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強拉GDP 地方版20萬億投資計劃出爐 新一輪投資中西部唱主角

爭渡爭渡:地方版20萬億投資計劃出爐

專家認為,事前的預判和評估對防控風險很重要,而資金的有效配置關鍵在投融資體制

新一輪地方投資計劃中西部唱主角

在經濟復甦承壓的背景下,地方投資大賽重出江湖。四川4.3萬億、貴州1.7萬億、浙江未來十年投資超10萬億……據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2月份以來,多個省市已公布其投資計劃,涉及總投資金額達20萬億元。在經濟增長放緩的環境下,投資依然是促進增長的重要動力,但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一旦入市會對拉動經濟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預防投資風險?多名經濟學家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項目要建立問責機制,避免項目盲目上馬。

動態:

新一輪投資中西部唱主角

昨日,商報記者梳理名單後發現,在這輪地方政府投資潮中,中西部省份唱起了主角。其中,山西、四川、貴州、江西、廣西、陝西6省共推出了10.05萬億元投資計劃,萬億以上的投資項目有4個。例如,山西省宣布今年欲通過「五大工程」引資1.5萬億元;四川省則推出了投資總額達4.3萬億元的1999個合作項目向民企招商;貴州省也面向民企拋出了總投資額近1.7萬億元的506個項目;廣西也表示將在今年推進552項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達1.5萬億元。

而資源優勢聚集的東部地區也加入了這場投資競賽。其中,浙江省政府於近日發布《浙江省擴大有效投資「411」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2013~2017年)》,計劃未來五年總投資超過10萬億元,拉動浙江省經濟;廣東省也在年初舉行的「新廣州·新商機」2013年重大項目投資推介會上推出187個項目,總投資額達7869億元。

特點:

除了基建還有量身訂做項目

和去年下半年的投資上馬熱潮相比,商報記者統計後發現,大多數地方的投資熱情稍有回落。例如,去年9月份,四川省投資6.49萬億,今年僅為4.3萬億;貴州省去年7月份投資3萬億,今年僅為1.7萬億;廣東省去年8月份投資1萬億,今年僅為7869億元。

在這輪投資中,商報記者注意到,基礎設施投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各地政府鼓勵的投資重點。基礎設施方面,四川4.3萬億投資計劃中將最大的蛋糕分給了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有基礎設施類項目710個,投資額20469億元。而在浙江省10萬億投資藍圖中,基礎設施投資則是一個萬億板塊,按照《浙江省擴大有效投資「411」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2013~2017年)》,該省將力爭五年新建(改建)鐵路15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14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4億噸;新增民用機場旅客吞吐能力2000萬人次;新增4G網絡基站5萬個。

在產業投資方面,各地方政府紛紛將投資重點瞄準新興產業。例如,在「新廣州·新商機」2013年重大項目投資推介會上,132個簽約項目中,體現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方向的現代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等項目占項目總數的70%,包括阿里巴巴物聯網新城及大數據中心合作項目、騰訊華南電子商務總部項目等。而江西省在中博會發布的1200個招商項目中,主要是今年全省重大產業招商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重點招商項目,涉及現代物流、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體業、服務外包、金融、衛生、教育文體娛樂、商貿服務業、生態旅遊和星級酒店等十大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還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推出了針對區域市場本身量身訂做的投資項目,如貴州依託其山清水秀的自然資源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推出了大批旅遊項目,其中,引資980億元的花溪高原明珠綜合旅遊度假區和引資380億元的南明河城市流域休閒度假帶項目引起了很多企業的興趣。四川4.3萬億投資中,將工業項目中最大的蛋糕分給了能源電力項目,投資總額達5285億元。

在資金來源上,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各地方政府紛紛將目光對準了民營企業,面向民營企業的招商成了主流。例如,四川、貴州分別召開四川與全國知名民營企業投資合作洽談會、面向全國優強民營企業招商項目推介會暨簽約儀式,力邀民企參與地方建設;而廣東、江西等省則分別通過舉辦「新廣州·新商機」2013年重大項目投資推介會和中博會等推介活動向中外企業展示自己的重點項目。

影響:

風險控制或將面臨「三重門」

「相比往年,今年地方投資動力雖大,但壓力也更大,也面臨多重風險。」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維新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說,地方政府新一輪投資競賽中,因為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如果投資回報打了折扣,可能會對地方債務平颱風險造成影響。同時,投資產業項目如果可行性報告和評價體系不完備,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可能加重產能過剩。此外,還需要防範通脹預期上揚對宏觀經濟面造成不良影響。

對於新一輪的地方投資競賽對地方債可能產生的影響,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也認為,雖然這20萬億元並不全是政府直接投資,而是包括政府拉動的民間投資,但是考慮到政府可能通過融資平台、信託公司變相舉債投資,還是會進一步加劇地方債風險。如何控制風險需要進一步觀察。

實際上,地方債問題再度凸顯,成為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的一大考量因素。就在上月,銀監會在以往收緊平台貸的基礎上,再次要求各銀行加強對地方融資平台的清理和規範。同時,去年風光一時的城投債,已在年初被中央結算公司警告存在倒債風險。

「此外,即使地方覺得有投資基建項目,也要注意地方的實際情況,不能一味地去投資高鐵建設。」劉維新提醒說,其實每個城市之間都修建高鐵並沒必要,這些高鐵基建項目也可能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可能滋生腐敗,應著力選擇涉及民生的重要項目,比如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公路等。目前中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經濟、人口等方面的資源,但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嚴重滯後,阻礙了城市的發展,應該多發展城市群建設。

「在投資中要處理好通脹上揚的風險,投什麼一定要慎重。」劉維新強調,多地區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引發通貨膨脹的危險也值得警惕。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也認為,雖然今年通脹壓力還不是很大,但是要看到物價的絕對值仍然是不斷上漲,只不過漲幅放緩。各地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將會帶動鋼鐵、水泥、建材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進而推動整體通脹形勢的走高,給宏觀經濟調控帶來難題。

地理論見

地方投資如何防控風險?

在各地紛紛推出投資計劃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防控風險,降低投資拉動可能對宏觀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事前撰寫可行性研究報告,對投資領域和後果進行充分的論證是有效的避免方式。」劉維新認為,事前的預判和評估顯得很重要。此外,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壅君認為,可以從制度管控上著手,建立一整套的決策問責制度。

「就資金的來源而言,各地流動性和總量都很大,有效配置的關鍵在於投融資體制。」劉維新認為,這需要徹底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建立區域融資市場;其次,金融機構要民營化、市場化。

對於如何規避產能過剩,劉維新認為最核心的解決辦法是對投資方向的正確性進行論證評估。他說,現在很多地區都在大規模建高速路,短期內對經濟有拉動作用,但是目前除了幾家上市公司可能盈利外,其他大部分高速路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任何對資源優化配置的扭曲,都可能產生飲鴆止渴的效果。

地理縱深

重慶投資具有結構優勢

據《重慶市2013年發展改革白皮書》數據,2013年我市計劃投資1.1萬億元,較上年新增1600億元。對此,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昨日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重慶的發展水平和階段相對沿海落後,在注重效益的同時必須要加快步伐。重慶的投資方式不是簡單的以投資拉動增長,而是在適應現階段發展水平的同時,注重長遠建設和結構優化。

「我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主要圍繞城鎮化和工業化,在投資結構上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的支撐,分別為基礎設施投資、產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民生投資。」易小光表示。

易小光指出,基礎設施投資上,我市本著長遠建設的目標,按照「1+6+23+100」的城鎮化格局完善配套,為發展打足後勁;產業投資上,我市加快建設七大產業千億級產業集群和30個左右百億級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做到了結構的合理分配。

「房地產投資上,我市通過投資加強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節,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而在民生投資上,我市針對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加大投入,強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針對性和長效性。」易小光指出。(記者梁齡張凱製圖徐僑唯)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重慶商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