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蘇聯不吞併蒙古真實隱情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一個同盟國。蒙古對蘇聯來說有很大的戰略利益,為何不直接吞併,納入自己的版圖。本文摘自2015年6月13日辛亥文摘博客,原題為《俄羅斯四處占人領土,為什麼唯獨不吞併蒙古》。

2016年5月22日,「可汗探索-2016」多國軍事演習22日在蒙古國拉開帷幕,包括中國在內的47個國家共派出兩千餘人參加演習(圖源:新華社

眾所周知,俄羅斯對領土有著超乎想像的渴求。無論是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帝國,還是後來繼承其業的蘇聯,都不遺餘力的大肆擴張,極盡征服之能事。

當然,這種強勢的掠取,也給俄羅斯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經過幾百年的努力,俄羅斯從局限於莫斯科一隅的小小公國,一躍成為橫跨歐亞的世界級大國。到二戰結束時,蘇聯的國土面積已達到令人恐怖的2,200萬平方公里之多,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

但是,一片巧取豪奪之下,蘇聯卻獨獨放過了蒙古。如果說在二十世紀早期,沙俄和蘇聯實力尚未十分強大,對蒙古暫不圖之倒也情有可原。可到二戰勝利時,蘇聯已成長成為超級大國,對蒙古卻依然沒有吞併的意圖。

是俄羅斯轉性了麼?這當然不可能。正是持之以恆的擴張,才讓俄羅斯有後來的輝煌;當時的蘇聯正處鼎盛,豈有立地成佛之理!

是蒙古不重要嗎?也不是。且不說蒙古地底下的豐富礦藏,單就地緣格局而言,蒙古位於東北亞大陸的中心地帶,本身又是高原。以此為基,可以居高臨下,對整個東亞大陸北部形成地緣壓制。古典時期的遊牧民族,就是憑藉這種地緣優勢四處出擊,讓貴為農耕時代世界最強文明的華夏文明苦不堪言。放之於20世紀,占據蒙古高原的蘇聯,更是可以同時威懾東亞大陸的的華北、東北、西北、新疆四大次級地緣板塊,進而對整個北中國形成戰略壓制。

那麼,是有什麼外部阻力嗎?那就更不是了。蒙古本身的實力微不足道,至於中國,整個20世紀上半頁都處於混戰狀態,下半頁雖已統一,但也長期貧弱,如果蘇聯執意吞蒙,中國根本無力阻攔。

可就是這種情況下,蘇聯依然沒有吞併蒙古,只是將他徹底控制,變為自己的附庸便已滿足。

當然,作為附庸的蒙古,照樣逃不脫蘇聯擺布,但從政治的角度來說,無論蒙古再怎麼聽話,也不如直接吞併來的實在。蘇聯既然具備了這個條件,卻不行吞併之舉,這就有些奇怪了。

為什麼蘇聯不吞併蒙古?蘇聯之所以如此,是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

首先是地緣關係的疏離。由於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遠在東歐,蒙古卻位於東亞大陸北部。距離上的遙遠,加上沿途地理環境的惡劣,增加了蘇聯對這一地區的掌控難度。

當然,如果僅就於此,倒也不能完全阻礙蘇聯的征服。畢竟蘇聯遠東濱海地區,尤其烏蘇里江以東、庫頁島、以及勘察加半島,在與東歐核心區的距離都比蒙古要遠,沿途地理環境也更加惡劣,但他們依然被蘇聯納入版圖。

只是,與遠東不同,蘇聯要吞併蒙古,除了距離遙遠之外,還存在地緣格局的限制。

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國,蘇聯的版圖格局是典型的東西走向。因此,東歐核心區對北亞的地緣影響力,也是橫向拓展,整個國土呈現出一個近似長方形的狀態。

地緣格局的規整,意味著本部核心區輻射力能以相對便捷的方式,輻射到國家的各個區域。蘇聯的本部遠在歐洲,對北亞的輻射能力本就十分有限,因此,哪怕一般意義上並不太嚴重的阻礙,放到北亞這個特殊的區域,都會對蘇聯的控制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而蒙古正是這樣一個死角。蒙古高原位於東北亞大陸的腹心地區,東、南、西三面都被中國環繞,僅有北面與蘇聯的西伯利亞毗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蒙古併入蘇聯,他將成為蘇聯版圖上一個凸出的半島。

如果蘇聯的本部核心區位於領土中部,那到也罷了。因為這種格局下,本部地緣影響力的輻射方式是發散的,蒙古是不是半島,都不影響本部對他的輻射。但蘇聯的本部位於領土西端,對全國,尤其是亞洲地區的輻射是呈東西走向,蒙古由於向南凸出,遠離西伯利亞鐵路這一俄羅斯地緣主軸,這決定了它承接蘇聯地緣影響力的能力要大打折扣。

如果蘇聯與蒙古毗鄰的西伯利亞地緣實力尚可,那蘇聯也可以此為根基,直接對蒙古施加影響。但西伯利亞本身就是開發程度極低的地區,根本無法形成規模化的發達文明,輻射蒙古更是無從談起。

當然,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占領中國的新疆和東北,這樣一來,蘇聯將整體向南拓展,蒙古的凸出部格局將被填平,蘇聯可以從東、西兩個方向,緊密與蒙古的地緣關係。

沙俄和蘇聯也確實打過這個算盤,不過並未成功。隨著中國的統一,這一構想連理論上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在地緣影響力不夠的情況下,蘇聯如果強吞蒙古,必然會面臨消化不良的問題:

由於蒙古高原本身不具備工業化的基本條件,地下的資源對蘇聯這種資源土豪來說也並不重要,這就決定了,在與中國對立的情況下,蒙古根本不存在進入現代文明的空間,不存在脫貧致富的可能。

在蒙古作為主權國家存在的情況下,這無關緊要。你們窮是你們自己的事,怪不到我蘇聯頭上。

但如果將蒙古納入版圖,那就比較麻煩了。一旦成為自家領土,蘇聯就必須承擔提升蒙古文明發展水平的義務,而反過來,作為蘇聯國民,蒙古人也有理由要求蘇聯政府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至少,蒙古不能比蘇聯其他版塊差的太遠,否則蒙古人必然會心理失衡,進而認為俄羅斯族對自己實行民族壓迫,長此以往,騷亂必起。

但我們之前說了,蒙古在地緣格局上的限制,以及自身地緣實力的不足,導致蘇聯很難對他進行開發。所以,除非蘇聯願意直接撒錢,否則無法通過正常的經濟手段滿足蒙古人的要求。

當然,蘇聯也可以通過移民的方式,將蒙古高原變成俄羅斯族的地盤。但這麻煩會更大。因為蒙古高原的地緣條件無法改變,所以即便俄羅斯族進去,依然會迅速貧窮。而且這種由富致貧的巨大落差,會使這些移民的怨氣比土生土長的蒙古人更大。

後來中亞五國的獨立,也間接證明蘇聯吞併蒙古的不可行。相對於蒙古,中亞五國與俄羅斯東歐核心區的地緣關係更為緊密。可蘇聯強盛時,尚可以對其控制。一旦蘇聯瓦解,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實力大衰,實在背不起這個巨大包袱,最後也只能主動吐出了事。

中亞尚且如此,蒙古更不必說。

反正蘇聯也沒指望借蒙古高原充實自己的國力,他稀罕的只是蒙古的特殊戰略位置而已。既然強吞後患無窮,那不如允許蒙古作為自己附庸存在,這既滿足了自身需要,又免去了對蒙古人的義務,避免了隱患產生。這才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選擇。

而中國的存在,也同樣遏制了蘇聯的欲望。鑑於蒙古高原對北中國的強大威脅,一旦蘇聯吞併蒙古,那將徹底激化與中國的地緣結構矛盾。屆時不管中國是誰當權,都將與蘇聯對抗到底。

雖然中國的現實國力孱弱至極,但作為東亞大陸的擁有者,中國天然具備不亞於俄羅斯的地緣實力。一旦中國將地緣實力變現--哪怕只變現一部分,都能對蘇聯的北亞板塊構成重大威脅。

畢竟蘇聯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實在沒必要為了吞併一個會消化不良的蒙古,把自己和一個潛在的世界大國推到你死我活的位置上--將蒙古變為附庸,中國還有通過溫和手段改變地緣政治格局的可能。可要是一旦吞併,那中國只有跟蘇聯耗到底了。

所以,即便是在中蘇交惡的六七十年代,蘇聯也只是陳兵中蒙邊境,威脅中國而已。

而蘇聯這種選擇也是正確的。如果他真的吞併了蒙古,那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和美國深度合作,這會進一步加大蘇聯的壓力。這樣的話,等到90年代蘇聯解體時,他的下場會更加悲慘。

綜上所述,無論是出於內部的穩定,還是避免周邊形勢的惡化,蘇聯都沒有吞併蒙古的理由。

當然,隨著冷戰結束,蘇聯瓦解,繼承者俄羅斯實力大衰,再也沒有徹底控制蒙古的能力。中蒙關係也有了改善的空間.

按理說,這時候的蒙古應該趁機平衡中俄,進而左右逢源、兩頭通吃--這是身處夾縫中的小國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通常做法。

可是,中蒙關係雖然有所改善,但蒙古依舊對中國戒備重重。政治上,蒙古也依舊堅定的站在俄羅斯一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