合時宜

  2012年前10個月,江蘇有74.47萬對新人登記領結婚證,結婚平均年齡達到了30歲,其中初婚者的平均年齡為29.6歲,再婚者的平均年齡為38.8歲。僅就江蘇而言,全民進入晚婚時代已成定局,與以往相比,青年的結婚年齡普遍推後,而且城市越大,「婚得越晚」。

  近些年,南京人結婚的年紀年年推後,晚婚現象明顯。南京統計部門曾做過調研,2005年南京男性人口平均初婚年齡為27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4歲。但是現在,在南京,二十八九歲的女性保持單身已不足為奇。實際上,2011年末,南京人的平均結婚年齡還是29.8歲,而10個月後,南京人的平均結婚年齡便突破了30歲大關,達到了30.2歲。

  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方不得早於22周歲,女方不得早於20周歲。而現行的「晚婚規定」是男年滿25周歲、女年滿23周歲的初婚,即為晚婚。

  很多大齡未婚男女認為這個規定已經不合時宜。「大部分人都超過了這個規定年紀,國家應該改一改了。」不少網友認為,男生25歲、女生23歲,剛從學校走上社會,都還稀里煳塗的,「在現代社會,男生30歲、女生28歲算晚婚標準,比較合理。」

  晚婚一族1坦然的大齡女我「剩」故我在

  羅菡菡剛剛過完27歲生日,同時,她最近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生畢了業。這已經是她讀的第二個研究生了。

  「好男人沒找上我,是他們的損失。」面對自己單身的現狀,羅菡菡這樣調侃。

  說起來,羅菡菡並不是「沒人要」。她在南京的一所大學讀本科時,就是「四大系花」之一,身邊的追求者一直沒少過。大二時,她和系裡公認的「才子學長」談了一年多,後來因為學長去廣東工作,最終分了手。大學畢業出國後,羅菡菡和一個美國小伙談了大半年,又因為性格差異分了手。在此以後,她就再沒踏足過「情潮。她決定「化悲憤為動力」,把心思都投進學業中。說到做到,羅菡菡先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法學碩士,又不畏艱辛地從頭念起,考取了金融學的研究生。

  學業萬分緊張,加上一個人在國外打拼,不得不抽出時間應對生活瑣事,羅菡菡就這麼忙得「剩下」了。國內的父母著急得要命,甚至連房子都給女兒準備好了,每每提起來總是說,「只要女兒滿意,對方什麼條件我們都接受」。此外,每次女兒聖誕節回家,他們都安排了相親,但羅菡菡只去過兩次,此後便通通拒絕,理由諸如「沒感覺」「人有點傻」……

  「不為結婚而結婚」,是羅菡菡的格言,她希望等到「對的人」。加上最近在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更加不擔心,「經濟獨立了,怕什麼,我『剩』故我在!」

  羅菡菡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她周圍的同齡人並不著急成婚的姿態,給了她很大安慰。這些1985年前後出生的年輕人,普遍對自己有著很高要求,對伴侶也有很高期望,這也就給了「媒人」很大的壓力。羅大媽剛剛從南京一家事業單位退休,這位一向熱心的阿姨,從5年前開始便再也不做媒了。「如今小年輕眼界高了,拒絕人的理由也稀奇古怪,我參乎進去,到頭來很可能弄得我兩面不是人。」她說。

  2高材生忙學業被晚婚

  小夏是80後的「頭頭」,如今已經33周歲,然而本月,他才完成他的人生大事結婚。對於這麼晚結婚,他絲毫沒覺得有什麼不妥,「這個年紀結婚很正常埃」

  小夏,南大計算機系研究生畢業,因為沉迷電腦遊戲,再加上工科男本身「情商」就不太高,他從未考慮過找女朋友一事。畢業後,從事IT行業的他又一心埋在工作里,對女人「也從不多看第二眼」。

  直到30歲,家裡人著急了,他才慢慢開始物色。因為喜歡打遊戲,他心裡打定注意,一定要找一個長得像動漫人物一樣的女孩兒。而抱著這樣的「眼光」,他很難尋覓到理想的姑娘。

  「現在這個年代和以前真不一樣了,以前是先成家後立業,現在要成家,得先立業。」小夏說,他研究生畢業時就已經25歲了,而30歲之後,他的事業才有點起色,「現在正是事業上升期,我也一直認為,只有各方面都穩定了,才適宜結婚生子。」小夏的妻子西西也抱有同樣的想法,要不是家人催促,29歲的她甚至希望再奮鬥兩年。

  像小夏和西西一樣,很多晚婚一族並不是沒有男、女朋友,而是不急於邁入婚姻的門檻,他們中,有奔事業的,有奔學歷的,當然也有人覺得應該多看一看,不要過早吊死在一棵樹上。

  「現在社會多開放啊,又不是談了一個就必須要結婚,就像」非誠勿擾「上,幾乎每個男嘉賓都說談過三個女朋友。」白領小倩說,不談三個對象,怎麼能知道什麼樣的男人更適合自己呢,而處對象又需要時間,所以自然就拖成晚婚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輕人上完大學,再工作兩年,也就二十大幾了;如果再為買婚房、婚禮籌備折騰幾年,那麼,也就三十歲了。」南京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也認為,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導致了晚婚人群的比例增加。

  3城市新居民經濟決定被晚婚

  2007年,相戀十年,從18歲到28歲,石芸終於嫁給了陳宸,在南京安了家。結婚那天,陳宸當著石芸一家老小的面,許諾,「30歲了,終於能給芸芸好生活了。」

  陳宸和石芸是大學同學,在南京,兩人都學醫,相互扶持著走到現在不容易。「父母都幫不了我們,他家還有個小妹妹要養。」石芸說,第一次去陳宸家,她都給嚇到了,「湘西山區,一家老小供他出來讀書,特別不容易。」學醫5年,剛畢業那會,兩人都想繼續讀研,可家庭條件決定了只能供一個。

  畢業後,陳宸去了甘肅做醫生,支持石芸繼續在南京讀研。「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也不敢多向家裡要錢。」研究生畢業之後,石芸找到了一個在療養院的工作,為了省錢,就住在單位的宿舍里。「我們早商量好了,等我畢業工作了,就供他讀研。」事實也是如此,石芸工作後,陳宸如願考回南京,但為了更好的發展,本來學習中醫的他,改學西醫……

  經過十多年的奮鬥,陳宸成了知名醫院的醫生,正考慮著在職讀博;石芸繼續在療養院工作,兩人的收入能保證一個家庭在城市落腳。「我們買了房、買了車,兒子也快上幼兒園了,又要開始新一輪奮鬥了。」石芸笑笑說,如果在老家,她和陳宸絕對算是「超級晚婚族」。「今年過年我們開車回他老家,才發覺以前的髮小,不少人孩子都快上初中了。」

  對於自己到了30歲才真正地成家立業,陳宸很坦然,他覺得,作為一個新城市居民,能夠通過雙手奮鬥在城市安家,已經算是不錯了。「如果我當初也回老家,自然很多事情不用操心,早早結婚生子是必然的。可是在相對陌生的城市,一切得從頭開始,得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我才敢結婚。對於我來說,晚婚是很自然的事。」陳宸說,相比較一些北漂的同學們,他結婚還算早的,「很多在北京混的同學,現在壓根不敢提『結婚』,更別說『生子』了。」

  思考結婚這麼晚愛情還在嗎?相比較上一代,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愛情和婚姻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也在婚姻之外,更注重自我的享受和追求。「結婚」這個選項對現在的單身族群來說,並不像父輩那般擁有號召力,網上有很多人在調侃現在的相親結婚現象:聽說大學裡要是不談戀愛的話,工作之後就只能等著相親,然後看個電影,再吃個飯就結婚了……於是,「晚婚族」們不免被冠上「年紀到了,不得已結婚」的標籤。有人問,結婚這麼晚,愛情在哪裡?

  「年輕時,遇上對的人,覺得想跟對方在一起一輩子,於是便結婚了,這才是愛情的衝動。」1990年出生的女生小沈對愛情和婚姻充滿了幻想,「我身邊的同事都比我大,他們很多人就是相親結婚,只是因為親朋好友催,也到了結婚的點。」就像小沈理解的那樣,很多人都感嘆相親遇到差不多的,也就湊合了。「工作太忙,每個周末還得抽空採訪,我真想趕緊找個人嫁了。」於小姐從事傳媒工作,今年29歲的她之前處了好幾個相親對象,都沒成功,現在她有點著急了,「一個人過日子壓力大,找個人分擔才行。愛情這種東西,我也不指望在相親中找,兩個人能過到一塊去就行。」

  因為速食的晚婚,讓很多人覺得愛情已經讓步於合適,如果婚姻中沒有愛情,那還叫婚姻嗎?「那也不能這樣說,『結婚』就是兩個心智成熟的人做出的愛情決定,只有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才能讓人有結婚的打算。」和男友相戀9年,正在籌備結婚的女生小秦說道,「當然像我們這樣最令人羨慕,可更多的人是經歷過好幾段感情之後,心智才成熟,才覺得能負責任地走入婚姻。」小秦說,並不能簡單地說「晚婚」就是因為時間到了,便沒有愛情,只能說「在大家都準備好的情況下,可以結婚了。而早婚多半是由於愛情的衝動,兩個人並不了解,因為衝動早早結婚,如果到頭來因為不了解而離婚,不是對愛情傷害更大嗎?」

  專家觀點

  結婚:別「太挑」,也別「太湊合」

  晚婚不僅僅是一種現象,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實。記者採訪了解到,或許許多人晚婚是因為真愛難尋,但是這些因為尋找真愛而耽擱了時間的「剩男剩女」,在現實中並不能都找到合適的意中人。許多的人最後不得不因為種種壓力而「湊合」結婚。南京高級婚姻分析師田園認為,婚姻切忌「太挑」,或「太湊合」,否則都可能給未來埋下隱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邱建新則認為,遲遲不結婚,有可能造成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家庭觀念的淡薄

  「左顧右盼」「湊合講究」

  可能給未來埋下隱患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南京高級婚姻分析師田園認為,如今的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晚,不可避免地與雙方對物質要求的提升有關。

  「姑且不談祖父母輩,就是相比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母輩,如今年輕人的自我要求和對伴侶的期望值,都有大大提高。不少小伙,因為覺得自己沒有一定的事業基礎,而遲遲不願結婚;而一些女性,在沒有『看得見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因把握不准伴侶的未來發展,而不敢把『事』定下來。」田園說。

  拖來拖去,這就使得30歲,成為不少單身者的一道「坎」。「30歲以前,總想『再挑挑』。」今年35歲的南京白領陸先生坦言,一過30歲,父母的催促,加上周圍越來越多的人組建家庭,自己的結婚願望也就變得越發強烈。「他苦笑著表示,早就」降低了標準「了,以前還談」眼緣「和」感覺「,而如今的打算是,看到個年齡差不多、職業穩定、長得又」過得去的女生,就趕緊把事兒辦了。

  相比於男性,女性及她們父母抱著「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的慎重想法,具有更強烈的「不安全感」。在房價「扶搖直上」的現代社會,房產成為了一道「門檻」,將很多優秀的無房男士擋在了外面。等到被貼上了「大齡」標籤,不少人這才開始反思當年的「左顧右盼」。頂不住親友的壓力,一些人便匆匆地「湊合」結了婚。

  「慎重是應當的,壓力也是正常的。但切忌『太挑』,或『太湊合』,這些都可能給未來埋下隱患。」田園援引最近被討論很多的劉濤李安妻子的例子,她認為,這兩人的經歷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年輕女性借鑑學習為什麼要結婚,什麼叫「夫妻之道」,以及什麼叫「女人的智慧」。

  太晚結婚

  可能造成家庭觀念淡薄

  「經濟壓力的增大、輿論壓力的減孝性開放以及高等教育時代的來臨等,都造成了晚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邱建新說,現代社會,大家普遍注重內在的提升,特別是學習時間的延長,尤其推後了結婚年紀,「雖然本科、研究生都允許結婚,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應以學習為重。」

  另外,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社會流動性的增加,讓異性交流更加具有即時性、淺表性以及碎片化的特徵,「這樣的特徵雖然帶給異性更多交流機會,但是沒有深度,再加上現代社會人對個性化的追求,因此不少人也就很難尋覓到理想中的結婚對象。」

  婚姻是什麼,和傳統觀念不一樣的是,現代人對婚姻的法律性意識比較淡保也因為自以為擁有更多的機遇,導致很多人認為一旦結婚,選擇成本提高,還不如不結婚,這樣能滿足自己更多的選擇和需求。「現代社會的來臨讓婚姻變得更加多樣化,讓人們對愛情的體驗更加個性化。」

  至於晚婚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邱建新認為,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生育年齡的推後,「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後,會造成生育障礙。另外,對於現代人來說,沒有結婚不代表沒有感情經歷,不代表沒有性經歷,而過多感情和性經歷都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傷害,比如流產。」

  邱建新指出,過多的感情經歷以及遲遲不結婚,還會造成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家庭觀念的淡薄,「其實這也就或多或少的造成了現在社會上常見的閃婚、試婚、一夜情、包二奶等現象。」

  數據對比

  263倍?!

  60後,80後,兩代南京人結婚成本一個天一個地

  從1987至今,26年過去,雖然物價不斷上漲,但結婚成本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超越了物價。現代快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南京兩個普通家庭,作為60後和80後的兩個代表。結果發現,後者的結婚成本,約為前者的263倍,而其中房子一項,約占整個結婚成本的80%。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新浪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