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新一輪資金「漫灌」或將開始

——2.5萬億,洗不白的大刺激

在嘗過了「四萬億」苦果之後,雖然政府在需求管理上仍不遺餘力,對「經濟刺激」這個詞卻一直三緘其口——直到1月的金融數據揭露了真相。

央行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51萬億,規模創單月歷史新高。與此同時,2016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42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萬億元和1.37萬億元。

這一數據也間接印證了上月下旬傳出的央行流動性管理座談會紀要的數據,即1月上半個月信貸投放已經超過1.7萬億元。

不可思議的數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央行」大放水。

洗不白的大刺激

從歷史數據來看,歷年1月均為信貸投放高點。然而,今年1月信貸規模遠超歷史同期。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的貸款投放規模已超2009年1月8900億。在此之前,2009年1月是歷年單月信貸投放的高點。而2009年的數據,正是「四萬億」投資計劃頒布後,銀行貸款數據激增的階段。

從分部門數據來看,此次數據也像極了「四萬億」投資拉動時期的信貸結構。

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075億元,短期貸款增加129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83億元;而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94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52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6萬億元。長貸增速高於短貸的趨勢非常顯著。

據媒體採訪銀行界人士,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保障房開發貸、土地一級開發貸、政府平台貸款和交通運輸業及批發零售業是新增貸款的主要投向。

有人認為,由於1月底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貶,引發「外債轉內債」的趨勢,即許多企業開始集中對外幣債務進行人民幣再融資,這才導致了1月人民幣貸款的激增。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觀點站不住腳,並認為由於1月M2增速達到14%的一年新高,外債內轉並不足以解釋人民幣貸款的激增。

全社會有1.5萬億美元以上的美元融資外債,是否在匯率貶值的前提下把美元外債轉為人民幣內債,需要結合M2來綜合分析。假如人民幣信貸增加而M2不增,則可以認為是外債轉內債。假如社會融資增加的同時外債轉內債,則M2將會萎縮減少。

上月人民幣信貸增長2.5萬億,M2也增長了2萬多億,因此這不是外債轉內債導致的。

曾在某位分析師的朋友圈裡曾看到這樣一句打趣的話:

「你們不要整天想搞個大新聞,這2.5萬億貸款算啥刺激啊?經我研究發現——擦!果然是大刺激!」

貨幣政策轉向寬鬆?

排除了各種一次性因素,季節性因素,我們不得不懷疑真正的「貨幣刺激」是否來臨。

2月16日,央行等八部委印發《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原則,對鋼鐵、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業中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優質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幫助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

《經濟觀察報》作者張向東認為,若將該文件與1月信貸數據一併看待,那麼2016年的貨幣政策不但不是央行長期強調的「穩健」,甚至不是「寬鬆」,而是超乎想像的寬鬆

他認為,「面」上的「寬鬆」不足以解讀施政者的用心,「點」上的寬鬆才是政策意圖的所在。對此,他總結出了央行政策的四個趨勢。

一、整體貨幣投放量將會大幅提高;

二、工業信貸兩極分化、產能過剩領域信貸更加兩極分化;

三、新一輪銀行呆壞帳核銷大潮登場;

四、以工業企業不良資產、應收帳款為試點,多年猶豫不前的資產證券化開始擴圍。

不論產業內分化如何,貸款的投向將以占據經濟體量主要部分的大型工業、製造業國企為主;核銷壞帳呆帳將有助於銀行提升核心資本率,進一步擴大可貸資金規模。一切的一切,都是寬鬆擴大的徵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西部省份一家城商行中層人士介紹,目前貸款主要投向還是基建,投向中小企業的貸款有限,因為基礎設施平台貸款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現在銀行不敢放貸給民營企業了,在國有企業的投放比較大。」一位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的負責人坦言,「1月份企業的預算及融資安排擴大,所以資金的投放增加。」

前述城投公司負責人則透露,目前銀行「追著」城投公司貸款,成本已低至6.5%左右。

「今年1月和去年1月完全不一樣,去年1月完全貸不到款。」前述城投公司負責人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城投公司從銀行融資已經非常容易,但銀行沒有額度,今年1月銀行先把額度放給融資平台。」

擲地無聲

就在今天(2月18日),包括路透彭博等外媒均報導稱,央行今日就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向部分銀行詢量。本次詢量還下調了MLF利率,其中六個月期利率由3.0%降至2.85%,一年期由3.25%降至3.00%

分析稱,下調MLF利率相當於在下調基準存貸款利率、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傳統工具之外的又一項貨幣政策寬鬆舉措。民生固收認為,央行現在通過利率走廊體系來調控利率。降准降息將不再是央行寬鬆的主要信號。

德國商業銀行周浩點評稱,中國央行繼續定向寬鬆,以幫助推動去庫存與去槓桿進程。由於擔憂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央行沒有實施全面降准。

精確制導,定向刺激,不遺餘力,加上「偷偷摸摸」,這是四萬億留下後遺症之後,中國政策刺激模式的寫照。

回想當年,官媒播發「四萬億」的各種配套措施,前前後後數十分鐘的新聞若有其事,似是天降神兵,要救中國經濟於水火。

事實上,由於當時外圍環境極端惡劣,加上資本市場風險聚集,「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推出更多意義在於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導致其不論從規模上還是規劃上都有瑕疵。

而就在2015年年初時,政府曾配套發布總計420項的「七大工程包」計劃。有媒體測算工程包總值達到「10萬億」之巨,而保守的估計也有「7萬億」。

2014年底,國家發改委曾召集下屬10多個司局,短期內連續召開兩場新聞發布會,專門介紹七大工程包的投資情況。所謂「七大工程包」,即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個重大工程包。

此後,國內媒體報導稱,七大工程包預計投資超過10萬億元;國外媒體又報導稱,中國政府會加快300項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約為7萬億元。

對此,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回應稱:「這是媒體自己推算的,具體投資額目前很難計算;而且,無論是7萬億還是10萬億,都應該放在當前的經濟體量下去衡量,單純強調這個數字沒有意義。」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6月30日透露,今年1-5月7類重大工程包已開工221個項目、33個專項,累計完成投資已經達到3.1萬億元。

接下去我們將會看到很多「萬億」,不論是過去的,還是將來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白梅

來源:老虎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