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表外理財產品懸劍於頂 中資銀行風險四伏

中資銀行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夠讓投資者擔心了,現在表外資產的陰影又在不斷擴大。

這片陰影是由迅速膨脹的理財產品投下的。理財產品針對的是銀行客戶,提供比銀行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率。這聽上去很耳熟。在本十年的初期,影子銀行產品也曾一度迅猛擴張,讓投資者和監管者猝不及防。

這一次卻更令人恐慌。

表外理財產品正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據Autonomous Research分析師Charlene Chu的數據,去年理財產品規模比前一年增加了人民幣7.3萬億元(合1.1萬億美元),增幅近75%。這相當於2015年中國新增人民幣信貸19萬億元(包括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下發行的債券)的近40%。雖然客戶被告知大部分理財產品不保本,但在充滿道德風險的中國金融系統中,這樣的風險提示可能不夠有說服力。

而且這一次理財產品的結構越來越複雜。中國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者(包括銀行)去年購買了近三分之一的的理財產品,比例高於前年的2%。Chu表示,其中大部分理財產品本質上是交叉持有,這就產生了不透明的責任關係,類似於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時惡名昭著的債權抵押證券(CDO)。

還有期限方面的問題。超過四分之三的理財產品期限在六個月以內,這就使銀行面臨持續還款的壓力。為了滿足收益率要求,理財產品資金一直是火爆的中國債券市場的大買家。如果債市持續逆轉,理財產品也會遭殃。

槓桿也是個問題。管理理財產品的機構經常向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貸款,表外資產的問題可能通過這條渠道重新出現在銀行表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在於傳統銀行模式的衰落。去年,中國大型銀行手續費和佣金收入平均增幅不到5%,五年前則接近30%。淨利息收益率在收縮。存款增速則停滯不前。這使銀行需要從別的地方籌措資金以維持經營。

中小銀行理財產品增速之快最令人震驚。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 Co.)的理財產品規模目前相當於總負債的逾三分之一。大型銀行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有些是通過銀行間市場為理財產品提供融資,有些是自己發行理財產品。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去年表外理財產品價值接近3,700億美元,增長64%。按資產規模計算,工商銀行是全球最大的銀行。

任何物體都是體積越大影子也越大,對中資銀行來說同樣適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