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組爆火的漫畫:父母傷害孩子的4種行為,你中了幾條?

父母是一場修行,願我們一步一步走近正確愛孩子的方式,減少傷害孩子的行為,避免孩子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認識一個媽媽,她說自己從沒打過孩子,言語間頗為驕傲。

在她看來,不打孩子,便很成功,可是我發現他的兒子,沉默寡言,不自信也很少笑。

熟識之後發現,這位媽媽不動手,但是嘴裡常常是傷害:

「啥都不行,沒法說你」

「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

我們總認為身體的暴力,使人痛苦,其實語言的傷害,傷人與無形,那份痛苦更深更長。

以下這4種傷害孩子行為,很多父母還在做。

拿孩子跟他人比較

「學學你哥哥」

說起傷害孩子的行為,很多孩子都樂意做「別人家的孩子」,因為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自己更優秀。

「學學你哥哥」或者「學學你姐」等都是父母常和孩子說的話,被比較的孩子,內心苦不堪言。

《少年說》來過一個女孩,大聲訴說著,媽媽經常把自己跟表姐的痛苦。

表姐很優秀,成績好,去北京大學,參加作文比賽,還拿了第二名。

媽媽眼裡裝滿了表姐的優秀,忽略了起早貪黑努力學習的自己,也看不見她的優點,

「表姐晚上不敢自己去廁所,我可以可以,她不願意幫姑姑洗碗,我願意啊,你為什麼就不能誇誇我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用「比較」來鞭策孩子,只會讓他喪失信心、內心受傷。要找到他的優點,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才是最重要的事。

愛比較的父母,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好的父母懂得用心發掘孩子的優點,並且鼓勵孩子欣賞自己的優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作比較,太陽和月亮沒有可比性,他們都在各自的時間段里閃耀著光芒。

否認孩子的情緒

「你對這件事感到難過是很愚蠢的」

「否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是很多父母習慣行為。

當孩子摔倒了,大哭,大人訓斥一句「不疼,別哭了」,對孩子的傷害比身體疼痛更嚴重;

當孩子被搶了玩具,哭著不停,你哄幾句沒用,不耐煩地說「一點小事,有必要哭嗎?」讓他更孤立無援;

我們都是從小孩長成大人,本該理解孩子的世界,可是似乎大人當久了,就忘了孩子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情緒,需要被尊重或接納,即使是他的負面情緒。

之前,外國有位爸爸,教女兒處理情緒的視頻很火。

因為爸爸一個玩笑話,小女孩感到生氣委屈。

爸爸並沒有置之不理或不以為然,而是耐心教她認識情緒,要接受並且尊重,意識到自己生氣,才能更好地學會放下。

爸爸對女兒說:「你要說開,我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我會尊重你的底線,絕不越線。」

尊重孩子的情緒,也是父母表達愛的時刻。感受到愛的關懷,孩子也願意接受教育。

心理學家戈爾曼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

情緒這門功課,父母首先要榜樣在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隨意發脾氣,更不會走極端。

對孩子言而無信

「你說如果我考得好你會讓我玩」「我從來沒說過」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對其承諾可以言而無信,殊不知對孩子的傷害多大。

《少年派》中有一幕,張嘉譯答應女兒如果成績進步,就獎勵1000元。

當女兒成績真的有了提升,興高采烈地來領取獎金,媽媽卻說:「剛剛及格就給一千塊獎金,那要是不小心考上清華北大,我不得傾家蕩產啊?」

女兒質疑大人就是說話不算數,還喪氣道「那我下次再也不考好了」。

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就會大失所望。

日劇《四重奏》中有句話:「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父母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總是言而無信,孩子會慢慢不再信任我們,沒有信任連接的親子關係,就像一盤散沙,很容易扯散。

《曾子殺豬》告訴我們對孩子一定要說到做到。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兒子一邊跟著一邊哭泣,妻子答應兒子,回來為他殺一頭豬。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殺一頭豬,妻子制止:「我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認真地說:「現在你欺騙他,是在教他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該用的辦法。」

看著言而無信的父母,孩子很難做到言而有信。

《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上有一項研究,通過對379名成年人的問卷調查,得出結論:

小時候被父母誆騙多次的孩子,長大後也傾向於對父母說謊,且有可能面臨社會心理調節問題。

父母言而無信,孩子失望多了,不再信任,父母誠實守信,孩子有樣學樣,自然不會讓你失望。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多裂一條縫,父母對孩子多一次信守承諾,我們的親子關係才會更親密和和諧。

有條件的愛孩子

「我愛你,但我希望你能更努力」

我愛你,但是我希望你成績好,變得優秀,懂事,聽話······如果你做不到,我就不想愛你。

對孩子有條件的愛,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讓孩子備感心痛。

樊登老師講過一件事,一次他坐火車,旁邊是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一路上母子倆都沒個消停。

因為男孩不停地鬧,媽媽唯一的方法就是掐他,掐到孩子哭著求饒,母親生氣地說「不要你啦」,就把他扔到另外的車廂去。

火車上,母子倆這場戰爭沒有贏家,母親的一句氣話「不要你啦」,只會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並不是無條件的愛。

你們愛你的孩子有條件嗎?

很多父母都會回答:沒條件啊,當然沒條件,可是很多時候,我們表達出來的從來是「有條件」。

「你再這樣我不喜歡你了」

「媽媽不喜歡不乖的小孩」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當你給愛附加那麼多條件的時候,他就會有意隱藏自己錯誤,不乖,缺點,因為擔心暴露之後,爸媽可能因此不愛他。

曾經看過一個問題:當家長的愛取決於孩子的行為時會產生哪些結果?

心理學家羅傑斯解釋道,作為這種「愛」的接受方,孩子會唾棄自己不受珍視的那部分,最終他們會認定自己只有以某種特定方式表現時才是有價值的,這從根本上說是導致神經機能病的途徑,或者更糟。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

被有原則的愛和無條件的愛滋養的孩子,也許不一定優秀,但一定樂觀開朗,親子關係很和諧。

就像那個考倒數第一,還樂呵的手拿棒棒糖的女孩,問媽媽:「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要聽哪一個?」

因為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做後盾,孩子才願意無條件的敞開心扉。這樣的親子關係,親密,和諧,讓人羨慕。

從心理學上判定:語言虐待明確是一種暴力。

語言的傷害也許不會讓身體受傷,但是會直戳心窩,雖看不見流血,其內已傷痕累累。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願我們一步一步走近正確愛孩子的方式,減少傷害孩子的行為,避免孩子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