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為什麼你不會安慰人?因為你不懂共情

作者:

前幾天和我姐去飯店吃飯,本來挺高興的事情,後來搞得很不開心。

原因就是點完菜,我們在走向自己桌子的路上,感覺到地上特別滑,差一點沒摔倒。

我姐是很熱心腸愛聊天的人,就問:‌‌「服務員,你家地怎麼這麼滑呀?‌‌」

這家飯店我們常來,其實服務員看我們都臉熟,一個女服務員走過來搭話,‌‌「我家地不滑呀。‌‌」

我姐用腳在地上蹭了幾下,說:‌‌「怎麼不滑,你看,好像有油的樣子。‌‌」

服務員低頭看了看我姐的鞋,‌‌「大姐,那是你鞋滑,我也有一雙這樣的鞋,特別滑……‌‌」

我姐有點不太高興,‌‌「我這是運動鞋,都是防滑的,怎麼會滑,還是地滑……‌‌」

我在一邊也用鞋試了一下,‌‌「你看,我穿的皮鞋,還是滑,不是鞋的問題,是地的問題。‌‌」

服務員還在辯解:‌‌「不是地滑,就是你們鞋滑。‌‌」

我姐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怒了,‌‌「明明地這麼滑,好心提醒你們,萬一摔倒客人你們不得負責任嗎,還偏說鞋滑,我們一行好幾個人,鞋根本都不一樣!‌‌」

服務員繼續犟:‌‌「本來嘛,就是鞋滑,我也有一雙你那樣的鞋,我知道。‌‌」

把我姐氣得呦,我怎麼勸都不行了,‌‌「經理,把你們經理找來!‌‌」

經理來了,‌‌「對不起,我們不是地滑,就是瓷磚有點反水。‌‌」

我姐都氣樂了,‌‌「反水還不滑嗎?‌‌」

我姐從來都不是對服務員頤指氣使的人,可那天的對話就是怎麼都氣場不對,話趕話的越說火越大。

最後,這段飯吃得好堵心。其實本來不至於此,客人反映地滑,他們直接擦一下就好了,結果偏要說上一堆廢話,搞得大家都不開心。

我理解,當我們提出地滑這個問題的時候,服務員否認,轉移到鞋的問題上,這是她試圖在安慰我們,‌‌「不要擔心,你們不會因此摔倒的。‌‌」但這種否認本身,其實蘊含的潛台詞是,‌‌「你的感受是不對的,你不應該這麼想,你錯了。‌‌」

被否認了自身感覺的我姐,當然會覺得很不舒服,‌‌「難道我還不能為我的感覺做主了嗎,我就是覺得地很滑呀。‌‌」

這種站在自身的角度上,缺乏換位思考和罔顧事實的安慰,只能起到不斷戳火的結果。為了捍衛自己的感受,客人只能不斷作戰,不肯退讓。

當然,所有複雜的心理與心理之間的暗戰,當事人常常無法意識到,所以各人堅持各人的立場,把本來是善意的初衷,最終變成了矛盾的焦點。

2、

婆媳有了矛盾,老婆背地裡和老公抱怨,‌‌「你媽洗衣服的時候,只洗你的沒洗我的,這太欺負人了吧。‌‌」

男人心裡一驚,‌‌「啊,我媽真這麼幹了?我的媽呀,你這麼做也太過分了。‌‌」

心裡轉的小念頭可不能說出來,‌‌「不能吧,是不是我媽沒看見啊?‌‌」

老婆反駁,‌‌「怎麼可能,咱們倆的衣服放在一起了,而且你的衣服還在下面呢,你媽專門把我的衣服拿開,然後把你的衣服洗了。‌‌」

男人繼續裝傻,‌‌「那也可能是想洗,結果忘了。我媽不可能是故意的。‌‌」

老婆氣哭了,‌‌「你媽就是故意的,她這麼幹不是一回兩回了。‌‌」

男人看老婆哭了,也很心疼,趕緊安慰老婆:‌‌「她是長輩,我們能怎麼辦啊,你就忍著點吧。‌‌」

老婆一聽就炸了,‌‌「你就知道讓我忍,你媽過分你就不管管啊?‌‌」

‌‌「她是我媽,我怎麼管啊?你要是心胸開闊點,不就沒事了嗎?‌‌」

‌‌「什麼意思,你還覺得是我心胸不開闊,問題出在我身上,你媽沒問題是嗎?‌‌」

‌‌「我沒這麼說啊?‌‌」

‌‌「可你就是這個意思,我受了你媽的氣,你不說安慰我,你還批評我!‌‌」

‌‌「我沒有啊!‌‌」男人覺得真是冤枉,百口莫辯。

於是兩口子互相都覺得不被理解,都不開心。

男人想,‌‌「女人真不可理喻,怎麼越安慰脾氣越大。‌‌」

女人想,‌‌「男人真是無情,根本不懂我的痛苦。‌‌」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對於很多家庭都似曾相識?最起碼,在我家裡常常發生,我們爭論的焦點不一定是婆媳問題,也可能是我和他之間的問題,或者我對別人的某件事情感覺到不滿。總之,只要是涉及到我和他表達情緒,他最喜歡的首先是解釋,不停地解釋。

解釋的核心常常圍繞著‌‌「不是你想的那樣‌‌」、‌‌「你想的不對‌‌」、‌‌「他也不是故意的‌‌」、‌‌「我沒有什麼惡意‌‌」。每次解釋來解釋去都把我解釋得冒火,‌‌「以後我和你抱怨誰,你就負責跟著我罵對方就行,不用解釋!‌‌」

我也曾經問過他:‌‌「為什麼這麼喜歡不斷解釋?‌‌」

他說:‌‌「我害怕你傷心,所以我希望你接受我的解釋,不要覺得受傷。‌‌」

但這樣的做法永遠不可能達到他的目的,反而把本來是和別人的矛盾轉嫁到了我們之間,還不如爽爽快快地說一句,‌‌「你說的有道理,是我媽不對了‌‌」更有效果,有時候真的要的就是他的態度,無其他。

3、

麥可·弗朗茲·巴史克是芝加哥拉什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也是一位頂級的心理醫生。其他心理醫生在向他請教的過程中,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來訪者,按照大部分人的標準,這個來訪者很漂亮。但她卻抱怨說自己不好看,沒有魅力,你會怎麼做呢?‌‌」

所有心理醫生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試著去讚揚對方,‌‌「你其實非常非常有魅力‌‌」,是沒有用的,對方深陷沮喪之中,缺乏自我評判的能力,沒有辦法面對哪怕是真實的讚美。

巴史克認為這種方式為何會無效,是因為‌‌「這就是沒有理解她。‌‌」他說:‌‌「如果有人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說他覺得沮喪,不開心,認為自己沒有魅力,我是不會和他就此爭論的。這個人處於痛苦之中,這才是重點。‌‌」

他會怎麼做呢?他會首先認同,這種別人認為你美,而你認為自己不美的情況,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然後他再傾聽她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沒有魅力,什麼時候覺得自己丑,這種感覺是如此產生的等等。這種建築在理解上的心理疏導,才是最有效的,能促使一個自信不足的人去真正的探索自我。

好的心理學家都是共情的大師,共情是理解、接納、尊重,但不會試圖抹殺和改變你所有真實的感受。

生活中,很多人的苦惱都是,‌‌「為什麼我不會聊天?為什麼我不會安慰人?‌‌」其實,問題很簡單,那就是,你不會共情。

大多數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因為不懂得接納對方的感受,當對方已經清清楚楚地在表達自己的痛苦、失望、傷心、沮喪的時候,我們想的卻是與他們爭辯,‌‌「你不應該這麼想,這種態度是不對的‌‌」,或者,‌‌「你已經很好了,好多人還不如你呢‌‌」,缺乏共情的回應使安慰和鼓勵總是錯位,變成了一種令人反感的否定,仿佛在傳遞著一個信號,‌‌「你的感覺不應該有。‌‌」

那些感覺不到被理解的人,置身於一種無法排解的孤獨之中。而易地而處,我們即他們,我們不理解一些人,然後又感覺到自己不被另外一些人理解。

只有擁有共情能力的人,會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感受,明白對方所處的處境,站在對方的需要上給出恰當的反應。這些人,就是生活中令我們稍一接觸便覺得如沐春風的那種人,只可惜,誰都想遇到這種人,卻誰都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成為這種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晚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